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供應鏈藝術 如何成了它的軟肋?

2021-01-14 新浪財經

來源:虎嗅APP

原標題:蘋果的供應鏈藝術,如何成了它的軟肋?

作者|Odin

眾所周知,蘋果的供應鏈與產品運營能力之強,遠近馳名。全球著名的顧問機構 Gartner,每年會選出全球 25 家供應鏈管理最優秀的公司,而蘋果則連續 10 年蟬聯「供應鏈大師」(Supply Chain Master) 的榮譽。蘋果的 CEO 蒂姆·庫克 (Tim Cook),被著名的美國商業雜誌《福布斯》(Forbes) 譽為「供應鏈宗師」(Supply Chain Guru)。

然而,疫情之下,恰是如此強大的供應鏈能力,成了蘋果的掣肘,甚至讓它一度陷入嚴重的供應鏈危機。由於蘋果的供應鏈大多分布在大中華地區,但中國受疫情困擾,因而復工進度緩慢,出貨量大受影響。在3月,紐約的 iPhone 甚至已經開始缺貨。

劇情在4月陡然反轉。摩根大通分析師薩米克·查特吉(Samik Chatterjee)在報告中稱,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了蘋果繼續運營其零售店的能力,今年,iPhone銷量同比將下降10%。同時,蘋果在中國電商渠道上還啟動了大降價,以希望以此去庫存,拉動銷量提升。

不過,暫且按下 iPhone 出貨不力這點不表,本篇文章還是想揭示蘋果在供應鏈端的命門所在。

為什麼以蘋果的資金和規模,為什麼以庫克之能力,居然會在自己的強項——供應鏈上遭遇滑鐵盧?這次虎嗅Pro將深度探討蘋果的供應鏈是如何運作的,並通過其供應鏈特性,來分析現代工業生產的整體面臨的問題所在。

#本文為虎嗅Pro會員專享《前沿技術情報所》內容公開版,即刻加入虎嗅Pro會員,解鎖更多國際、國內最前沿技術應用動態及解讀、商業化標杆案例的分析與闡述。

從福特主義到豐田生產模式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已有好幾個世紀,供應鏈系統發展至今,已經變成一門很專業的學科。但在 20 世紀開始,工業生產模式出現兩次重大變化,而這兩種模式均來自汽車業,它們深刻地影響了蘋果的供應鏈管理模式。

20 世紀初,美國的亨利·福特 (Henry Ford)通過了「大規模生產制」 (Mass Production)這樣的創新生產模式,令工廠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高,並建立了他的汽車王國。

大規模生產制的最大特點是,大量集中生產標準化的產品,並通過減少產品款式、集中採購物料,就能以量大而壓低物料的採購成本。此外,標準化的產品也能讓工人更專注生產同一種產品,再搭配高度分工的工序而建立的流水線車間,就能讓工人對自己負責的工序變得熟能生巧,生產效率就能提高,產能因而大幅增加,並使每件產品的生產成本也大幅下降。

隨後不少美國企業也開始學習這種模式,使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並使美國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憑著強大的工業實力,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擊敗了日本。

二戰戰敗後,日本百廢待興,當時作為日本豐田汽車社長的豐田喜一郎,一直苦於國內資源嚴重不足,因而前往美國福特汽車取經,沒想到這一去,就創造出另一個工業界的傳奇。

豐田喜一郎沒從福特汽車裡看到先進的管理方式,反而見到他們的低效率一面:福特汽車不但有大量多餘的庫存,而且工作量極不平均,嚴重浪費資源。豐田喜一郎回國後,針對大量生產制的缺點,設計出全新的豐田生產方式 (Toyota Prodcution System),大幅提高車廠的生產效率,後來豐田取代福特,一躍而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集團。

而豐田生產方式的核心,是及時生產制 (Just-in-time, JIT)。

JIT 生產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放棄以往大規模採購物料、大規模生產,以上遊推力為主的生產方式,改為以下遊訂單拉動生產的模式:「有需求才生產和採購」。豐田只在銷售渠道快不夠貨賣的時候才會開始生產,當工廠的零部件快不夠用時,才會向零部件供應商採購。但無論生產或採購,工廠均只生產至下遊夠用的數量,減少過度生產,追求「零庫存」。

如果渠道貨不夠、工廠沒有足夠的零件怎麼辦?

JIT 生產系統會通過頻繁但少量的採購,讓整個供應鏈不斷流動(上圖):為了讓渠道不斷賣貨、工廠就要不斷進行少批量採購零部件、生產和補貨,而從上遊到供應鏈,也要對下遊的訂單快速反應、快速生產,並快速將產品在缺貨之前,及時送到需求方。而如果產品銷量下降,工廠就會自動減產、甚至停產,企業不會有不必要的庫存和死貨,減少浪費。

這兩種生產策略,成為了現代工業供應鏈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成為了蘋果供應鏈的本質。

庫存是最根本性的邪惡

豐田生產方式讓日本重振工業強國地位後,不少美國公司也紛紛反過來向日本取經,1980 年代剛剛把蘋果推上市不久的賈伯斯 (Steve Jobs) 也不例外。Walter Isaacson 撰寫的《賈伯斯傳》就曾記載,法國總統夫人曾到蘋果工廠參觀,當時賈伯斯就與她討論 JIT 計劃。

但直到賈伯斯被驅逐出蘋果又再度回歸之後,讓庫克 (Tim Cook )協助他處理供應鏈的運營,蘋果的JIT系統才漸漸成型。

根據 Leander Kahney 的《庫克傳》記載,1993 年蘋果因 PowerBook 的庫存積壓損失慘重,但 1995 年時卻低估了市場對下一代 PowerMacs 的需求,因此下生產訂單時過度保守,供應鏈上又缺乏靈活性,最終導致這款產品的產量嚴重不足。

1997 年,賈伯斯回歸蘋果,當時蘋果的庫存期已超過兩個月,比任何一家科技公司都要長,然後,他找到了庫克。當時賈伯斯回憶道:「庫克從前是做採購的,這恰好是我們所需要的背景。我發現,他和我看待問題的方式是一樣的。我在日本參觀過很多採用及時制生產的工廠,也曾為 Mac 和 NeXT 建過這樣的工廠。我知道我想要什麼,然後我遇到了蒂姆,他和我想的一樣。」

當時,庫克已經是個成就等身的供應鏈大師,他曾經在美國著名的電腦公司 IBM 和 Compaq 工作,並負責 IBM 的 JIT 運營,以及帶領 Compaq 過渡至按訂單生產的供應鏈模式。《庫克傳》記載,他的供應鏈哲學就是「庫存是最根本性的邪惡 (fundamentally evil)」。

蘋果與其它硬體公司的庫存周轉天數比較 (2020)。圖片來源:財報說。

最終,在庫克管理下的蘋果供應鏈,在 7 個月內把庫存周轉天數從 30 天大幅縮短到 6 天,未售出的 Macs 庫存從 4 億美元降低到7800萬美元,在 1999 年甚至曾縮短至 2 天,比起當時的電腦行業領導者 Dell 還要短。而蘋果對低庫存的這種追求,至今依舊堅持著(上圖)。

但是,庫克為什麼如此痛恨庫存?這與科技產業的特性有莫大關係。

科技業的供應鏈運作

庫克從 IBM 和 Compaq 帶到蘋果的 JIT 系統,是近年科技硬體產業常用的供應鏈運營機制。為什麼科技界如此青睞 JIT 呢?

要知道科技日新月異,也使任何新技術和新產品會快速過時,例如蘋果在 2016 年引入 3D Touch 技術,2019 年後就被棄用了,如果當時蘋果盲目地大量採購 3D Touch 的元件,難免受到零件庫存困擾。

與此同時,科技業變化更迭速度迅速,廠家在生產同一臺手機,很多時候也會在不同時段改用不同的零件。產品剛推出時所採購的零件,很可能與三個月後所採用的完全不同,而且零件價格也因此會出現大幅波動。所以廠商如果屯積過量的庫存,就無法及時採用更好的零件,或是在零件價格下滑時獲利。

科技業的零件市場的迭代已經如此急速,產品市場的迭代更如此。現在的所謂旗艦手機,銷售周期往往就只有半年,以 iPhone 為例(上圖),產品在剛開售時的銷量,與半年後的銷量相差接近一倍。如果因為銷售預測失誤而導致大量庫存積壓,最終只能降價出售、甚至報廢,就會為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

而且,科技產品的生產成本或平均售價,均比一般的消費產品要高。生產成本愈高,大量生產所佔用的流動現金愈多,產品售價愈高,庫存帶來的損失也愈大。因此,在科技行業,大量採購和大量生產機制,會大幅降低企業的現金周轉能力,為經營帶來太大的資金壓力,增加風險。

可是,JIT 系統並不是完美的。它對生產和物流的速度和合作能力要求極高,如果生產流程跟不上、物流出現延誤,渠道就會缺貨。此外,為了要實現無間斷的生產,企業必須進行少批量而高頻率的採購,訂單數量變少、生產速度也要加快、更可能要上遊供應商積極配合,甚至搭建上下遊的自動化信息系統。由於企業要實現如此複雜的採購流程,上遊供應商必然不情願,採購成本則會增加。

所以,儘管 JIT 有這麼多好處,但當時能跟上的也就只有 Dell、IBM 等科技業巨頭,才能有效運營 JIT 系統。即使賈伯斯最初就想在蘋果推動 JIT 系統,但在庫克 (Tim Cook) 主政之前,蘋果的供應鏈仍然是一團糟,甚至陷入倒閉邊緣。

那庫克是怎樣揮舞供應鏈的魔術棒,讓當時衰弱的蘋果,也能有效率通過 JIT,力挽狂瀾於既倒?

創新的供應鏈手段

蘋果供應鏈的成功,與賈伯斯向來主張的「專注」有很大關係。

在他看來,賣 10 款出貨量 10 萬臺的產品,不如集中資源,促銷一款出貨量 80 萬臺的精品,在管理上更為方便。所以,蘋果向來不像其他電腦公司,使用「機海戰術」去吸引用戶,而是通過單一化的產品運營,能大幅簡化供應鏈的複雜程度,並更容易精確掌控生產流程。

賈伯斯著名的蘋果產品矩陣。圖片來源:Case Study Inc

根據《庫克傳》的記載,賈伯斯把產品線大幅簡化成四個主要類別後(上圖),把資源集中於生產和銷售少量精品產品。庫克進一步安排這些產品儘量使用相同的組件,並儘可能地採用行業標準部件,實現零部件的互相兼容。然後再削減了供應商,僅挑選少量幾家來合作,就能把少批的訂單匯集成大數量的訂單,增加在供應商端的話語權,同時降低供應鏈的成本。

接著,庫克加強對供應鏈運營的掌控,他說服供應商搬到蘋果工廠的附近,能使組件交付的效率更高,然後又投資了最先進的企業資源規劃 (ERP) 系統,並直接打通了零件供應商、組裝廠和渠道的信息系統,從系統中就能把每周銷售預測的具體情況、零售渠道精確的庫存統計、向外包工廠發出訂購需求、庫存是否積壓過多等等細節一手掌握,並隨時調動。

最後,庫克放棄以往由蘋果自家工廠生產的做法,儘可能把生產任務轉移到外包生產商。這樣蘋果就不用為了不讓工廠停工,而勉強進行不必要的增產,也能把零件庫存的壓力,轉移到供應商。

在庫克加盟蘋果之前,Mac 的庫存周轉天數 (Days sales of inventory) 為 30 天,即每一臺 Mac 需要閒置在倉庫達 30 天才能被賣出。但庫克來後則大幅縮短到 6 天,即每生產一臺 Mac,僅用 6 天就能售出。

《賈伯斯傳》記載,賈伯斯剛回到蘋果時,蘋果已虧損 10.4 億美元。當時他們如果沒有微軟的 1.5 億美元投資,很可能會在 90 天后破產。但蘋果在供應鏈改革後,大大改善了資金流轉速度,降低了蘋果產品的滯銷風險,最終賺得 4,500 萬美元利潤,並發展成全球流動資金最多的科技公司。

通過供應鏈手段創新

當蘋果發展上了軌道後,在這 20 年來,他們的產品銷量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1998 年 8 月蘋果推出 iMac,在年底銷量達 80 萬臺,已足以成為當時蘋果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計算機。但 2005 年開始,蘋果已經每年賣出數千萬臺音樂播放器 iPod。蘋果在 2007 年推出 iPhone ,2012 年至今,iPhone 每年銷量已逾億臺。

然而,JIT 對蘋果供應鏈的限制也日益變得明顯。

Odin 曾經撰文分析指出,蘋果的最大創新能力,就是把一些尚未成熟的硬體,通過供應鏈手段成功量產化。iPhone 一個很重要的創新,就是用康寧公司的大猩猩玻璃屏取代以往手機的塑料屏。但《賈伯斯傳》記載,本來大猩猩玻璃屏差點因為沒有市場而停產,所以康寧公司最初因為擔心產能而拒絕為 iPhone 供貨。但後來在賈伯斯推動下,康寧最終成功生產了足夠量的大猩猩屏幕。

因此,蘋果的創新問題(甚至也是很多手機公司的創新問題),很多時候也是供應鏈問題。在庫克的殫精竭慮之下, iPhone 4 的視網膜屏幕 (Retina Display)、iPhone 5 的 In-cell 屏幕、iPhone 5s 的 Touch ID、iPhone 6s 的 3D Touch、iPhone X 的 Face ID 等等,都把其它公司難以產品化的技術成功量產了,並在市場上取得了首發和獨立的優勢。

蘋果常用的手段,是回到「大規模採購」的傳統模式。根據獨立分析師 Horace Dediu 的統計,蘋果在 2010 年就為供應鏈投資了數十億美元(上圖),而彭博更指出,蘋果 2013 年在供應鏈的機器與雷射設備上投資了 105 億美元之多。

雖然不少科技巨頭也用投資、甚至買斷供應鏈的方式來保證產能。但是,由於蘋果資金充裕,所以手法更為激進,並通過 iPhone 少款多量的優勢,在不為庫存帶來壓力下,用訂單控制全球供應鏈產能。蘋果在 2011 年花了 39 億美元買斷 LG 的高解析度屏幕,使市場嚴重缺貨。2014 年,它曾花大錢買了全球 23% 的快閃記憶體產能,使快閃記憶體市場大幅漲價。

而且,這些做法除了能保障產能,更有連銷帶打的作用。

當供應鏈產能還未跟上,就能封鎖對手的採購能力:2011 年後,蘋果的競爭對手一直無法生產高解析度手機,來與 iPhone 的視網膜屏幕競爭。當供應鏈產能跟上,也能通過大規模採購取得成本優勢時,從2011年起,快閃記憶體的成本大幅上升,競爭對手一直無法生產大容量安卓手機。但由於 iPhone 的快閃記憶體成本遠遠比對手要低得多,分析師 Toni Sacconaghi 估算,蘋果通過快閃記憶體賺取的利潤,估計達 22 億美元。

巨大的利益,巨大的限制

蘋果的供應鏈操盤法,雖然能帶來巨大的利益,但也伴隨著巨大的限制。

每一代 iPhone 均會採用一些本來難以量產的新技術,但這些新技術往往就只有少數供應商能夠生產。與此同時, JIT 生產系統又逼使蘋果只能把供應鏈集中在少數幾家供應商,這使蘋果只能依賴少數供應商來生產。根據分析指出,2015 年的蘋果供應商名單裡,97% 的採購、生產和組裝的供應鏈,由 200 家供應商組成,而剩餘的 585 家供應商,僅佔 3% 的份額。

因此,蘋果不得不通過大筆資金投入來提升產能,但也把太多壓力施加於少數供應商。這不但對供應鏈帶來巨大的風險,也使蘋果只能在少數供應商身上孤注一擲地冒險。

儘管庫克想盡辦法,但 iPhone 剛推出後就經常缺貨。2010 年惡名昭著的「富士康員工墜樓事件」,除了造成嚴重的公關危機之外,也使蘋果的生產線更加難以增產,在iPhone 4 的整個生命周期裡,也一直存在著缺貨問題。

也由於蘋果在新產品的供應上處處受限,他們在引入新硬體時,必須要再三考慮這些技術是否真的能成功量產,這使蘋果無法快速應對新穎的熱門科技。蘋果近年被指創新乏力,沒有快速跟上全面屏、AMOLED 和摺疊屏等潮流,與此不無關係。

而藍寶石玻璃屏供應商 GTAT 破產一事,更能看到供應鏈對蘋果帶來多大的限制,又是如何影響蘋果的創新能力的。

在 iPhone 6 發布會後,市場知道原來要為 iPhone 提供藍寶石屏幕的 GTAT ,已無法完成訂單,市值快速蒸發,最後破產收場。圖片來源:Mac Rumors。

2013 年,GTAT 接了iPhone 6 屏幕的訂單,不但預期收入增長逾一倍,更收到逾 4 億元的貸款來擴展生產線,但他們也必須在 7 個月內增產一倍。最終,GTAT 無法按預期提高產能,iPhone 6 無法使用更高質量的藍寶石屏幕,而 GTAT 也因為蘋果拒絕繼續提供貸款,以及面臨違約時的苛刻責罰,股價快速跳水(上圖)最終更因此破產,再也無法為蘋果生產藍寶石屏幕。

兩敗俱傷。

疫情的致命一擊

蘋果不是沒有注意到問題所在,他們早就嘗試多個供應商合作供貨的模式,但由於蘋果產品線太單一,也使供應商之間質量差異變得更為明顯,並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2015 年 iPhone 6s 的 A9 晶片,分別由臺積電和三星代工,但結果因為兩者的性能不同,引起了「晶片門」風波,使蘋果以後只敢找臺積電一家代工;

2017 年的 iPhone 7,蘋果再次分別採用英特爾和高通的基帶,再次招來「信號門」風波。

圖片來源:路透社。

蘋果除了嘗試多個供應鏈供貨之外,也曾試圖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早前據報蘋果已讓富士康在印度等地設廠,日經新聞也指出,因為貿易戰的關係,蘋果將 AirPods 的代工廠往越南遷移。

儘管蘋果極力想把供應鏈分散在不同地點,但消息指出,印度的供應鏈環境一直無法滿足蘋果的供應鏈速度。所以路透社指出,在貿易戰的陰影下,蘋果的供應鏈卻反而愈來愈依賴中國(上圖)。

中國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蘋果供應鏈出現嚴重問題。香港投資分析師譚新強就此事指出,跨國企業必須加快分散現時過度集中在中國的供應鏈,並改變沿用了 40 多年的低庫存、高效率的 JIT 模式。但正如先前我們所述,蘋果即使早已布局全球,或是把供應鏈分散到全球,iPhone 很可能不但在疫情期間會缺貨,甚至在供應鏈正常的狀態下一樣會缺貨。

另一方面,蘋果目前佔了全球 66% 的手機利潤,手上擁有強大的流動資金,這證明了他們低庫存策略是成功的。但在疫情困擾下,蘋果恆之有效的策略,同時也是他們的軟肋,那蘋果又應該如何改善?

無疑,疫情除了影響到蘋果,也會同時影響其它公司。以蘋果之資源,以及在供應鏈上的話語權,在應對疫情時也難免碰壁,其他規模比蘋果要小、供應鏈能力比蘋果要差的公司,就真的活得比蘋果要好嗎?

其實,蘋果的供應鏈問題甚至會更大程度上波及到其它品牌廠商。

若讓 Odin 判斷,以蘋果在供應鏈上的議價能力,他們一定會得到供應商和代工廠在供貨和生產上的優先對待。去年年底,已有消息指臺積電將大部分 5mm 工藝的晶片產能,為蘋果代工新一代 A14 晶片。而在還未疫情爆發,已有消息指臺積電為了優先給蘋果供貨,再砍了華為 20% 的訂單。

上述並非官方消息,我們無法判斷真偽。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供應鏈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仍然要滿足蘋果的需求,由於蘋果訂單體量巨大,必然犧牲其它公司的產能,進一步使其它品牌產品的缺貨問題變得更為嚴重。而且,即使供應鏈在 3 月開始恢復產能,也要優先為蘋果補貨,繼續擠壓了其它品牌的訂單。結果,其它品牌難免受到蘋果訂單的擠壓繼續缺貨,並影響渠道和運營商的經營。

顯然,供應鏈挑戰並不單是蘋果的問題,也是全球工業生產的一大課題。我們應該怎樣從疫情導致的缺貨事件,反思自己的供應鏈管理?這個問題很可能是庫克接任蘋果 CEO 十周年的最大挑戰,也是全球供應運營者和學者急需反思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面對用戶愛搭不理,但是對於供應鏈,蘋果為何卻一直噤若寒蟬?
    因為OLED屏幕沒有買夠約定的數量,蘋果一次性向三星支付了9.5億美元的違約金。此刻的蘋果,心裡應該是苦澀的。所以,對於OLED這一件事,蘋果的想法是儘早把這一頁翻過去,擺脫三星對於它的控制,對策就是採用Mini LED屏幕。
  • 讓果實更好的上色,長成藝術蘋果,提高蘋果商業價值
    要想蘋果種植好,培育知識不能少。今天的蘋果知識小課堂,王哥要給大家講解的就是蘋果產業中如何提高蘋果的商業價值。在蘋果產業中質量與產量都是提高收益的重要因素。而果實的質量的優劣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它的外觀。蘋果色澤豔麗明亮,價格也會提升。而藝術蘋果在市場上更是供不應求,包裝高檔,外形獨特美觀,商業價值一直是普通蘋果的數倍。
  • 蘋果將在2030年實現整個供應鏈的100%碳中和
    打開APP 蘋果將在2030年實現整個供應鏈的100%碳中和 TechWeb.com.cn 發表於 2020-12-14 10:13:20
  • 蘋果MiniLED需求旺 供應鏈公司望獲快速發展(股)
    蘋果MiniLED需求旺 供應鏈公司望獲快速發展(股) 關注中金在線:
  • 消息稱蘋果 iPhone 12 供應鏈沒有砍單,小米 OPPO「確有所動作」
    12 月 18 日消息 近日裡昂證券發布報告指出,iPhone 12 上遊拉貨過度積極,蘋果已正式啟動首波砍單,首當其衝的就是晶圓代工大廠臺積電。此外小米、OPPO 近期也啟動砍單,預估第 4 季和明年首季分別砍單 10%-15%。
  • 蘋果CEO庫克稱中國需求基本恢復 供應鏈問題已解決
    網易科技訊5月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周四表示,今年以來,蘋果已經看到中國市場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已經從新冠疫情導致的低迷中恢復過來。這位蘋果高管稱,該公司1月早些時候在中國市場做得很好,為遏制Covid-19疫情蔓延的防疫封鎖措施是在當月的下旬開始實施。2月份市場需求下滑,在防疫封鎖措施實施期間,生產商的生產中斷,蘋果位於中國大陸的全部零售商店也不得不關閉。隨著防疫封鎖令在2月下半月有所緩解,蘋果在中國大陸的零售商店開始交錯地重新開放。
  • 庫克:蘋果2030年要實現整個供應鏈和產品使用的碳中和
    12月12日,蘋果CEO蒂姆·庫克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言呼籲採取更有力的氣候行動。他表示,今年蘋果在全球業務中實現了碳中和,並且已經幫助95家供應商實現了100%的可再生能源轉型。「我們已經公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到2030年實現整個供應鏈和產品使用的碳中和,比聯合國設定的目標早了20年。」
  • 供應鏈再爆iPhone13最新消息 蘋果或全面支持這2項硬體提升體驗
    iPhone13全系列將配置LiDAR掃描儀根據DigiTimes引用供應鏈的消息稱,預計蘋果將在2021年將LiDAR掃描儀擴展到整個iPhone13系列,而不僅僅是Pro和Pro Max機型。LiDAR掃描儀於2020年3月首次應用在iPad Pro,之後又擴展到iPhone12 Pro/Pro Max。
  • 蘋果加入造車新勢力 藍思科技會切入首波供應鏈嗎?還有哪些公司...
    財聯社(長沙,記者 李擁軍訊),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將在明年9月發布,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該報導稱,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組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近期向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組件廠提出備貨要求,將相關業者入列首波供應鏈。事實上,A股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上有眾多公司,哪些公司有望切入蘋果汽車的供應鏈?或許,我們可以從現有特斯拉和蘋果現有供應鏈中發現端倪。
  • 聚焦|數字經濟浪潮下如何穩定全球供應鏈?
    11月1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會舉行,海內外政要、企業負責人就世界經濟復甦如何從K型走向V型」「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何去何從等問題交流探討、建言獻策。
  • 不僅僅是缺芯,中國汽車供應鏈如何強壯與進化
    供應鏈如何在新的趨勢下改革、升級?傳統零部件供應商如何跟上科技革新的腳步?11月26日,2020中國汽車供應鏈峰會暨第五屆鈴軒獎典禮在武漢開幕。在為期兩天的2020中國汽車供應鏈峰會上,主機廠採購負責人介紹了企業採購的戰略,主機廠研發負責人將介紹未來產品研發的思路。
  • 新冠疫情如何 「洗牌」我們的食物供應鏈
    英國研究人員詹姆斯 · 王分析了新冠疫情期間人們生活發生的變化,並分析了人們的食物供應鏈是如何適應新冠疫情時期的。非洲農民一直在努力保留農作物種子,而在美國由於大量牲畜無法進入屠宰場而被就地殺死掩埋,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下水道,這場疫情災難暴露出我們從農田到餐桌的食物供應鏈多麼脆弱。但是我們從食品安全經驗中學到了什麼嗎?我們未來如何做好準備工作?
  • 曾被蘋果視為第一對手的HTC是如何跌落神壇的?
    就像如今的蘋果手機一樣,在那個智慧型手機剛興起的時代,可以說很多人手裡有擁有一臺HTC手機,還被人們笑稱為「街機」。也是因此,蘋果也曾公開表示過HTC手機是自己的第一大對手。要知道,即便是如今的華為如此強大蘋果也不曾在公開場合將華為視為自己的敵對方。由此可見,當時的HTC手機所佔有的市場比例實在是太大了。
  • 蘋果秋季發布會定期9月16日,來看A股蘋果概念股現狀如何?
    同期實現淨利潤112.53億美元,去年同期100.44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增長12%,第三財季蘋果大中華區也實現淨營收93.3億美元,去年同期的數字為91.57億美元。 眾所周知,蘋果之所以能如此強勁,無疑是因為這家公司擁有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它的強大「帶活」了不少在中國企業的生長與繁榮。在A股市場裡,孕育出了名為「蘋果概念」的一眾企業。
  • 告別續航恐懼症:蘋果Apple Watch電池錶帶專利曝光
    告別續航恐懼症:蘋果Apple Watch電池錶帶專利曝光隨著智能穿戴技術日趨成熟,各大手機廠商也都加速布局智能手錶市場。不過,雖然智能手錶有著強大的功能和豐富的App,滿足用戶在健康檢測、導航方面等需求,但智能手錶存在的最大軟肋,也是各廠商急於想解決的,就是它的續航問題。
  • 鋰電池爭霸戰,被蘋果拋棄的欣旺達是如何趕超德賽電池?
    一、被蘋果拋棄的欣旺達,從落後到趕超德賽電池作為國內消費類電子市場主要的鋰電池供應商,鋰電池A股龍頭德賽電池與欣旺達一直備受業界關注,而德賽電池長期以來作為蘋果供應商,這也導致其對蘋果的依賴性太強。不管鹿死誰手,他們,最終都成了欣旺達的客戶。這是德賽電池和欣旺達命運的分水嶺。一開始的時候,做蘋果的毛利非常好,做國產手機的相比起來就像是毛巾裡擰水。
  • 美菜網:如何玩轉農產品供應鏈?
    作為一家成立4年不到的時間企業,它是如何做到,實現野蠻生長的呢?  據外電報導,消息人士周四(1月11日)透露,幫助農民向餐廳出售蔬菜的中國初創公司美菜網,已通過新一輪融資募集到4.5億美元資金。本輪融資對美菜網的估值達到約28億美元。
  • 戰略合作 | 德國百年塗料品牌STO正式入駐好萊客藝術整裝供應鏈平臺
    ,未來雙方將圍繞一站式整裝全鏈路服務體系建設展開深度合作,通過業務互補、渠道拓展和技術創新,打通終端品質服務閉環,共同實現為中國業主打造更環保更有品質的家居服務一體化工程。好萊客作為定製家居行業首家A股主板上市的中國品牌價值500強企業,榮膺「全球定製之都」廣州示範企業,專注高品質家居18年,始終走在家居健康潮頭之列;德國STO有著產品與技術方面的優勢,秉承德式嚴謹精神,在中國有著穩定的產品供應鏈與技術研發中心,為好萊客藝術整裝提供合格的輔材產品與穩定的技術支撐。此次好萊客與德國STO達成戰略合作,亦正展現雙方企業之間的工匠精神融合。
  • 蘋果汽車明年將發布,比原計劃提前兩年,但它還有機會嗎?
    文 | AI財經社 牛耕編輯 | 趙豔秋蘋果電動車可能真的來了,但留給它的機會已經不多。12月21日,有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關鍵供應鏈證實,蘋果預計明年9月發布Apple Car,比原先計劃的提早至少兩年。其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
  • 如何不越獄把蘋果iPhone12刷成iOS6系統?
    打開APP 如何不越獄把蘋果iPhone12刷成iOS6系統? 如何設置 咱們先獲取關鍵詞後,將該 App 下載到自己的 iPhone 上,點擊「打開」,然後進入首頁,等待刷新後下滑,就可以查看各種風格的圖標樣式,然後點擊後面的「GET」,進入你選擇的主題後,點擊下方「Download」;(圖3左為 iPhone 自帶應用圖標,右為第三方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