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20中國高校信息化主任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圍繞「校園信息化實踐2020」和「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兩大重點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主任陳文智作了《數字校園實踐和展望》的主題報告,分享了浙江大學信息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他表示,當前高校信息化從「應用型作坊式」升級為「全鏈路、體系化、平臺式」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數據共享將成為常態,數據智能將成為推動教育科研的核心動力。
「網上浙大」打造新式辦學空間
2017年,浙江大學啟動「網上浙大」建設,並提出「浙大魔方」模型。網上浙大是學校的新式辦學空間,可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校務治理水平,最終為全校師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浙大魔方」面向所有師生的三個面是「五大空間」「四大場景」「三大工程」。「五大空間」是在線教育空間、學術資源空間、個人信息空間、信息發布空間、網上辦事空間;四大場景是「學在浙大(新教學)」、「求是科研(新學術)」、「求是人物(新人才)」、「管理效率(新服務)」;三大工程是「浙大百科」「愛上雲端」「心中有數」。
他特別介紹了三大工程中的「愛上雲端」。「愛上雲端」並非簡單地將線下業務搬上雲端,它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具體來看,「愛上雲端」可以分為「愛」「上雲」「端」三個部分。
其中,愛上雲端的「愛」包含著「提升服務品質」的涵義,如「最多跑一次」改革。
愛上雲端的「上雲」包括業務中臺、數據中臺、雲計算平臺等。陳文智強調,中臺旨在消除數據孤島,這其中要消除的是「孤」,而不是「島」,目的是將高校各業務部門的數據打通,而不是簡單地用所謂「中臺」替代學校所有的業務平臺。2018年9月,浙大專有雲部署完畢並投入使用,基於浙江大學專有雲平臺,能夠探索混合雲模式,支持課程雲、打造科研雲。
愛上雲端的「端」是指「浙大釘」,浙大釘打造浙江大學個人移動統一入口,整合提供學工、招生、迎新、科研、人事、教務等100多項服務。
在談到「新教學」時,陳文智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當傳統生鮮超市的「坪效」只有1.5萬元時,盒馬鮮生能做到它們的3~5倍?他分析了盒馬鮮生的頂層設計,其用「吃--轉--送」三步法重新定義了門店價值。作為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被門店武裝了的生鮮電商,其門店是交易的起點,由此建立信任,而交易的終點是電商。
那麼,回到「新教學」主題,如何串聯起教室、課程和平臺?陳文智給出了總體框架設計:通過智慧課堂、智慧教室、課程雲、知識圖譜的「三通一核」模式(K-CPS)串聯起教室、課程和平臺。
對盒馬鮮生來說,「轉」,即用APP買單,是突破坪效極限的「神轉折」;同樣地,對「新教學」來說,能否串聯起學習空間,最終達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是最關鍵的。智慧教室不僅能進行課程教授,而且能產生交互信息,比如視頻、文字字幕;把課程經過分析解構,可以做成金課,放在「學在浙大」平臺,由此支持終身教育。
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除了學校層面,浙大還搭建生態開放的大平臺。2018年4月,浙大智雲實驗室揭牌。智雲實驗室不斷引入合作夥伴,通過信息化行業技術支持改變教育模式,共同提供「網際網路+教育」生態的解決方案。截至2019年10月,智雲實驗室與阿里雲、阿里釘釘、袋鼠雲、正方軟體等近20家戰略合作夥伴籤約。
打響信息化抗疫「百團大戰」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來襲,而浙大信息化建設的幾大「核武器」都已在疫情之前上線,為疫情期間的應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浙大聯合相關企業,面對疫情打了一場「百團大戰」。陳文智描繪了相關業務系統全部上雲的「作戰圖」:2月8日,召開「百團大戰」啟動會;2月11日,「浙大釘」與課程班互聯互動;2月13日,「學在浙大」整體能力提升;2月15日,「課程雲」遷移、開發並對接;2月16日,教師隊伍接受培訓;2月23日,教室錄直播調試完畢。
2020年2月24日,浙江大學全面網上開課。這一天浙大經歷了什麼?據統計,「學在浙大」平臺訪問量達101萬次,「浙大釘」直播觀看人數達77000人次,發起直播2000場,直播總時長達10萬分鐘。
原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這樣描述浙大的在線教學:「線上授課,我覺得最大的一點好處就是全部留痕。以前上課,最遺憾的就是自己認為講得很不錯的課,邊講邊消失在空氣中,根本無法及時完整保存下來,更別想重播回放。現在,這個遺憾終於可以彌補了。」
進入常態化防疫階段後,浙大也沒有放鬆,而是加速賦能,服務在線教育,推進開環教育。「學在浙大」平臺從正式上線到2020年7月,總訪問量達5530萬次,服務師生9萬餘人,覆蓋108個國家和地區,支持在線授課班級7000餘個,在線教學直播、在線研討總時長達1.09億分鐘,堪稱教育界的「雙十一」。
除了學習空間,浙大在疫情期間還打造了創新範式的「研在浙大」,保障疫情期間科研不下線、創新不停止,推動創新範式轉型、變革科研組織形式,把網上科研做得更有聲色、更有效率、更有成就。疫情期間,通過「研在浙大」項目,啟動「朝陽計劃」和「登月計劃」,為校內200個科研團隊提供雲計算能力支持,助力科研。
疫情期間的信息化實踐帶來深刻的啟示:當前高校信息化從「應用型作坊式」升級為「全鏈路、體系化、平臺式」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數據共享將成為常態,數據智能將成為推動教育科研的核心動力。
陳文智指出,數據智能時代,一切已然開啟。「網上浙大」2.0概括起來,就是「一切數據業務化」。展望十四五,浙江大學的十四五信息化規劃,也要「一張藍圖繪到底」。陳文智展示了「網上浙大」2.0新五大空間,原來的五大空間將升級為「現代治理空間、教育教學空間、科研創新空間、學科發展空間、全球開放空間」。未來,要強化信息化治理體系,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其次要深化管理體系,完善建設與服務模式;此外,還要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信息化服務水平。
陳文智最後呼籲,希望各高校給信息化部門更多信任,「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可以給他們戴上「緊箍咒」,但不要剝奪他們的「金箍棒」,讓信息技術部門擁有更多空間和資源,發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