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對曹操和袁紹的評價 可謂入木三分

2021-01-09 西域弓長

三國志》荀彧傳中有如此一段論述。袁紹給曹操一封信,言語傲慢無禮。這讓一直自命不凡的老曹無比憤怒,想舉兵和袁紹拼命。荀彧一看老曹要犯渾,於是便找老曹談心。

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土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徵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

這裡不得不佩服荀彧,不到200字,愣是將老曹說的心情大悅。老曹雖然很生氣,但並不傻,連南面的張繡都很難搞,直接和佔據黃河以北近半壁江山的袁紹決戰,無異於以卵擊石,而且東面的呂布還虎視眈眈隨時威脅老曹的根據地許昌。但袁紹之辱又不能不回應。此時老曹需要一個臺階下,或者說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而荀彧一番吹捧為表務實為裡的話如雪中送炭,不僅解開老曹心結,而且讓老曹在眾人心中形象變得更加高大。

雖然荀彧的這段話不乏吹捧之詞,但吹捧僅僅是表象,而內在的體現了荀彧對袁紹和曹操的客觀分析。雖然佔據北方四州的袁紹也非泛泛之輩,但相對曹操。袁紹在度量上、謀略上、用兵上、德行上與曹操還是存在較大差距。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從文臣武將的質量上來看,比曹操差了一大截。在曹操和袁紹最終決戰時,三國24名將,曹操手下有8個,而袁紹手下只有3個,而且唯一文武雙全的張郃還投靠了曹操。文臣方面,袁紹和曹操更是差距巨大,曹操手下文臣數量雖不如袁紹,但少而精,且忠誠度高,郭嘉、荀彧、荀攸、賈詡、司馬懿都是超一流謀士。袁紹手下謀士雖多,特別突出者卻不多,有幾個像回事的要麼被袁紹猜忌要麼帶著絕密軍情給老曹匯報。

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和曹操相比較,質量不高,忠誠度太差。且袁紹個人氣量上原因,在用人上偏聽偏信,以至於最終眾叛親離,拿了一副好棋走了滿盤的臭棋。

當然,這裡說曹操德行高其實也值得考量,曹操應該說在用人上超過袁紹,在個人品行上,老曹或許還不如袁紹。但如果公開投票誰德行高,或許老曹還是會勝過袁紹。原因很簡單,老曹屬於睿智型人,在大面上很重視,在細節上太隨性。在漢天子如喪家之犬之時,老曹端著一碗肉湯給天子,感動天子熱淚盈眶。這件事讓老曹贏得了天下人心。而袁紹了,雖然個人行為很有君子之風,但在大是大非方面卻缺乏眼光,選人用人上過於隨性。本來袁紹手下謀士先提出奉天子的戰略,而袁紹卻疑而不用,錯失贏取人心大好時機。

相關焦點

  • 此人是袁紹好友,同時看出曹操和荀彧的才能,卻最終自盡而死
    此人在曹操和荀彧不起眼之時,便看出了他們二人的巨大才能和潛力,可謂是火眼金睛。然而,遺憾的是,此人卻最終自盡而死。那麼,這位極具慧眼之人究竟是誰呢?他又是如何評價曹操和荀彧的呢?他又為何要自盡而死呢?根據《後漢書》和《三國志》的記載,這位極具慧眼的三國智士,便是南陽人何顒。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些何顒對曹操的評價。在《後漢書黨錮列傳何顒傳》中,對此事有著如此記載:「初,顒見曹操。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 荀彧年僅29歲,又曾投靠袁紹等人,為何曹操等人尊稱「先生」
    荀彧,字文若。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系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他出身名滿天下的潁川荀氏家族,是「荀氏八龍」之一濟南相荀緄的兒子,早年間就因有「王佐之才」而聞名鄉裡。時冀州牧韓馥遣騎迎之,乃從馥。
  • 荀彧為什麼背叛曹操?
    一開始,荀彧把匡濟漢室的希望寄托在同為世家大族的袁紹身上,但他很快就判斷出袁紹難成大業。於是,荀彧棄袁紹投奔曹操。雖然說曹操也出身於官宦世家,卻門第不佳。在群雄割據之初,勢力還非常弱小,當時的曹操還只是奮武將軍,只有幾千士兵,非常需要世家名士加入自己的集團中來。曹操得到荀彧後大喜,高呼著「吾之子房」。
  • 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荀彧影視劇形象)不誇張地說,荀彧 = 1個張良 + 半個蕭何,為何如此高的評價呢?荀彧,用曹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吾之子房」,就是他的「張良」。子房,是張良的字。(荀彧「迎奉天子」策略,為曹操贏得政權合法性)同時,荀彧又以三大奇謀,演繹了他戰術上的卓越才能:第一,平定呂布叛亂,保全兗州三城。第二,官渡之戰,獻計曹操堅守官渡,最終得以奇襲烏巢,使得袁紹斷糧而崩潰。
  • 曹操送給荀彧一個空食盒,荀彧打開後,為何服毒而亡?
    不少人看到荀彧,第一個印象就是關於他的錯誤讀音:「狗貨」。實際上作為曹操帳下的首席軍師,幫助曹操開疆擴土統一北方,成就王霸之也,荀彧功不可沒。在早年,荀彧年少成名,舉孝廉成為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物品),談吐不凡的他被評價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後天下大亂,荀彧也罷官回家,到冀州投奔了袁紹,被奉為了上賓。
  • 荀彧輔佐曹操一生,卻終發現自己早已錯付
    父親荀緄,任濟南相,祖輩們都為朝廷效力,荀彧自然也算大戶人家的孩子。二十九歲荀彧中舉,當時袁紹勢力鼎盛,不少人都選擇加入麾下。當時雖然荀彧因冀州被佔領,無奈成為袁紹的座上賓。不過雖得袁紹重視,可荀彧認為袁紹心胸狹窄,這種強勢也只是暫時的,成不了大事。後來荀彧找到機會轉投曹操。當然把曹操激動得不行,說自己能有荀彧,就像劉邦當年有張良一樣,一定能成大業。
  • 荀彧一生都在輔佐曹操,為何晚年卻反對曹操並突然去世
    公元212年,曹操的謀士荀彧去世。荀彧對於曹操來說,非常重要。曹操一直稱荀彧是自己的子房,說荀彧的才能能和張良相比。荀彧的去世,對曹操造成很大的損失。不過荀彧在去世之前,卻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就是反對曹操。也正因為這樣,很多人對荀彧的去世表示質疑。
  • 三國時期,荀彧對曹操忠心耿耿,為何沒得到善終?
    後來荀彧加盟曹操,不僅為曹操制定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還動用自己家族的力量為曹操招兵買馬,為曹操招攬人才,甚至組建了曹營乃至那個時代第一個參謀部。可以說有了荀彧才有了曹操後來的成功,但因為理念和曹操背道而馳,荀彧最終慘澹收場。
  • 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的荀彧,為何晚年悽涼?做下屬,要牢記這幾點
    同樣作為謀士來說,荀彧是沒有諸葛亮的知名度,但是相比於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重要性,荀彧對於曹操來說,起到的作用是不遑多讓的。 可以這樣說,在曹操的陣營中,如果沒有了荀彧的存在,不特沒有後來的所謂魏統三國,恐怕就是曹操早年的意氣風發,也只是空洞的臆想罷了。荀彧生於名門,在踏入社會後,便有著一個很光明的職場未來,他的頂頭上司是家世顯赫的袁紹。
  • 作為曹魏的頭號謀士,荀彧緣何與曹操漸行漸遠?
    其實,魏國大臣荀彧也是文韜武略一應俱全,相較於諸葛亮未必遜色。只可惜,歷朝歷代多以蜀國為正統,荀彧和曹魏政權長期埋沒在他人的主角光環下,不為世人所熟悉。 荀彧家族是潁川的大家族,其祖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賢荀子。荀彧年少聰慧,很小的時候就享有盛名。南陽名士何顒曾經評價荀彧,說此子此後必定會成長成王佐之才,前途不可限量。
  • 曹操逼死了荀彧,孫權逼死了陸遜,劉備逼死的人更厲害!
    荀彧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謀士,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大的功臣。他本和弟弟荀諶、郭圖、辛評幾人在袁紹手下的做事,但是荀彧覺得袁紹成不了大器便轉身投奔了曹操。荀彧年少時便很有才能,南陽名士何顒曾評價他才是王佐之才。果不其然,荀彧在軍事方面能力極為出色, 不僅為曹操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還及時修補曹操的戰略漏洞,深得曹操欣賞 ,為曹操舉薦了大量人才,如荀攸、陳群、戲志才等人。
  • 荀彧,曹操麾下第一謀士,可是卻忠於漢室
    荀彧的水平就是跟諸葛亮一個級別的。荀彧(163—212),字文若,豫州潁川郡潁陰人,二十七歲時被舉孝廉,當了個小官,不久天下大亂,他投奔了袁紹,後來發現袁紹不堪大用於是轉投了曹操,智慧被發揮到了極致。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長遠發展定下了基調,在戰役上也為曹操出了不少力氣。曹操勁敵袁紹,兵多將廣,地盤還大,曹操起先是極力控制與袁紹火併,可是沒辦法,該打還得打,曹操平了張繡,呂布之後,就得面對袁紹了,可是怎麼打呢?
  • 曹操帳下的荀彧與荀攸,其結果如何?
    荀彧(玉yu),字文若,潁川郡穎陰人。原為袁紹的幕僚,初平二年(公元191),曹操作東郡太守時,他離開袁紹投歸曹操,曹操高興地說:「是我的子房(張良)啊!」當時荀彧二十九歲,從此就成為曹操手下的重要的謀士。他的決策常常在關鍵時刻使曹操轉敗為勝,轉危為安。
  • 郭嘉和荀彧背景相似,都是頂級謀士,為何感覺曹操更喜歡郭嘉?
    可是這樣的出身,也硬生生的拉開了荀彧和曹操之間的距離,雖然曹操對荀彧愛戴有加,但是這種更像是互相利用的關係,荀彧的出身,讓他無法真的放下身段和曹操論兄弟情,只能一直維持著上下級的關係。
  • 曹操空盒殺荀彧,世人都以為曹操奸詐,106年後才知曹操的睿智
    曹操在殺荀彧時頗動了一番腦筋,他在荀彧養病之際派人送去一個食盒,然而當荀彧打開後卻發現內中空無一物,於是飲藥自盡。關於曹操殺荀彧的動因,後世都認為荀彧是因忠漢而反對曹操加九錫、稱魏公而死。曹操送空食盒正是向荀彧表明我這裡已經不需要你了,以此來逼殺荀彧避免落下殺功臣的罵名,體現了曹操的奸詐。
  • ...對法正龐統的評價看起來很好笑,笑完發現才笑錯了:龐統不是荀彧...
    在《三國志》的每一篇本紀和列傳最後,陳壽都要對文中人物進行一番點評,在評價蜀漢最重要的兩位軍事謀臣的時候,用了這樣的排比句:「擬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其實沮授早期是很受袁紹看重的,在他的輔佐下,袁紹也先後奪取了青州、并州、幽州,從而統一了整個河北。但在一些關鍵決定上,袁紹從來都是猶豫不決,最後便不了了之。沮授先後為袁紹提過四個非常重要的謀略:迎回天子、反對分立、三年疲曹和官渡緩進。可以說這幾個謀略袁紹只要聽進一個,恐怕曹操勢力早已不復存在了。
  • 三國志戰略版荀彧詳解 荀彧怎麼樣
    歷史的長河中,總是存在著一些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大能人,在三國中有這麼一位謀士「荀彧」,他的一生精彩,世人對他評價不俗,今天筆者和諸位聊一聊荀彧荀的故事。
  • 荀彧為何會和曹操分道揚鑣?荀攸真的反對過曹操稱王嗎?
    荀彧和荀攸出身於潁川士族,對曹操統一河北起到了莫大的功勞,荀彧之才被當時人譽為「王佐」,曹操更是直言其「乃吾之子房」,在曹操擊敗袁紹統一河北後,對諸人論功行賞時,荀彧為首位功臣,而荀攸為亞位。十二年,下令大論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
  • 曹操深怕不敵袁紹,謀士郭嘉祭出「十勝論」,偉人:古今罕成
    而袁紹推行的政令,則更為寬鬆,縱容豪強欺壓百姓,導致其治下一盤散沙。曹操勇於糾正過於寬鬆的政治,採用嚴格的制度、方式和手段治理所轄區域,並讓上下都知道自身責任。相較袁紹,曹操治理能力更勝一籌。4.袁紹為人處世,沒啥標準,不辨是非。曹操善於以禮和法治國,能夠明斷是非、賞罰分明,對「是」者,尊敬他、擢升他,對「非」者,則用標準和法律予以制裁。在公正法治上,曹操優於袁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