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日起,如何讓飛機飛的更高飛的更快,就成了所有飛機設計師的夢想。在人類百年航空歷史中,飛的最快的是SR-71黑鳥偵察機,最高速度為3.2馬赫,巡航速度也有3馬赫。不過黑鳥畢竟是一款偵察機,因此在航空史上戲份不多。
與之相比,米格-25截擊機就不一樣了,作為局座張召忠口中的「超級戰機」,米格-25在它那個年代,讓西方焦慮甚至都有些恐懼。直到蘇聯飛行員叛逃事件發生後,西方才逐漸擺脫了對米格-25的恐懼。
米格-25北約代號「狐蝠」,1964年首飛1972年服役,最大飛行速度能達到3.2馬赫,升限24400米,作戰半徑1130公裡,可裝配紅外和雷達制導空對空飛彈、近距空對空飛彈和俄制常規通用炸彈火箭,具備極強的對空對地攻擊能力。
米格-25設計之初就是為了對付高空高速偵察機,也有人說它是黑鳥的最大對手。然而除了對付黑鳥外,米格-25也會承擔偵查和截擊任務。米格-25共生產1200架,除了蘇俄使用外,敘利亞、伊拉克和印度都有裝備,只不過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幾乎所有米格-25使用的都很少了。
客觀的講,米格-25除了有出眾的高空高速性能外,其他性能都比較落後。比如在機身材料方面,目前主流材料為鋁合金和鈦合金,因為這兩種材料強度大重量輕,非常適合飛機使用。而米格-25機身卻用不鏽鋼製造,鋼材硬度和鋁合金差不多,但重量要大的多。由此可見,米格-25發動機強大的推力,如果用鋁合金製造機身,飛行速度就不僅3.2馬赫。
除了機身用料比較落後外,米格-25的火控雷達相較西方也比較落後。但它裝配的旋風 A 雷達雖然有著碩大的體積,但其功能卻十分的單一。其掃描線基本與機身軸線重合,因此完全不具備下視-下射能力。換句話說,一旦有飛機飛到米格-25機身下方,它是完全發現不了的。這也成為了米格-25最大的弱點。
此外,旋風 A 雷達對轟炸機這種大型目標探測距離也只有100公裡,面對F-4這樣的戰鬥機,探測距離也就只有幾十公裡。因此近視眼也是米格-25另一個弱點。然而即便米格-25有這麼多弱點,西方仍然拿它沒什麼辦法,在米格-25翱翔藍天的51年中,除了叛逃的那架飛機外,西方居然沒有擊落和捕獲任何一架米格-25。
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埃及空軍的4架米格-25R偵察機,曾前往以色列領空偵查。當時以色列空軍F-4戰鬥機升空攔截,然而卻被米格-25R輕鬆甩掉。就連F-4發射的空空飛彈也追不上這些米格-25R偵察機。
據稱,當時米格-25R速度高達3.2馬赫!這對於最大速度只有2馬赫的F-4來說,基本是望塵莫及的存在。然而隨著戰鬥機研發方向的改變,高空高速被中低空機動性所取代,屬於米格-25的時代也正式終結,不得不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