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這是大家從小學課本裡面就可以了解的知識,但是中國真的只有五十六個民族嗎?其實中國還有許多未能識別的民族。他們也和我們一樣生活在中國,只是被歸結為其他民族,但是隨著國家調查工作的深入,這些未能識別民族正在被重新定義,我們來介紹一下,五十六個民族以外的其他未能識別民族。
1.穿青人
穿青人早期叫「裡民子」,也叫「羨民」或「縣民」,後期叫「穿青」。之所以稱為「土人」,是因為他們「居土日久」,是明朝漢族徵南將士與當地土族的後代,「因而自認和當地漢人有區別,傳統服飾尚青色,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解放後,穿青人要求承認其為少數民族。因為歷史遺留問題,穿青人曾經一直被劃分為未識別民族,穿青族是我國的八大未識別民族之一。在過去多年,國家對這個民族的歷史無法得到確切考證的情況下早已確認過本民族屬於少數民族範圍。2002年至2007年有關文件把青族強行化歸為漢族,2007年又得到了確認,不稱青族,稱為:穿青人,考慮到歷史方面等的影響,至今仍未確立為祖國第57個民族。
2.達曼人
關于吉隆「達曼人」的說法很多。據相關資料記載,達曼人這一稱謂的來源與騎兵有關係。「達」的藏語意譯為「馬」,「曼」的藏語意譯為「軍」或「多」,「達」和「曼」合併起來為「騎兵」,「達曼人」的藏語意為「古代騎兵的後裔」。
達曼人的起源一種說法認為,1791年7月,尼泊爾部落之一廓爾喀以西藏地方毀約為由,發動了第二次入侵西藏吉隆、絨轄、聶拉木等邊境地區的戰爭。為了抗擊外敵,清朝政府派遣福康安大將軍率領由滿、漢、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數十個民族組成的大軍,千裡迢迢進藏討伐廓爾喀軍。清軍收復吉隆、聶拉木、絨轄等邊境失地後,長驅直入吉隆與尼泊爾交界的熱索,經過浴血奮戰,取得了勝利。整個戰鬥中,除了死傷的大量清軍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將士失足跌入幽深的谷底,或失蹤在浩瀚的密林中,其中有數百餘騎兵。由於當時的通信和交通不便,他們便一直滯留在邊境,再也沒有回到故土。這些殘存的將士在人煙稀少的崇山峻林間被困長達一年多,僅依靠野果、飛禽、小野畜、山泉等生存。其中被餓死、凍死的達90%以上,之後倖存下來的也僅有100餘人。
2003年5月26日,對於達曼人來說是一個可以載入史冊的特殊日子。這一天,他們正式加入中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至此達曼人結束了飽嘗辛酸、居無定所的歷史,得到了當地黨委和政府的親切關懷,開始了新的生活。100%的達曼人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並以此為自豪,這證明他們的國家認同是很高的。達曼人被國家識別為藏族,但在藏族人中,他們又是達曼人,仍然與藏族有所區別,筆者在調研中發現,77%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是達曼人,民族認同程度是高的。
3.艾努人
艾努人是中國新疆的一個民族,屬於中國未識別民族的一支,現暫時被定成維吾爾族。不過維吾爾族和其他民族人稱他們為「阿布達利人」(Abdal),帶有貶義。
艾努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的和田、墨玉、洛浦、策勒、莎車、疏勒和英吉沙等縣,人口據估計約10000人。他們與外界交際時講維吾爾語,對內則使用艾努語,外族較難理解。艾努人的起源仍有爭議。艾努人的生活方式獨特,他們祖祖輩輩從事手工業,同時以算命、看手相、治病、小商販、巫術、割禮、乞討為副業。由於從事的職業、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和其他民族不同,所以長期以來固守「女不嫁外族、男不娶外族」的婚姻習慣。
起源有兩種說法,波斯人說阿布達利一詞來源于波斯語,意思是「擋水者」,「把水當護攔者」。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以波斯語為自己的依據,提出Abdal」一詞中的「Ab」在波斯語中指「水」,「dal」意為「擋住」。嚈噠人說有的學者認為他們是古代嚈噠人的後代,在牛汝極主編的《阿爾泰文明與人文西域》一書中這樣寫道:在塔裡木盆地西南部的喀什、和田、策勒、莎車、疏勒、墨玉和庫車等地分布有一些小的民族群體,自稱『艾努』,我們認為其祖先可能是嚈噠人(Epthalitai)。嚈噠的現代讀音ya-da,其古音與Abdal極近。嚈噠也被稱為『白匈奴人』。
4.託茂人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大山深處,生活著一些頭戴回族白頂帽,腳蹬蒙古族長靴,口說蒙古語、藏語和只有他們自己才能聽懂的「方言」,信仰伊斯蘭教。自稱「託茂」、「託茂家」,「託茂」是藏語「託日木」的轉音,意為流散人員。由於託茂人生活在莽原腹地,依靠內部通婚繁衍生息,罕與外界來往,所以充滿了神秘色彩。說起託茂人,不能不提到馬生林(青海省祁連縣人,現任職青海省社科院經濟學研究員),他首次以研究者的身份,舉數年之力多次田野調查,終以論文的形式在國家核心期刊上正式宣布了託茂人的存在,也由此展開了他們鮮為人知的生活畫卷,和撲朔迷離的身世之謎。文章發表後,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反響,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5.克裡雅人
克裡雅人生活在新疆塔克拉瑪幹的大漠深處,有一個近乎與世隔絕的古村落,方圓近300平方公裡,分散地居住著近200戶人家約2000人,他們就是克裡雅人。這個部落至今仍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住所多是用胡楊木建造而成,以饢和羊肉為主要食品,生活簡單,通常幾世同堂地居住在一起,以傳遞字條的方式交換信息。他們曾與世隔絕地生活了400多年,這裡民風質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關於(克裡雅河尾閭上即達裡雅布依鄉的)克裡雅人的來源,一種說法是:「相傳400年前,于田綠洲古老農區的木尕拉、喀魯克一帶的農民尋找草場,順克裡雅河北下,發現這裡水草豐茂。他們先後在克裡雅河兩支流流域落戶。西支因河流兩岸流程遠,面積大,有15戶牧民生存在這裡,東支因河流流程短,流域面積小,僅有8戶牧民居住。隨後由於歲月的推移,歷史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代蓋」(意為河東的意思)和「蓋爾普」(意為河西的意思)為名的代代以放牧為生的兩大家族。」另一說法是克裡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樓蘭人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