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魯班
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慣稱「魯班」。魯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以後,他從魯來到楚國,幫助楚國製造兵器。他曾創製雲梯,準備攻宋國,墨子不遠千裡,從魯行十日十夜至楚國都城郢,與魯班和楚王相互辯難,強行說服楚王停止攻宋。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鑽、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覆研究、試驗出來的。
2、蔡倫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后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
3、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馬鈞
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馬鈞最突出的表現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發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製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石塊,遠至數百步;把木製原動輪裝於木偶下面,叫做「水轉百戲圖」。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5、僧一行
一行,佛僧法號名。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人,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主持修編新曆、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有重大貢獻。一行主張在實測的基礎上編訂曆法。為此,首先需要有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他於開元九年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設計黃道遊儀,並製成木模。一行決定用銅鐵鑄造,於開元十一年完成。後來,一行和梁令瓚等又設計製造水運渾象。這個以水力推動而運轉的渾象,附有報時裝置,可以自動報時,稱為"水運渾天"或"開元水運渾天俯視圖"。
6、畢升
畢昇,一作升,湖北蘄州蘄水縣直河鄉人,北宋布衣,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其發明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畢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
7、張衡
張衡,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8、蘇頌
蘇頌,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後徙居潤州丹陽。北宋中期宰相,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集賢殿修撰蘇紳之子。蘇頌好學,於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算法、地誌、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他領導製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臺」,開啟近代鐘錶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9、杜詩
杜詩,字君公,河南汲縣人,東漢官員,水利學家、發明家。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南陽人稱讚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10、黃道婆
黃道婆,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推廣紡織技術以及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清代時被尊為布業的始祖。黃道婆是我國棉紡業的先驅,十三世紀傑出的紡織技術革新家。她有著不畏艱辛、勇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學得的棉紡織技術帶回家鄉,在上海松江一帶推廣傳播。並經過改革,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工具和紡織技術,不僅澤被故裡,造福一方,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棉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