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戒幢論壇「佛法與心理治療」在江蘇蘇州西園寺舉行
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西園寺方丈普仁法師致歡迎辭
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戒幢論壇的倡導人濟群法師發言
論壇現場
與會者認真聆聽佛法與心理學的講座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
佛教在線江蘇訊 2013年11月14日,第五屆戒幢論壇在蘇州西園寺舉行。本屆論壇共持續四天,來自國內佛教界與心理學界200多為法師、專家、學者參與了此次論壇,並將圍繞「佛法與心理治療」的主題進行研討。
論壇開幕式上,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西園寺方丈普仁法師致歡迎辭。法師對西園寺弘法的理念做了簡要介紹,「西園寺從建築布局、生態環境等外部環境的建設,到道風建設、人才培養、佛法弘揚等軟體的管理,整個寺院都圍繞著心靈層面的健康發展」,並對此次論壇提交的論文給予了高度評價「在理論上、體驗上、素養上、理念上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直接了當地幫助大家解決心理困惑。」
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戒幢論壇的倡導人濟群法師在發言中指出,舉辦「佛教與心理治療論壇」,不僅對佛教界的發展,對心理學界的建設、對整個社會人心的淨化、人心的改善、社會和諧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國內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受西方社會的影響,開始重視佛教的修學。而對於佛教界來說,佛教也需要從傳統的智慧走出來,走向現代社會。因此佛教跟心理學的結合,是佛教在當下社會傳播並發揮作用的很好地方向。
在接下來一天的論壇發言中,濟群法師首先就「《壇經》與心理學治療」進行了分享。《壇經》為頓教法門,認為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是「迷」,指出有情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同時依覺性的見地:人人都有覺悟的潛質,都有自我治療的能力。在此心理治療認知的基礎上,提出心理治療的方法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這種視角和方法,對於認識禪宗和心理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華南師範大學、澳門城市大學的教授申荷永分享了「榮格分析心理學與佛教」,詳細論述了榮格心理學的與佛教的淵源,以及佛教對榮格心理學的影響。通過沙盤遊戲治療個案——展示榮格分析心理學與佛教的結合的成果。
中國地質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的教授吳和鳴從輪迴的角度,探討了「代際創傷的傳遞與轉化」,吳教授在閱讀大量佛教經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對於業力果報、善惡、輪迴的認識,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現代研究成果,在創傷的代際影響、代際傳遞的輪迴和轉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
澳門城市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博士李孟潮分享了自己的論文「慈悲喜舍與感應轉化」。提出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治療原理,並詳細描述了在治療中的應用及操作步驟。李孟潮在現場分享了自己對於佛教中關於牧牛圖的認識,並提出把這種牧牛的方法應用於心理治療中,通過分析自己接待來訪者的實際案例,分析了治療師和來訪者的心理,並用牧牛圖的不同階段來觀照治療師的心理和治療來訪者。
來自南京大學的淨因法師分享了「無我——佛教心理學情緒轉化的著力點」,從「有我、無我、忘我」三個層面提出化解煩惱的原理及方法,並提出「心理學是佛教在當代社會傳播的最佳載體」的理念,認為佛學是心理學取之不盡的靈感寶庫,佛教與心理學可以進行很好地和互相借鑑,對於未來佛教在心理學的應用以及心理治療的應用提出自己的構想,並對發展獨具中國特色的、充分應用佛法的中國心理學提出自己的設想。
每位專家分享後,現場嘉賓就分享內容提出疑問和自己的觀點,並進行深入地探討。現場氣氛熱烈、在時時爆發的熱烈掌聲和歡愉的笑聲中,與會者享受著佛法與心理學的盛宴。(文、圖:淨磊 了緣)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