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甲人在清朝可是不簡單的人物,讓那些罪犯一聽到便會毛骨悚然。簡單來講,披甲人其實就是守護在滿族祖地之一寧古塔的半野生女真土著。
特點嘛,無他,唯兇殘野性爾。
嚴格來講,後金大老闆努爾哈赤以及其六世祖、五世祖都曾經是「披甲人」。
寧古塔,就是現在的東北寧安縣,可以說是我國最冷的那部分區域了。在明代,這部分地區同樣也屬於明朝管轄,而管理寧古塔等東北地區,用的就是當地的女真人,例如後金的主體:建州女真,寧古塔就是建州的一部分。
而寧古塔的「披甲人」,則是當時駐守在東北邊境的女真軍隊。披甲人這個詞,在滿清以前是代表著地位不高的「奴隸軍」的,但在滿清人眼裡,「披甲人」則是高尚的,為什麼是高尚的?
因為女真的人數實在是太少了,要知道,滿清的純種八旗,例如正黃旗人數都是不多的,在乾隆年間,八旗的人數才70萬不到,而當時中國人口早就已經破億了,以女真作為統治種族,可想而知披甲人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披甲」一詞在滿語裡是士兵的意思,這有可能是從漢文化中演化而來,因此和漢人眼中地位低下的「披甲」重疊。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立明朝七大罪,以八旗為根基反明。這裡面,披甲人就起碼佔據了三分之一,而且這些披甲人有一些特點,他們都是常說的「生女真」,屬於漁牧野性極其純正的那批女真猛士,原始性強,這也是為什麼明軍以及李自成的闖軍不敵的核心緣故。
就寧古塔而言,環境極其惡劣。清代順治時期,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吳兆騫就描寫過: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裡皆茫茫白雪。」
看,四五月份大風暴雷暴雨,夏季又是陰雨,八月開始下大雪,這環境和現在東北著名的那個旅遊景點「雪鄉」是一樣的,而且古代只會更冷。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生女真,和當時條件要好上太多的漢人直面戰鬥,漢人的勝算真的是太小了。
李自成同為苦難出身的起義軍精銳或許還好點,但是明末腐敗到不行的官軍是真的打不過。
直到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入主北京,再過了幾年,隨著局勢的穩定,滿清幾乎確定了封鎖東北這樣的方針,漢人不允許進入東北地區,而東北地區依舊是按照老樣子,讓原住民,讓生女真來守護祖地,這個時候,就有一撥披甲人守衛著寧古塔,當然,他們也開始了穩定的農耕和紡織,寧古塔是一個妥妥的軍戶大城。
再說回滿清關於流放寧古塔的政策。
流放寧古塔,不論是什麼人,只要去到了寧古塔,就會自動成為披甲人的奴隸,而且是終身的,除非皇帝讓他們回來。
雖然說披甲人的地位不低,但是滿族的行列裡,王公貴族肯定瞧不起這群漢語都不怎麼會說苦哈哈,但即便如此,對於流放到寧古塔的漢人來講,披甲人的地位都要比他們高出無數倍。
其實說到流放的問題,最怕流放到寧古塔是那些女性,或者是獲罪漢人的女眷。因為將犯人流放到寧古塔,對於罪犯來說是一種折磨,但對於寧古塔的披甲人來講,卻是一種福利。女真當年入關,三光政策也沒少幹,女人最怕看到他們,而執行這種兇殘行為的動力,就是生女真身上那種衝動。
因此清代便有了女子要是被流放到寧古塔,還不如早早自殺,以免生不如死的說法。
披甲人的生活相對來說很枯燥,但又因為人不多,而且作為戰鬥力算是中高水準的那批人,清政府對他們還是非常照顧的。流放寧古塔,讓寧古塔成為清朝的熱門流放地,這其實和搞東北大建設有關。
眾所周知,東北很大。我國現代工業的出生地就在東北,但在清代,因為滿清政策的緣故,東北始終地廣人稀,這種地廣人稀達到了只要走出城溜達一圈,就很有可能餓死的程度。於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披甲人的建設壓力,也加快東北的發展速度不至於落後,滿清便用了流放這樣的方式把人輸送入東北。
隨著順治年一直到乾隆年間,每年流放到寧古塔的人數不勝數,大量漢人在那裡落地生根,雖然很有可能世代都是寧古塔女真的奴隸。對於披甲人來講,這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福利政策。
而直到乾隆滅掉了準噶爾汗國後,為了加強對新疆的控制,中原的流放才開始了雙向的流動,把寧古塔被流放過去的人分流部分引導了西北地區。
中原的流放政策除了匯入勞動力到東北以外,其實還一定程度地匯入文化進入寧古塔,讓寧古塔的披甲人、旗丁都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因此,真的有文人被流放到寧古塔,他們本身是很受披甲人尊敬的。披甲人也同樣明白在盛世之中,轉武為文更為重要,更何況他們都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武,就是一群靠狼性、兇性聚集起來的邊防軍。
著名的黑龍江第一個詩社「七子詩會」就是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漢文人組成的文學組織,這個詩社一直到今天都仍每年被黑龍江文化組織所紀念。由此可見,寧古塔雖然苦寒無比,但是對於文人卻是很友好,不僅詩社能夠建立,還能一直平穩發展,這背後都不缺少寧古塔地區土著的幫襯和關照。
最後,再聊聊寧古塔披甲人的工資問題。
披甲人其實大部分時間也卸甲,搞一搞農業生產,開開荒。但他們不僅是自給自足的,他們還享有比較高的「俸祿」。和當年需要打仗才有軍餉的行情不同,滿清政府真的非常優待披甲人,例如乾隆時期,一個披甲人就能給到銀兩22兩,糧食十五石。
這個年薪水平是什麼概念呢?
當時朝廷的漢人官員,七品漢官左右也是這個待遇。而且這不能說是披甲人的工資,而應該是說「駐軍補貼」,這補貼就能讓他們保證溫飽,其次他們的生產,他們的建設也是自己的。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寧古塔的披甲人也漸漸走出了這種「野蠻」、「落後」的特徵形象。
同樣在乾隆時期,八旗不到七十萬的人口中,披甲人還佔據了高達六分之一的數量,而後來披甲人也開疆拓土,不僅是滿清的祖地有著披甲人抵禦北方的俄國,後來還到內蒙、新疆都有了披甲人的身影。因此,披甲隨著滿清版圖的擴張,逐漸成為了邊防駐軍,邊防軍戶的代稱。
不得不說的是,披甲人為我國滿清時期的領土守護的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後來的他們也越來越脫離「生女真」的範圍,隨著與漢人的高度接觸融合,生女真也漸漸融入了中華民族。再也不像努爾哈赤的六世祖那般,與中原高度脫節,明末時期,那一代的女真也被叫做「野人女真」是不無道理的。
因此,我們可以定性,清代流放寧古塔的政策,本質上也是一個漢化政策,只不過和清政府幾乎全盤漢化不同的是,漢化寧古塔女真的漢人就像水龍頭的水一樣,被限制著流量匯入東北。
但也是如此,當初的生女真慢慢走出了大山,在山林海岸兜轉了上千年,最後才看大千世界。
不過他們也不會忘了,他們是披甲人。
本文原創自「紀元的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