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外交發展史上,有一張著名的照片《喬的笑》,這張照片拍攝的內容是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在得知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後,情不自禁地仰天大笑,這場勝利也是我國外交史上的一次裡程碑式的壯舉。
但是喬冠華的一生並不像他的笑聲那般酣暢淋漓,而是跌宕起伏,在個人感情生活方面,喬冠華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後,迎娶了小22歲的章含之,並且極力主張過二人世界,堅持將兒女逐出家門,與妻子陪伴以度餘生。
一位成功的外交家、政治家
喬冠華1913年生於江蘇鹽城,祖上曾經連續五代人都是秀才,16歲時就高中畢業考入了清華大學哲學系就讀,是一個妥妥的"神通"。畢業後遠赴日本,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繼續深造,但是由於在此期間參加的革命活動而被日本反動派分子視為眼中釘,沒多久就被驅逐出境了。
被驅逐的喬冠華為了能夠在哲學的路上越走越遠,選擇前往誕生了黑格爾這般偉大哲學家的德國留學,一年後就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國內抗戰爆發後,喬冠華回國投身於救國運動中來,並且在廖承志的介紹下加入了我黨,後來在香港創辦了"中國通訊社",發表一些政治言論和對國際形勢評論的文章。
後來,周總理成為了他的直接上司,這也為他日後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礎。喬冠華進入外交部後,參與的第一件重頭事就是與美國談判錢學森的回國事宜,後來就是出任中國代表團團長,洽談我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事宜,那一張《喬的笑》便是在此期間產生的。
歸國後的喬冠華便被任命為外交部部長一職,後來又參與了尼克斯訪華的安排,可以說喬冠華作為一個外交家,是成功且出色的,但他的感情生活卻不像事業那樣,他的第二段婚姻經常被人津津樂道。
髮妻龔澍,兩人的結合被毛主席稱讚
喬冠華有過兩段婚姻,髮妻名為龔澍,是一位新聞工作者,事業成就最高時,曾經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是該部史上第一位女司長。兩人的結合可謂是天作之合,毛主席稱讚為"天生麗質雙飛燕,千裡姻緣革命牽"。
龔澍曾經在周總理身邊工作長達30餘年,說的一口流利的英文,是周總理的英文教師,被他稱讚為"無可替代"的女外交家。在和喬冠華結婚後,夫妻兩人雖然各自忙於工作,但是並沒有因此影響夫妻感情,一同攜手走過了戰亂時代,在新中國成立後迎來了美好生活。
在女兒喬松都的眼中,龔澍一向是一個剛毅果斷的人,頗具男子氣概,而且是家裡的主心骨,喬冠華有什麼拿不準的事項,都會找妻子商議再做決定。曾經國務院準備提拔龔澍為外長助理,但龔澍婉拒了,並且推薦了喬冠華,她的理念就是維護丈夫形象,甘居幕後。
但是在1970年,龔澍因突發腦溢血而住院治療,9月20日因病去世。龔澍去世後,喬冠華一度陷入了低谷,經常一個人坐在桌前,對著妻子的照片發呆,手中不停的寫著"不思量自難忘……"
斯人已逝,生活還要繼續。經歷了感情低谷的喬冠華很快便從中走出,或者說他沒有時間再消沉下去,因為國家派給了他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飛赴紐約參加第26屆聯合國大會。而正是這一次外出,開啟了喬冠華的第二段婚姻,也是最受爭議的一段。
堅持過二人世界,將子女逐出家門
在與會的中國代表團中,有著一位"外交部五朵金花"——章含之,她是教育家章士釗的養女。這次赴美,章喬二人本是作為同事共赴與會,但是這種同事關係卻漸漸發展深入,最終發展為夫妻感情。
其實在起初,喬冠華並沒有注意到章含之,但是因為工作的原因而不得不與之接觸,逐漸地,他發現這個女人身上有著一種和龔澍一般的博學才識和獨特魅力。而章含之也有過一段婚姻,她的丈夫是洪君彥,兩人經歷了長達8年的戀愛長跑最終修成正果。
但是後來洪君彥的出軌,再加上時局動蕩,這段感情最終以離婚宣告失敗。而喬冠華也需要一個伴侶來撫慰心靈創傷,而章含之正扮演了這個角色。據章含之後來回憶到:"當年自己離婚後,與他常常一周通話幾次,不談工作,也不談愛情,就像是朋友一般的閒聊。"
1973年,在章含之離婚後沒多久,喬冠華便和章含之結了婚,但是兩人的結合遭到了喬冠華的兒女們的極力反對,因為章含之比喬冠華足足小了22歲,只比後者的兒子大了8歲。
這樣的年齡差距,使得兄妹倆很難接受這樣的"後媽",在女兒喬松都的眼中,喬冠華此舉"對不起已逝去的龔澍"。
但是喬冠華似乎並不在意兒女的看法,與章含之過著獨屬兩人的生活,兒子喬宗淮見這樣下去終究不是辦法,便嘗試著和章含之接觸相處,但是喬冠華卻擺明了態度:"我和含之的結合,只能是二人世界,你們都應該搬出去住。"
起初兒女以為這是父親一時的氣話,直到一天,喬松都下班回家,發現門鎖被換了,等到保姆回來才進家門。這樣的行為表明了喬冠華的堅決態度,而兄妹倆也因父親的絕情而賭氣搬出了家。
喬松都搬到了工作所在的醫院集體宿舍,而喬宗淮已經結婚,且妻子已經有8個月身孕,不可能搬到集體宿舍裡住,只能去了老丈人家,好在老丈人熱心腸,他們在這一住就是7年之久。
此後的喬冠華便斷了和兒女們的聯繫,安心地過著和章含之的二人世界,甚至連喬松都做腫瘤手術,喬冠華都沒有去看。這樣看來,似乎喬冠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在親情的鬥爭中,從來都沒有贏家一說,有的只是兩敗俱傷。
幾年後,喬冠華捲入了政治旋渦中,同時患上了癌症,不得不住院治療。終究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這場大病使得喬冠華和兒女的關係破鏡重圓冰釋前嫌,雖然在感情上喬冠華的決絕傷害了兄妹二人,但那畢竟是他們的親生父親。
兄妹二人陪伴父親走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時光,1983年9月22日,喬冠華在北京醫院逝世,終年70歲,他逝世後,章含之在1985年的清明節那天,帶著喬冠華的骨灰,來到了他的老家江蘇鹽城,一代外交政治家終得魂歸故裡。
結語
細細想來,其實不難理解喬冠華為什麼這麼執著於二人世界並將兒女逐出家門,在龔澍去世以後,喬冠華的精神世界一下子變得空虛,沒有了支柱,可能這時候支撐著他的便是心中那份對外交事務的關心。
另外,當時一對兒女早已成年,兒子更是快要當父親了,完全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早在喬冠華做出這個決定時,章含之並不同意,認為一家人和諧相處只是時間的問題,但她疏忽了喬冠華作為一個外交家,是意志堅定之輩,做了決定的事幾乎不會改變。
似乎一直以來,社會對於"老夫少妻"這種"一樹梨花壓海棠"的現象,一直抱有偏見。似乎不管這個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只要他身上發生了這種現象,就會被千夫所指。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便因為娶了小54歲的翁帆而備受爭議,但人家追逐愛情,與我們這些看客有什麼關係呢?大可不必因此小題大做,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