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紫禁城600歲了。
在許多關於它的介紹視頻,你總會聽到一些中國風濃厚的音樂作品,而想要繼續了解這些BGM時,卻突然發現原來創作者居然是位日本音樂人...
這些音樂作品明明是日本音樂人寫的歌,但搭配中國背景的電影或者畫面後,竟毫無違和感,還讓人覺得十分的合適。你可能會好奇,為何這些日本音樂人寫起中國風的作品時這麼「6」?
其實可能原因有二:
第一,中日畢竟都屬於東亞文化圈,之前的文化差異比起歐美國家,並沒有這麼大,而且日本傳統文化更是在古代時直接汲取於中國,奈良時代時,日本官方可是會年前派遣「遣唐使」前來中國學習。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二戰之後,日本流行音樂受到了西洋音樂的巨大影響,不再大規模地使用如名曲「櫻花」那樣的日本傳統音階,特別是在昭和時代,被流行度最大的是六聲音階,而這與中國聽眾所熟悉的「宮商角徵羽」十分相似,所以...就造成了我們的錯覺。
以下這6首作品,便是日本極其優秀的音樂人們所創作的歌曲,它們有的大氣磅礴,有的鄉愁悠悠...實在是太容易被誤以為是中國人所創作的歌曲。帶上耳機,一起來評鑑一番!
No.01/ 萬裡の長城 太田美知彥
《萬裡の長城》是日本動畫《中華小當家(中華一番! )》中最著名的插曲,由太田美知彥所創作,時常在主角小當家做出了「會發光的美食」時出現,宏大、史詩,具有濃重的古風感。
說出來不好意思,以前世界音樂菌在看《中華小當家》時,可能是由於故事設定、人物名字、這首《萬裡長城》,一直以為這是一部中國動畫,直到後來被打臉...其實這也不能怪我們,畢竟這首作品的名字就叫做「萬裡長城」,想不誤會都難啊!
如今這首作品早已脫離了動畫本身,在許多的場合、平臺都能聽到,幾乎都快被用爛了...但撇開這些不說,還是不得不感嘆這首作品旋律的宏大,與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No.02/ 故郷の原風景 宗次郎
《故鄉的原風景》,原名《故郷の原風景》,是日本陶笛大師宗次郎的曲目,透過清新悠揚的陶笛樂音,闡述他對於自然萬物與山川土地的感懷。
宗次郎先生師從香山久先生,曾在栃木山的一個村莊裡學習陶隕。那裡有美麗的山川,有美麗的淡水河那珂川,宗次郎先生在這樣遠離塵囂的環境中,自己製作陶笛,並且進行耕田,種植等農作,才最終創作出這樣出塵的作品。
而另一方面,這首作品亦是一代人的童年回憶,為什麼這麼說呢?在TVB的陳小春版《鹿鼎記》、古天樂版《神鵰俠侶》等電視劇中,這首作品十分高的頻率出現,總能讓人感受到無比的孤寂,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
No.03/ 英雄たちの夜明け 橫山菁兒
這首作品中文譯為《英雄的黎明》,日本著名音樂人橫山菁兒所創作,為長達7小時的日本動漫電影《三國志》的開篇曲,其中除了合成器的音效外,更是將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發揮到了極致,以描繪東漢末年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英雄匡扶社稷、拯救蒼生的心情。
二胡、古箏、琵琶...為了能將整部電影的風格統一且尊重中國風格,片方甚至從中國專門邀請了演奏家前去日本,只為錄製這一首曲子。
與前一首《故鄉的原風景》相同,這首歌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原因,也是因為TVB的功勞,被多次引用於中國武俠電影、電視劇(1995古天樂版《神鵰俠侶》),十分的經典。
No.04/ 絲綢之路 喜多郎
假如第一次聽到《絲綢之路》這個曲目,你大概率會說:這絕對是中國音樂人寫的了吧!其實也不然,這首作品是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為中日合拍的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所創作的BGM,發行於40年前,甚至還有一些年頭了!
雖然在寫這首作品之前,喜多郎從未去往絲綢之路沿途,但就是憑藉著對中國音樂的間接認識,和對歷史特殊的感悟,最終創作出了這首充滿了中國韻味、歷史沉澱的樂曲,並且風靡全球、一舉成名。
No.05/ Where Is Armo? 坂本龍一
1987年,坂本龍一為貝納爾多·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所作的配樂,並且因此獲得了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配樂獎。
這部《末代皇帝》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坂本龍一亦在片中有所出演,飾演日本軍官甘粕正彥。
據說當時坂本龍一臨危受命,一天之內購買並聽完了20多張中國古典樂的抓緊,並在兩個星期內最終交出了44首中國風的BGM...試想一下,坂本龍一平均一天就寫了3首作品!
No.06/ 故宮的記憶 S.E.N.S.
這首《故宮的記憶》,大概是最廣為人知的一首日本作品,也是被中國人誤解最多的一首作品。
神思者(S.E.N.S.)1997年為日本NHK電視臺紀錄片《故宮》所作的配樂,隨著歷史敘述的起伏不斷變換著節奏,低沉的打擊樂仿佛敲響了永樂朝的大鐘,故宮琉璃瓦覆蓋下的莊嚴大殿代表著他們心中思慕的文明國度的瑰麗與輝煌。
樂曲中採用了許多中國的民族樂器,使得樂曲聽起來充滿了中國韻味,似乎在訴說著紫禁城幾百年來朝代的興衰蝶變和人世間的滄海桑田。
如今許多人依舊以像日本學習為恥,其實話說回來,這就像日本很多音樂人創作的靈感是來自中國一樣,中日互相借鑑和學習,這真不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