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畫家陳清泉
41歲時創作的巨作《氣壯山河》就進入了人民大會堂
47歲創作的兩幅巨作《紫氣壯山河》《唐人詩意圖》同時登上天安門城樓
38歲就為國家商務部創作《長城萬裡圖》
江山有待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畫壇,每一位畫家都以將作品懸掛進國家級的殿堂而為榮。
陳清泉創作的兩幅大型山水《紫氣壯山河》《唐人詩意圖》能同時登上天安門城樓,其意義是非凡的。掛進殿堂的名家作品,不僅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更是國家、社會、專家對作者畫藝水平的最高認可!絕大多數畫家此生能夠有一幅作品,進入國家級殿堂已實屬不易,能夠長時間懸掛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時有多幅作品入選的定是國寶級大家!
陳清泉先生的山水畫,常以清逸瀟灑、恬淡精緻示人,畫中的品格總是很高,觀者如觀美玉,其在於他的墨色簡淡而不失層次,筆法蒼力卻不失婉轉,筆墨收放自如,畫中自然岡巒清潤、林木秀逸;遙岸縈迴之間,頓生文人情愫。遊藤可寓畫,飛瀑能催詩,畫家或行走其間,或一坐傾想,文思即被叫醒,靈感油然而生。這是很難得的境界,清而能麗,綺而不靡,皆因其古法深厚,草木山石之間,氣韻高古渾然,所以才能洗淨習氣,留下自然真趣。
陳清泉筆下的山水畫雄偉壯闊多神秀,清秀峻茂,雲湧泉奔,氣象萬千!出入其間山滋水潤,雲煙供養,得以澄懷觀道。畫面色調古豔純淨,結構精巧謹嚴,呈現出一派清新明麗氣象,既給人愉悅身心的審美感受,又十分耐人品味。歷年來,像李可染、傅抱石、關山月、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劉海粟等畫作進入最高殿堂的畫家,他們的作品價格早已是普通人不可及。當代國家級殿堂畫家陳清泉的作品,藝術造詣高深,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將會成為名震畫壇的一代宗師!
我們該不該去學習欣賞國畫,這個問題是見仁見智的,中國人必須要懂得,或者不必懂得欣賞中國畫似乎都是個人意願問題。但,我想說,如果中國人不懂得欣賞中國畫,那他起碼對許多中華傳統文化以及傳統審美是無法理解並傳承的。
中國山水畫在創作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用筆和用墨、陰陽和虛實。這在形式布局及用筆用墨上表現為開合、圓方、收放、虛實、輕沉、柔剛、慢快等對立統一的獨特形式,這是構成山水畫的基本原則。山水畫是由點線構成的,點線即是用筆,用筆即為用墨,山水畫名家雖各人在用筆的力度、速度以及表現方法上各有差異,但其基本特點應是:靜心隨意、思慮專一、胸有成竹。用筆的速度有慢有快,一波多折,用筆的力量有柔有剛,剛柔相濟。形式上要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和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寧方勿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畫是用意寫意的畫,也是用氣寫氣的畫,意到氣到,氣到筆到,氣韻出焉!
中國畫的內涵也是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中就包涵了大量的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簡單舉幾個例子:中國畫寫意畫以水墨為主色,畫面通常有適度的留白,這就是符合我國「陰陽交感」的理論,只有畫面「陰陽」達到平衡,才會有讓人感覺舒適的美感。另外,傳統中國畫裡還常以「三」為單位,就是說在畫具體事物時,是三個為一組的。例如國畫裡的「點苔」很多時候就是「攢三點」、「攢三聚五點」。而畫竹葉也多數形成「個」字或「介」字。這些其實都是暗合了「三生萬物」的道家思想。
中國寫意畫裡講究的是神似。記得齊白石老先生說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也就是說,中國畫在乎的是畫的神韻。神韻這東西就真的很玄乎了,非常考究人的欣賞水平,不經歷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是很難體會的。一副畫,畫得再好,差那麼一絲神韻,也是不成功的。一幅畫,不論畫得多麼簡單,就是那一絲神韻,就美得無以復加。許多外國人不懂中國審美的神韻,把中國元素生搬硬套,反而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
要想懂得欣賞任何一種藝術,都要有其文化底蘊做基礎的。對它背後的文化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你看的只是「熱鬧」,而不是「門道」。作為中國人,有一定的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根基,要理解中國畫的文化內涵與神韻,還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如果連中國畫都欣賞不好,就期望自己能懂得去欣賞國外其他的藝術形式,我看也是痴心妄想了。
中國人一定要懂得欣賞中國畫,它是我們國家所特有的文化藝術,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民族繪畫的統稱,也稱國畫或水墨畫。它以墨為主要顏料,以水為調和劑,以毛筆為主要工具,以宣紙和絹帛為載體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畫種。它植根於華夏濃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躍不同時空,歷經萌芽、發展、成熟、創新、再發展的諸多不同階段,形成了融匯民族文化素養、思維方式、審美意識和哲學觀念的完整的藝術體系。它與西方的油畫形成了兩座並峙的藝術高峰。#藝惠藏#
「藝惠藏」紅牆畫家陳清泉山水畫《氣壯山河》走進最高殿堂
「藝惠藏」丁嘉耕是書壇泰鬥沙孟海、歐陽中石教授的得意弟子
「藝惠藏」殿堂畫家黃廷海獨創山水畫荷花,被譽為「江南荷王」
「藝惠藏」李亞花鳥畫作品入古而能出今,清雋典麗,盡顯清雅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