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乃珖
鄭乃珖(1911—2005),號璧壽翁,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精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獸、青銅器皿、蔬果時鮮等;能工擅寫,工寫並用;在意境、取材、構圖、用線、敷彩、題款諸方面均突破前人藩籬,作出開拓性貢獻;作品曾參加歷屆全國美展並獲獎;作品為中南海、天安門、人民大會堂及中國美術館等珍藏;曾任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福建省政協常委、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福州畫院院長、文聯名譽主席,是中國當代畫壇重要代表人物;出版有30餘冊畫集。
鄭乃珖先生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福建分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西安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工藝重彩畫學會顧問、中國國際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理事、福建省文聯常委、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福州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鄭乃光的畫用色敢於對比,善於對比,又能在對比中求調和,因而他的工筆花鳥畫作給人的印象是十分鮮明,豔麗雅逸,清新悅目。此外,除在工筆花鳥畫領域中,在寫意花鳥、山水畫、人物畫領域中,鄭乃珖先生也均有建樹。他的潑墨潑彩山水,筆墨酣暢,元氣淋漓,大氣磅礴。他的許多山水小品以西北山川為描寫對象,具有濃鬱的黃土高原氣息。鄭乃珖先生的繪畫藝術受到群眾的普遍喜愛和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
鄭乃珖兒子鄭大幹作品欣賞:
●檀東鏗(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大幹兄自幼在家跟隨父親耳濡目染,眼界自高;進而涉獵中西方藝術創作出的作品不落窠臼、融合旁通。宋郭若虛云:「凡畫,氣韻本乎遊心,神採生於用筆、用筆之難,斷可識矣」,他道出了作畫用筆的重要,白描作品更是。勾勒線條當粗當細、要方要圓、宜長宜短、需曲需直、該連該斷,都得心中有數,才能得心應手、如錐畫沙、婉轉自如。大幹兄用筆可以說已做到這些了,他善於從微妙的變化中表現不同的形象和意趣;或挺拔或柔韌,或瀟灑或拙樸,有時輕描淡勾,有時卻金石般雕鑿,如《劍蒲》的長葉線條的斷續就處理得恰如其分,落筆起筆,筆斷意連。《辛夷》、《鳳凰》花朵線條靈動活潑,《素心蘭》、《鳶尾》用線細勁多變,畫出的花朵多姿多態,仿佛正透出幽香,令觀者精神得到慰藉,心靈得到淨化。
(摘自《一枝清採妥湘靈——讀鄭大幹白描花卉作品》)
謝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後以字行,晚號壯暮翁,齋名魚飲溪堂、杜齋、煙江樓、苦篁齋。江蘇常州人。擅長書法及古書畫的鑑定。初與張珩(張蔥玉)齊名,世有「北張南謝」之說。 歷任上海市文物保護委員會編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館顧問、中國美協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國家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鑑定小組組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等。著有《敦煌石室記》、《敦煌藝術敘錄》、《水墨畫》等,編有《唐五代宋元名跡》等。
張大千,吞吐大荒,固然堪稱一世之雄,可是在他心裡,能和自己在畫藝上頡頏雁行,並駕齊驅的,恰恰為這位「柳弟」。三分割據又為何人?放眼望去,沒有人選。在傾蓋相交之間,在生死契約之後,昔年莫高窟前萬裡流沙,青城山裡滿目青蔥,映照著他們敲詩聯句、論畫談書身影。大千豪邁、稚柳溫婉、這樣一對、異姓兄弟,平分畫壇的天下。 從黑白印刷圖版中只能依稀窺探出元人的遺韻,真跡一旦赫然在目,難免有種望外愉悅。畫面從左上角縱橫伸開的兩枝樹幹,幾組闊葉掩映其間、設色古雅,一絲不苟的、神貌,散發出宋人院體繪畫特有拙樸。一隻黑猿舒展雙臂攀援樹中,是易元吉畫中精靈。深厚繁複點染,凝練沉穩勾勒,似乎比張大千的纖巧更貼近古人靈魂。畫中題雙款,書法已經逐漸脫開陳老蓮瘦硬古拙,變得豐腴與端莊起來。戊子年的題款說的是關先生北遊回歸後,特地把此幅贈送的原委,另一種說法是關家弄璋之喜賀禮。自己得意力作,隨贈朋好、活得如此灑脫,人生還有什麼遺憾可言。
從瀟灑謹嚴宋元規範到老去粗豪的落墨格調,徜徉在煙雲懵懂的江南山色,迷戀著霧合煙圍荷塘月影、紅葉經霜和芙蓉沐雨、幽蘭吐芬及梅竹鬥寒,典雅溫文的筆調像宋人小詞一樣雋永脫俗,看久了,覺得滿身的塵囂都為其滌蕩掃除。
陸儼少(1909年-1993年),現代畫家。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遊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線條疏秀流暢,剛柔相濟。雲水為其絕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雲勾水,煙波浩淼,雲蒸霧靄,變化無窮,並創大塊留白、墨塊之法。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
陸儼少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並與吳湖帆相識,在兩位先生處,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抗日戰爭期間,陸儼少流寓內地,1946年回歸故鄉。在此之前,陸儼少的作品大部分是對古代傳統的消化和吸收。返鄉途徑三峽的經歷,引發了他的創新意識,開始將以前局部改造傳統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在此期間,其繪畫個性得以發展,最終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西 沐(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博導)
鄭大幹可謂是實力派畫家。他的實力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家學淵緣,重生活感受,力圖將用筆、用墨、用色統一起來,將工、寫統一起來,並且走的是工筆重彩的路子;二是用書法用筆調和色墨的關係,走具有時代審美感的意境的路子。色不礙墨,墨不礙色似乎成了中國繪畫的一個瓶頸,於是很多畫家寧願在筆墨上求得發展,也不願在色彩上下功夫;造型、布局、筆墨、色彩只是繪畫的手段,工筆、寫意、潑墨、青綠只是繪畫的形式,要在水墨與色彩中尋找到新的突破點,在色彩的冷暖中尋找墨色的變化,豐富色彩的層次,加強色彩對比,這需要一個魄力和大膽吸收並舉的過程,鄭大幹在這方面的著力也卓有成效;三是心態平和,直指本懷、直奔目標的事業取向是實力派畫家的基質。鄭大幹在當下浮躁的畫壇上,仍能沉得下來,探索出新,每有心得,令人感嘆敬佩。市場在這新一輪排位中,始終實力雄厚、成就卓然的畫家就會「水落石出」。我們確信,鄭大幹會成為人們熱點關注的一位!
(摘自《厚積薄發、終成大器——鄭大幹繪畫市場態勢分析》)
書畫,是平凡中的美,乍看無味,實則像水、像空氣、像陽光一樣,滋養靈魂。愛上書畫,就像走進沒有一丁點汙染的綠色森林,讓人全身從裡到外都感到舒爽!書畫,讓人的靈魂乾淨、空靈而充實。
花鳥畫是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又可細分為花卉、翎毛、蔬果、草蟲、畜獸、鱗介等支科。中國花鳥畫集中體現了中國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自然生物的審美關係,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它往往通過抒寫作者的思想感情,體現時代精神,間接反映社會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類題材的繪畫中表現出十分鮮明的特點。其技法多樣,曾以描寫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為工筆花鳥畫和寫意花鳥畫(又可分為大寫意花鳥畫和小寫意花鳥畫);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異,分為水墨花鳥畫、潑墨花鳥畫、設色花鳥畫、白描花鳥畫與沒骨花鳥畫。#藝惠藏#
「藝惠藏」紅牆畫家鄭大幹,厚積薄發、終成大器可謂德藝雙磬
「藝惠藏」紅牆畫家陳清泉師古不泥古,獨創「陳家山水」
「藝惠藏」紅牆畫家陳清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顯唐宋之大氣
「藝惠藏」紅牆畫家陳清泉多幅山水畫作品走進國家級殿堂場館
「藝惠藏」陳清泉獨創陳家山水,遊藤可寓畫飛瀑能催詩,承古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