去年的《赤痕:夜之儀式》是對 PlayStation 經典之作(五十嵐孝司的《惡魔城:月下狂想曲》及其廣受喜愛的續作)的一次致敬。但在它發售的前一年,Inti Creates 更加深入《惡魔城》的過去尋找啟發,發布了另一款《赤痕》遊戲 ——《赤痕:月之詛咒》。而現在,Inti Creates 帶著它的直接續作《赤痕:月之詛咒 2》又一次出現在廣大玩家面前。這部續作依舊是那個熟悉的配方,但遺憾的是,它與前作也共有許多相同的缺點。
與 2018 年發售的《赤痕:月之詛咒》一樣,玩家在《赤痕:月之詛咒 2》中也可以操縱 4 名優秀的退魔士,在遊戲過程中自由切換,與一系列哥德式怪物戰鬥。很自然地,每個角色都各有長處和短處。斬月像個傳統的惡魔城遊戲主角,攻擊距離較短,但行動敏捷、血量高。相較之下,羅伯特雖然身體能力較弱,但他是一名老練的狙擊手,可以使用火槍在遠處攻擊敵人。
每名角色都會給戰場帶來一些新花樣,玩家需要針對關卡的特點合理運用他們的特性才能順利通關,這在傳統橫向捲軸動作遊戲的基礎之上增添了獨特的變化。打個比方,由於多米妮克的長槍攻擊速度較慢,我很少用她去戰鬥,但她跳得比其他角色高,因此在一些比較有挑戰性的平臺跳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赤痕:月之詛咒 2》的關卡提供了眾多岔道和諸多場景。有些路線相對好走,有些路線則提供去 Boss 房的近道,這一特點為多周目重玩關卡的玩家提供了很多變化,我很喜歡。但除了少許血量和攻擊提升之外,遊戲並沒有提供更多的掃圖收益。
這款遊戲是經典的 8 bit 像素風格,有些場景需要你蹲伏躲過毒霧,有些則要你滑行通過冰面,此外還有橫版過關遊戲經典的巖漿河上「跳跳樂」。這些地形雖然很符合遊戲基調,但也不免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很久以前就做過類似的事。
《赤痕:月之詛咒 2》沒有在這些經典橋段中加入有趣的情節,只是一味重複。首次通關一周目後,你就可以解鎖第二章,然後需要重玩之前通過的每一個關卡來解鎖真結局。這種重複很煩人,但我同時也很高興能有機會解鎖新角色,並樂於看到 Boss 有了新的套路,變得更難擊敗。
一周目的遊戲難度相當大,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己方角色被擊中時會往後退。想要關閉這個效果就只能在低難度模式下遊玩。這種擊退效果自然是對老惡魔城遊戲的致敬,但同時也導致很多無意義的死亡。
《赤痕:月之詛咒 2》的畫面和配方都很像一款三十多年前的遊戲,如果你說它是 1989 年發售的老遊戲,相信也足可以假亂真。假設說「懷舊」是它的唯一目標,那麼它無疑做得非常出色。但遺憾的是,這個目標並不怎麼遠大,因為市場上充斥著眾多巧妙融合了各類題材與現代遊戲理念的 8 bit 橫向捲軸佳作。《赤痕:月之詛咒 2》為玩家提供了幾小時較為機械的動作遊戲體驗,若想懷舊,市場上其實有更好的選擇。
概念玩家可以在 4 名角色之間自由切換,盡情暢玩這個 8 bit 像素時代的「惡魔城」作品。
畫面這款遊戲的美術風格非常忠實於它所致敬的經典作品,但缺乏現代復古像素遊戲特有的耀眼光芒。
音效不斷循環的 8 bit 音樂節奏依舊是那麼好。
可玩性Inti Creates 這款簡潔的橫向捲軸動作遊戲應該很符合鍾情於 NES 的玩家口味。
娛樂性玩家可以切換不同角色來具有針對性地完成不同任務,這一設計非常有趣,但緩慢的動作和死板的平臺跳躍已是明日黃花。
重玩性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