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宣傳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南岸區稅務局工作人員到厚元汽配廠一線,對納稅人進行稅法宣傳及輔導 蔣宜非 攝
重慶自貿試驗區掛牌3年多來,創造了重慶約70%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吸引了重慶47.5%的外商直接投資。
受國外疫情影響,自貿區外貿企業一度普遍面臨履約難、原材料短缺、訂單業務量減少等困難,出口轉內銷成為部分企業化解國際市場需求下滑的轉圜之路。
「今年前8個月,我們國內銷售額達1457萬元。」絲艾產品標識(重慶)有限公司財務經理武海慶認為,這多虧了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試點政策,「讓我們打通了國內市場」。
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正在全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依託稅收大數據和信息技術,通過加速推進稅制改革、落地落實稅費政策、優化稅費服務,提升稅收營商環境等,重慶稅務部門全力幫助絲艾公司這樣的企業拓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力撐高新技術企業研發創新,同時用「綠色稅制」引導企業走「綠色發展」道路,在服務重慶「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建設中發揮著積極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批試點、退稅提速
讓開放腳步更快
武海慶所說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試點政策,是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海關總署在海關特殊監管區推廣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政策。
該政策支持區內試點企業在享受保稅政策,擴大出口基礎上,直接與區外客戶進行人民幣交易並開具增值稅發票,打通國內銷售增值稅抵扣鏈,讓企業充分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好兩種資源,抓住更多發展機遇。
絲艾公司總經理屠友吉進一步介紹,「有了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政策支持後,我們一直在擴展國內客戶。如今公司業務已經拓展到汽車、電子產品,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絲艾公司所在的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是我國第一批開展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試點的海關特殊監管區。今年前10個月,保稅區試點企業實現內銷收入6.69億元,佔銷售收入總額的61%。
西永綜合保稅區和兩路寸灘保稅港區是重慶自貿試驗區的重要窗口。
坐落在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重慶飛斯特商貿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摩託車及通用機械產品為主的出口企業,今年海外市場銷售受阻,前8個月出口額同比大幅下降,資金周轉壓力較大。
「1497萬元的出口退稅款快速到帳,為我們盤活了資金流。」飛斯特公司會計主管劉新群說,「今年出口退稅速度較以往提升明顯,差不多兩天就能到帳,在手機上還能查看退稅進度。」
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第二稅務分局局長蘭庭義說,出口退稅加速,一方面源於今年以來重慶稅務部門以信息化為依託,自主開發了出口退稅綜合服務平臺,實現報關單與發票信息自動匹配,將企業人員從海量信息比對工作中解放出來,大幅縮短申報準備時間。
另一方面,也受惠於重慶稅務部門聯合人民銀行金庫推出的「全程電子退庫」功能:所有退稅業務進入受理環節後,資料傳遞電子化、標準化,各審核環節自動核查退稅疑點,退稅業務平均辦理時間較以往壓減超過50%;出口退稅業務,則通過推行在限額內先退稅後核查、「非接觸式」容缺辦理、全時段隨到隨審等新模式,將正常退(免)稅業務辦理時間進一步壓減。
減稅降費
讓「智造」底氣更足
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重慶「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中,離不開科技的不斷創新、研發的持續投入。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供應商之一重慶三峽電線電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科技創新實現蓬勃發展的「智造」企業,其發展離不開重慶稅務部門落實落細國家對科技創新的稅惠政策支持。
「優惠政策減免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來持續改進和升級數位化控制系統,加大研發力度。」三峽電纜副董事長兼總經理何耀威介紹,三峽電纜是集科研、生產、貿易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擁有近20億元的線纜生產產能。企業通過自研SX-FOF1.0大數據云平臺,創新研發出了中西部地區首條防火電纜,填補了該領域空白,並將該防火電纜正式推為國家標準。
2019年以來,三峽電纜分別享受了增值稅稅率由16%降至13%、固定資產一次性扣除、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等多項稅收優惠政策。在今年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時,僅固定資產一次性扣除、綜合研發費用企業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就讓企業累計減稅150餘萬元。
在重慶,像這樣稅惠助力企業科技升級的案例還有很多。
前三季度,重慶新增減稅降費454億元。今年所得稅彙算清繳,重慶4151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加計扣除額為160.6億元;前三季度,重慶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3%、11%。以智能製造為代表的產業在減稅降費的激發下持續發展。
綠色稅制
讓生態優先發展道路更寬
679公裡,是長江在重慶的旅程。今年監測數據顯示,長江水質不斷改善。截至8月31日,重慶納入國家考核的42個長江斷面水質達到Ⅲ類以上的比例為97.6%,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重慶稅務部門完善和發揮「綠色稅制」激勵和倒逼作用,引領企業走綠色發展道路,確保天更藍、山更清、水更秀、環境更美,全力助推重慶履行「上遊責任」。
家住重慶市永川區松溉鎮的莫大哥長年在長江重慶段跑船,三十多年的跑船經歷讓他親眼見證了江邊水質的變化:「以前在松溉朱沱段靠船,支流大陸溪流出來的水都是黃色的,還帶著刺鼻的氣味,沿河邊種菜的都不種了。最近這兩年水變清了,也沒得氣味了。」
這一改變,得益於長江邊的相關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不斷升級環保設備,節能減排。重慶理文造紙有限公司就坐落在永川區朱沱至松溉沿線江邊,是一家大型造紙企業,屬於高汙染行業,2019年產值達36億元。
2018年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企業在稅制導向下,陸續投資上億元優化生產流程和技術工藝,僅增置竹木網、優化粉塵改造裝置等方面就投入1.1億元。2018年該企業享受環保稅減免328萬元,繳納環保稅632萬元,2019年該企業環保稅下降到446萬元,下降幅度達29.4%。
「為將政策紅利用好用足,企業花重金購進資源綜合利用裝置,增加精密過濾程序,節能減排,在兼顧社會效應、生態效益的同時,真正走上綠色發展道路。」該公司財務經理李紅梅說。
自2018年環境保護稅徵收以來,至2020年9月,重慶市環保稅納稅人累計實現環保稅減免3.5億元。
「稅務部門不僅是收稅,更要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找準工作定位,持續深化稅制改革服務宏觀經濟,提升服務效能增強市場主體獲得感,創新舉措精準服務國家戰略,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展現稅務新擔當、實現新作為。」國家稅務總局重慶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程俊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