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荀彧傳中有如此一段論述。袁紹給曹操一封信,言語傲慢無禮。這讓一直自命不凡的老曹無比憤怒,想舉兵和袁紹拼命。荀彧一看老曹要犯渾,於是便找老曹談心。
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徵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
這裡不得不佩服荀彧,不到200字,愣是將老曹說的心情大悅。老曹雖然很生氣,但並不傻,連南面的張繡都很難搞,直接和佔據黃河以北近半壁江山的袁紹決戰,無異於以卵擊石,而且東面的呂布還虎視眈眈隨時威脅老曹的根據地許昌。但袁紹之辱又不能不回應。此時老曹需要一個臺階下,或者說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而荀彧一番吹捧為表務實為裡的話如雪中送炭,不僅解開老曹心結,而且讓老曹在眾人心中形象變得更加高大。
雖然荀彧的這段話不乏吹捧之詞,但吹捧僅僅是表象,而內在的體現了荀彧對袁紹和曹操的客觀分析。雖然佔據北方四州的袁紹也非泛泛之輩,但相對曹操。袁紹在度量上、謀略上、用兵上、德行上與曹操還是存在較大差距。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從文臣武將的質量上來看,比曹操差了一大截。在曹操和袁紹最終決戰時,三國24名將,曹操手下有8個,而袁紹手下只有3個,而且唯一文武雙全的張郃還投靠了曹操。文臣方面,袁紹和曹操更是差距巨大,曹操手下文臣數量雖不如袁紹,但少而精,且忠誠度高,郭嘉、荀彧、荀攸、賈詡、司馬懿都是超一流謀士。袁紹手下謀士雖多,特別突出者卻不多,有幾個像回事的要麼被袁紹猜忌要麼帶著絕密軍情給老曹匯報。
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和曹操相比較,質量不高,忠誠度太差。且袁紹個人氣量上原因,在用人上偏聽偏信,以至於最終眾叛親離,拿了一副好棋走了滿盤的臭棋。
當然,這裡說曹操德行高其實也值得考量,曹操應該說在用人上超過袁紹,在個人品行上,老曹或許還不如袁紹。但如果公開投票誰德行高,或許老曹還是會勝過袁紹。原因很簡單,老曹屬於睿智型人,在大面上很重視,在細節上太隨性。在漢天子如喪家之犬之時,老曹端著一碗肉湯給天子,感動天子熱淚盈眶。這件事讓老曹贏得了天下人心。而袁紹了,雖然個人行為很有君子之風,但在大是大非方面卻缺乏眼光,選人用人上過於隨性。本來袁紹手下謀士先提出奉天子的戰略,而袁紹卻疑而不用,錯失贏取人心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