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大型電視劇《于成龍》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海運倉內參」(ID:hycplb)注意到,2017年央視開年大戲《于成龍》正在熱播中,收視率與口碑齊飛,1月18日晚的單集收視率一度達到2.16%,創央視一套黃金檔近年來之最。
《于成龍》的導演吳子牛的另一部作品《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2014年熱播時也曾引起輿論熱議與坊間好評。
電視劇《于成龍》以清官于成龍的為官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于成龍為民做主、為民請命、為民除害、為民造福的一系列故事。在當前從嚴治黨、強力反腐的時代環境下,反腐題材的影視劇也成為觀眾熱衷觀看、評說的題材。
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對《于成龍》的評點,「一個時代的開明對一個廉吏出現的必然聯繫」,它不僅是講述古人的故事,更能引起今人對當下的思考。
在2000年,一部名為《一代廉吏于成龍》的電視劇曾風靡全國。
2014年5月22日中紀委官網發布消息稱,該網視頻欄目將展播十九集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以期帶給廣大黨員幹部和網友們思考和啟迪。當時坊間便有觀點認為,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也將對幹部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中紀委網站曾這樣評價于成龍:他作為一個封建士大夫,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其實,反腐題材的影視劇在中國的興起並非是近年的事情,但在近年得到了更多關注、所謂「禁區」得到了更多突破,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1995年,由作家陸天明小說《蒼天在上》同名改編的電視劇上映,掀起了影視劇裡講述反腐故事的熱潮。這個電視劇講述了章臺市一起千萬元公款挪用大案偵破過程,表現了新任代理市長的勵精圖治、市委書記的沉著冷靜,使得副省長的問題終於被揭開。
其後幾年,中國電視熒幕上活躍的影視劇有兩個特徵:其一,講述的反腐故事多以基層反腐、地方城市反腐(虛擬的城市名字)為主;其二,電視劇多有同名小說,反腐題材在文學界和影視界都有較大影響,很多著名官場小說作家同時也是反腐題材電視劇的編劇。
新世紀以來,曾出現了《國家幹部》《人大主任》《絕對權力》等著名反腐題材的作品。
十八大以來,伴隨著從中央到地方的強力反腐,反腐題材影視劇的創作也呈現出了新的特徵。
比如,過去的反腐劇裡出現的貪腐官員級別最高者不過是省部級,而將在今年上映的《人民的名義》裡將呈現「大尺度」:將出現一位「副國級」大貪官。這是中國反腐劇史無前例的突破。
用導演李路的話說,「現在,副國級落馬已經不是新聞了。都知道的,我們也沒必要再藏著掖著。」
據了解,《人民的名義》該以改革開放後GDP飛速增長下的腐敗事件為創作背景和故事線索,響應黨中央高舉反腐大旗,通過影視藝術手段,刻畫和展示中央反腐過程中的曲折經歷和感人故事,充分展現中央堅決打擊腐敗,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打造和諧社會的時代主題。
值得關注的是,該劇首度展現了省部級高官圍繞從嚴治黨開展的反腐倡廉鬥爭,深刻反思了「塌方式腐敗」、「家族式腐敗」等多重腐敗的根源。就連劇組的司機、化妝師等工作人員都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認為呈現的故事精彩絕倫,令人拍案叫絕。
與此同時,《人民的名義》還得到了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相關領導的高度重視。
從中紀委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打鐵還需自身硬》到得到官方重視的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于成龍》,反腐敗和廉政建設始終是觀眾喜聞樂見的話題,更鮮活地講好「反腐」故事,正是這些登上熒幕的新作品帶來的嘗試與成果。
資料來源:新華網、澎湃新聞、中紀委官網、北青網等
撰文/黃帥
本微信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處,並註明微信公號:海運倉內參( ID:hycplb)
如想閱讀更多評論,請訂閱微信號「中青評論」(微信號:cydp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