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沒有發現,民間的「忌諱」似乎越來越多了,特別是在吃的方面。在大多數情況下,一些人之所以不能吃某種食品,並不在於該食物本身,而在於吃的人可能出現了某些狀況。比如說,嚴重的腎病患者是不能吃大量的蛋白類食物的,因為這會加速腎功能的衰竭;高血壓患者則不能吃太鹹的食物,因為鈉離子會進一步推高這些人的血壓。對於我們大多數健康人來說,食物的多樣性和營養的均衡性才是正確的飲食態度。為此,權威機構還推出了很多膳食營養指南和建議,其中並沒有太多的飲食忌諱。
除了「吃什麼」很重要之外,「怎麼吃」也是同樣重要的。坊間常常有這樣的說法:空腹不能吃柿子,不然胃裡面容易形成胃結石;空腹也不能吃香蕉,不然的話心臟可能受不了;空腹更不能喝牛奶,不然容易導致腹瀉、拉肚子。這些說法都是存在一定問題的。柿子裡富含鞣酸,只有當遇到大量蛋白質時,才可能形成胃結石,因此吃柿子的前後最好不要再吃魚蝦肉等高蛋白食物了。鉀離子是通過腎臟代謝的,只有那些腎臟不好的人才應該注意高鉀食物的攝入。牛奶造成的腹瀉,大都是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與是否空腹飲用並沒有太多關係。
再說了,怎樣才能算是「空腹」,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般來講,如果您需要接受某些嚴格的醫學檢查,就需要8-12小時不進食,還要儘量少喝水,這樣才可能不影響醫學檢查的結果。比如,當您需要檢查腎功能和肝功能的時候,就需要嚴格地遵守8-12小時不進食的要求。如果您只需要查一下血糖、血常規和各種激素水平時,4-5小時不進食也是可以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接受任何醫學檢查之前的1-2天內,就不要大吃大喝了,特別是不能吃高鹽、高糖和高脂的食物,更不能喝含糖飲料等,不然檢查的結果就會不準,耽誤下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所說的「空腹」其實就是胃排空的概念。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不同,胃排空的時間也是不同的。流質食物的排空時間肯定比半流質長,而半流質食物的排空時間又肯定比固體食物長。碳水化合物類食物的排空時間要比蛋白質類食物短,而蛋白質類食物的排空時間又比脂肪類食物短。因此我們常常感到,吃稀的食物比吃幹的食物容易餓,而吃素的食物比吃葷的食物容易餓,就是因為這些食物的胃排空時間不同造成的。回到「空腹」不能吃的食品上來,其實就是那些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的食物,長期空腹吃容易使人得胃病。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兩大類食品是不能「空腹」吃的:
第一大類、就是含有酒精的食物,特別是那些高度酒,酒精會直接損傷我們的胃黏膜。空腹喝酒不僅容易醉,更可能導致嚴重胃病的發生。
第二大類,就是那些本身就具有很強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洋蔥和大蔥等,這些食物空腹入胃,會造成嚴重的胃痙攣,有時還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過冷的食物、過酸的食物以及咖啡濃茶等,也會引起類似的問題。屬於這些類型的食物,吃之前最好用其他食物先「墊一墊」,也就減少對我們的傷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