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把人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身份?

2021-01-15 李江鳴vv

披甲人在清朝可是不簡單的人物,讓那些罪犯一聽到便會毛骨悚然。簡單來講,披甲人其實就是守護在滿族祖地之一寧古塔的半野生女真土著。

特點嘛,無他,唯兇殘野性爾。

嚴格來講,後金大老闆努爾哈赤以及其六世祖、五世祖都曾經是「披甲人」。

寧古塔,就是現在的東北寧安縣,可以說是我國最冷的那部分區域了。在明代,這部分地區同樣也屬於明朝管轄,而管理寧古塔等東北地區,用的就是當地的女真人,例如後金的主體:建州女真,寧古塔就是建州的一部分。

而寧古塔的「披甲人」,則是當時駐守在東北邊境的女真軍隊。披甲人這個詞,在滿清以前是代表著地位不高的「奴隸軍」的,但在滿清人眼裡,「披甲人」則是高尚的,為什麼是高尚的?

因為女真的人數實在是太少了,要知道,滿清的純種八旗,例如正黃旗人數都是不多的,在乾隆年間,八旗的人數才70萬不到,而當時中國人口早就已經破億了,以女真作為統治種族,可想而知披甲人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披甲」一詞在滿語裡是士兵的意思,這有可能是從漢文化中演化而來,因此和漢人眼中地位低下的「披甲」重疊。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立明朝七大罪,以八旗為根基反明。這裡面,披甲人就起碼佔據了三分之一,而且這些披甲人有一些特點,他們都是常說的「生女真」,屬於漁牧野性極其純正的那批女真猛士,原始性強,這也是為什麼明軍以及李自成的闖軍不敵的核心緣故。

就寧古塔而言,環境極其惡劣。清代順治時期,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文人吳兆騫就描寫過: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裡皆茫茫白雪。」

看,四五月份大風暴雷暴雨,夏季又是陰雨,八月開始下大雪,這環境和現在東北著名的那個旅遊景點「雪鄉」是一樣的,而且古代只會更冷。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生女真,和當時條件要好上太多的漢人直面戰鬥,漢人的勝算真的是太小了。

李自成同為苦難出身的起義軍精銳或許還好點,但是明末腐敗到不行的官軍是真的打不過。

直到公元1644年,滿清入關,入主北京,再過了幾年,隨著局勢的穩定,滿清幾乎確定了封鎖東北這樣的方針,漢人不允許進入東北地區,而東北地區依舊是按照老樣子,讓原住民,讓生女真來守護祖地,這個時候,就有一撥披甲人守衛著寧古塔,當然,他們也開始了穩定的農耕和紡織,寧古塔是一個妥妥的軍戶大城。

再說回滿清關於流放寧古塔的政策。

流放寧古塔,不論是什麼人,只要去到了寧古塔,就會自動成為披甲人的奴隸,而且是終身的,除非皇帝讓他們回來。

雖然說披甲人的地位不低,但是滿族的行列裡,王公貴族肯定瞧不起這群漢語都不怎麼會說苦哈哈,但即便如此,對於流放到寧古塔的漢人來講,披甲人的地位都要比他們高出無數倍。

其實說到流放的問題,最怕流放到寧古塔是那些女性,或者是獲罪漢人的女眷。因為將犯人流放到寧古塔,對於罪犯來說是一種折磨,但對於寧古塔的披甲人來講,卻是一種福利。女真當年入關,三光政策也沒少幹,女人最怕看到他們,而執行這種兇殘行為的動力,就是生女真身上那種衝動。

因此清代便有了女子要是被流放到寧古塔,還不如早早自殺,以免生不如死的說法。

披甲人的生活相對來說很枯燥,但又因為人不多,而且作為戰鬥力算是中高水準的那批人,清政府對他們還是非常照顧的。流放寧古塔,讓寧古塔成為清朝的熱門流放地,這其實和搞東北大建設有關。

眾所周知,東北很大。我國現代工業的出生地就在東北,但在清代,因為滿清政策的緣故,東北始終地廣人稀,這種地廣人稀達到了只要走出城溜達一圈,就很有可能餓死的程度。於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披甲人的建設壓力,也加快東北的發展速度不至於落後,滿清便用了流放這樣的方式把人輸送入東北。

隨著順治年一直到乾隆年間,每年流放到寧古塔的人數不勝數,大量漢人在那裡落地生根,雖然很有可能世代都是寧古塔女真的奴隸。對於披甲人來講,這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福利政策。

而直到乾隆滅掉了準噶爾汗國後,為了加強對新疆的控制,中原的流放才開始了雙向的流動,把寧古塔被流放過去的人分流部分引導了西北地區。

中原的流放政策除了匯入勞動力到東北以外,其實還一定程度地匯入文化進入寧古塔,讓寧古塔的披甲人、旗丁都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因此,真的有文人被流放到寧古塔,他們本身是很受披甲人尊敬的。披甲人也同樣明白在盛世之中,轉武為文更為重要,更何況他們都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武,就是一群靠狼性、兇性聚集起來的邊防軍。

著名的黑龍江第一個詩社「七子詩會」就是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漢文人組成的文學組織,這個詩社一直到今天都仍每年被黑龍江文化組織所紀念。由此可見,寧古塔雖然苦寒無比,但是對於文人卻是很友好,不僅詩社能夠建立,還能一直平穩發展,這背後都不缺少寧古塔地區土著的幫襯和關照。

最後,再聊聊寧古塔披甲人的工資問題。

披甲人其實大部分時間也卸甲,搞一搞農業生產,開開荒。但他們不僅是自給自足的,他們還享有比較高的「俸祿」。和當年需要打仗才有軍餉的行情不同,滿清政府真的非常優待披甲人,例如乾隆時期,一個披甲人就能給到銀兩22兩,糧食十五石。

這個年薪水平是什麼概念呢?

當時朝廷的漢人官員,七品漢官左右也是這個待遇。而且這不能說是披甲人的工資,而應該是說「駐軍補貼」,這補貼就能讓他們保證溫飽,其次他們的生產,他們的建設也是自己的。所以隨著時代的進步,寧古塔的披甲人也漸漸走出了這種「野蠻」、「落後」的特徵形象。

同樣在乾隆時期,八旗不到七十萬的人口中,披甲人還佔據了高達六分之一的數量,而後來披甲人也開疆拓土,不僅是滿清的祖地有著披甲人抵禦北方的俄國,後來還到內蒙、新疆都有了披甲人的身影。因此,披甲隨著滿清版圖的擴張,逐漸成為了邊防駐軍,邊防軍戶的代稱。

不得不說的是,披甲人為我國滿清時期的領土守護的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後來的他們也越來越脫離「生女真」的範圍,隨著與漢人的高度接觸融合,生女真也漸漸融入了中華民族。再也不像努爾哈赤的六世祖那般,與中原高度脫節,明末時期,那一代的女真也被叫做「野人女真」是不無道理的。

因此,我們可以定性,清代流放寧古塔的政策,本質上也是一個漢化政策,只不過和清政府幾乎全盤漢化不同的是,漢化寧古塔女真的漢人就像水龍頭的水一樣,被限制著流量匯入東北。

但也是如此,當初的生女真慢慢走出了大山,在山林海岸兜轉了上千年,最後才看大千世界。

不過他們也不會忘了,他們是披甲人。

本文原創自「紀元的尾聲」

相關焦點

  • 為何清朝把人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身份?
    在清朝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句話:把某個欽差大臣或者把某個官員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其中有兩個關鍵點,恐怕我們很多小夥伴對此特別模糊。 第1個:什麼是寧古塔?寧古塔究竟在哪兒?它僅僅是一座塔嗎? 第2個:披甲人是什麼人?
  • 清朝犯人大都被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相信我們平時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些比較經典的橋段,後宮妃子正在專心宮鬥的時候,突然會來一段大臣犯錯的插曲。而這些犯錯的大臣,有些是被責令處死,也有一些從輕發落的,就是被皇帝下令,流放到寧古塔,終生不得入關。這讓的犯人,雖說命是保住了,但是下半輩子就不好受了,因為他們要去一個極寒的地方,給「披甲人」當奴隸。
  • 清朝題材電視劇,常把犯人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身份?
    嚴格來說,我們在清宮劇中經常聽見的那句「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其實並不是流放,而是發遣。這一制度之所以能在清朝得到廣泛的施行,與寧古塔這個地方有著很大的關係。寧古塔並沒有塔。流人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寫道:「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 清朝常把犯人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神秘的披甲人是什麼人
    在最近幾年火爆的清宮戲中,一些俗語漸被我們廣為熟知,例如,對於一些犯罪的大臣及其家屬,皇帝龍顏大怒後,往往會說:「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那麼,「披甲人」是些什麼人呢?我們再來說說,什麼是「披甲人」?清朝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以旗統軍,以旗統民」。旗丁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可分為「阿哈」「 披甲人」和「旗丁」三類,「阿哈」就是奴隸,以漢人及朝鮮人居多;「旗丁」專指女真人。
  • 清朝重犯都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那神秘的披甲人到底是何人
    她的父親在這個時候也被人陷害,皇帝給出的懲罰是流放寧古塔,甄嬛後來聽說父親在寧古塔重病加上肚子裡的孩子也是下定決心重回皇。這幾年大火的清宮劇裡少不了的懲罰就是流放寧古塔,流放犯人幾乎都是用的這招。那麼,寧古塔究竟是哪裡呢?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又是何人?
  • 清朝時期流放犯人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
    而在各種火爆螢屏的清宮戲中,當一些臣子犯錯後,龍顏大怒的皇帝經常會說一句話:「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那麼聽起來就十分神秘可怕的寧古塔、披甲人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呢?許多流放犯人寧願自盡也不願意去寧古塔?
  • 清朝把重刑犯都發配到寧古塔服刑,還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誰?
    它在滿語中的意思為「六個」,由來有多種解釋,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寧古塔流人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說到的:「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寧古塔在清代為苦寒之地,常年冰封,嚴酷的氣候是被流放之人來到此處的第二個考驗。
  • 寧古塔究竟有多恐怖,披甲人與之又有什麼關係?
    清朝皇帝:哼!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來人,將xx大臣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xx大臣:……*****!陛下,那你還是處死微臣吧!看過清朝題材影視劇的朋友們,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節:某位大臣犯了錯,皇帝雷霆震怒,下令將其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而後大臣會嚇得臉色蒼白,連連求饒,如果求饒失敗,可能幾天後他們就會選擇自盡。那麼問題來了——這寧古塔究竟是個什麼地方,能讓大臣們寧死也不願前往?而所謂的披甲人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 清朝總把囚犯發配「寧古塔」,賜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人
    只要是看了清朝宮廷劇的朋友,好像對那樣的經典片段全是十分了解。皇上龍顏大怒,衝著犯錯誤的重臣高叫:「發配寧古塔,賜披甲人當奴,永遠不可入關。」這一重臣猛然被嚇得癱倒在地,乃至立即昏倒,恨不能一死解脫了。這令人禁不住疑惑,這神秘的「披甲人」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什麼令人聞後大驚失色、膽戰心驚?什麼是寧古塔?
  • 寧古塔在清朝為何被稱為犯人的人間地獄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清朝時期流放犯人的一個地方,是清朝時期讓犯人們聞之色變的苦寒之地,犯人一旦被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就相當於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再沒有了盼頭。下面星火情殤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這個問題。
  • 寧古塔是什麼塔,為什麼很多人寧死都不願去
    清宮劇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橋段,皇帝一發怒就大手一揮來一句「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時候犯罪的大臣立刻面如死灰,急忙懇請皇帝開恩。 寧古塔不是一座塔,也沒有塔。
  • 清朝的死刑犯為何寧願被斬首,也不願意去寧古塔?原因其實很簡單
    因此大多數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基本上都不是一個人,而往往是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大家族。他們必須要經歷沿途的原始森林,和時常出沒的豺狼虎豹打交道,生命安全難以得到保障,有些人甚至還沒有走到就已經被這些豺狼虎豹給叼走了。 此外,被流放人的夥食雖然由政府供給,但是其標準定在了每人每天八兩,十五歲下以下減半。如此低水平的口糧補給,也僅僅只能保證犯人不被餓死。
  • 發配寧古塔的生活如何,得看你是怎樣的出身
    「發配寧古塔」是清朝時期對罪犯的一種嚴厲懲罰。這一刑罰往往用於中原地區的犯人,而且發配到寧古塔的人,除非清政府中央特赦,否則至死都不能返回中原。那麼這些犯人到寧古塔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是否像人們想像中那麼艱苦呢?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當然他們更多的身份,是犯人,是奴僕,是失去自由的一群人。無論之前如何顯貴,到了這裡,都只能卑微的活著,卑微到塵埃,換取那一線生機。「流放」是古代刑罰的一種,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在隋朝,成為五大主刑之一,清朝時沿用。「流放」又稱「流徒」,簡稱「流」,論處罰的程度,稍高於「死刑」,但比之死刑,悲慘的程度也絲毫不差。
  • 中國雪城,因松花江最大支流得名,曾為寧古塔苦寒之地
    但鮮為人知的是百年之前這裡還是讓清朝人聞風喪膽的發配之地。在清朝有一項嚴厲的刑罰叫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說到這兒,《甄嬛傳》中甄嬛為父親甄遠道發配寧古塔而求情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對於當時的不少犯人而言,去寧古塔和去黃泉路基本沒區別,不僅生存環境惡劣,還要為清朝俘獲的其他少數民族披甲人當奴隸,基本再無東山再起之時。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那麼什麼是寧古塔呢?寧古塔又在哪裡呢?其實,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個地名,是清朝時期在關外流放罪犯的一個地方,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在當時,寧古塔屬於邊遠地區,不僅氣候異常、環境惡劣,還五穀不長,寸草不生,非常適合罪犯改造。
  • 古代流放寧古塔的都是什麼人?
    何為流人?流人即是指那些因不滿朝廷統治或觸犯法律,統治者為維護其統治地位及利益,而對這類人處以流放等刑罰的犯人。而寧古塔流人則是清朝在特定時期的特殊社會群體。法律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專政的工具,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體現,清朝也不例外。
  • 「寧古塔」究竟是什麼地方,為什麼一聽到這個地方讓人毛骨悚然呢
    在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皇帝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給朕把他發配到寧古塔去。」每當犯錯的人聽的這句話都會嚇得瑟瑟發抖,兩腿發軟。那麼寧古塔究竟是什麼地方,讓人聽了就會不寒而慄,毛骨悚然呢。寧古塔究竟是什麼地方!寧古塔是清朝努爾哈赤髮際的地方,被滿人譽為「龍興之地」寧古塔位於我國的北部邊陲,這裡在當時看來環境十分的惡劣,屬於極寒之地,犯人如果被發配到這裡,基本上是有去無回。
  • 清朝時期「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何清朝皇帝要把罪犯送到那去呢?
    很多人還沒走到放逐的地方,就已悲痛欲絕,死在半道上,成了孤魂野鬼,四處漂泊,對他們的懲罰比死亡更嚴厲,所以罪犯大多害怕被放逐,甚至跟隨他們到放逐之地的士兵也不願踏上進一步的道路,那麼到底被放逐的人到了哪裡?他們中的一個叫「寧古塔」。
  • 清朝最嚴重的刑罰,莫過於「流放寧古塔」,寧古塔有何可怕之處?
    寧古塔,是清朝的邊防重鎮,注意了,雖然名叫寧古塔,但這裡其實並沒有塔,寧古塔是滿語音譯,具體什麼意思眾說紛紜,這裡也不解釋了。要真說寧古塔有多可怕,這地方主要是氣候寒冷,明朝人王家禎在《研堂見聞雜錄》書中寫道:「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