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日本男團「教父」級人物、傑尼斯事務所創始人喜多川逝世。這個一手打造出日本偶像演藝經紀帝國,成就了少年隊、SMAP、嵐等日本」國民天團「的男人,在新生的令和時代迎來了個人的謝幕。
「偶像」一詞並不是由喜多川創造,而讓「偶像」成為流行文化中重要的一環,繼而讓整個亞洲的偶像藝能培養體系從中汲取奶水,喜多川功不可沒。
▲日本國民天團「嵐」
演藝公司穩定地輸出大眾偶像,偶像和粉絲間互相需要,結成利益共同體,偶像繼而成為造星產業鏈上標準化的產品,檢驗合格之後才能投放市場,並且還要不斷驗收他們的長尾效應,確保他們不會與主流審美、觀眾喜好脫節。
由喜多川開創的「偶像哲學」,為亞洲的演藝市場增添了一種新的可能。
臺灣早期的偶像塑造便借鑑過傑尼斯的造星理念,由蘇有朋、吳奇隆、陳志朋三人組成的」小虎隊」就是最早探索偶像道路的嘗試。
在臺灣樂壇開始發掘新一代潛力面孔之前,轟轟烈烈的校園民歌已經滲透到了臺灣社會的上上下下,照亮了華語流行音樂的前路,流行樂壇渴望新鮮的血液。
1988年,臺灣開麗經濟公司為才藝選秀節目《TV新秀爭霸站》徵選3名男生助理擔當助理主持。通過公開選拔,15歲的蘇有朋、17歲的陳志朋與18歲的吳奇隆脫穎而出,三人組成組合「小虎隊」成為綜藝常客。
▲男子組合「小虎隊」與女子組合「憂歡派對」
小虎隊在節目上的表現收穫了大量觀眾的喜愛,由他們上鏡的節目收視率迅速飆升。飛碟唱片公司很快注意到他們表演潛力,果斷將三人籤下,成為自己旗下的藝人,三個男孩自此踏上驚豔華語音樂圈的道路。
飛碟唱片最早對小虎隊的定位是打造一支臺灣的「少年隊」。因為當時傑尼斯事務所旗下的青春偶像團體「少年隊」在整個東南亞都掀起了偶像崇拜的熱潮,這支由錦織一清、植草克秀、東山紀之三人組成的團體,集青春、活潑、動感於一身,是當時樂壇難得一見的新興勢力。
▲少年隊
經濟公司決定讓小虎隊走同樣勁歌熱舞風格,並把少年隊的歌曲進行中文填詞讓小虎隊重新演唱,因此便有了膾炙人口的《青蘋果樂園》、《紅蜻蜓》、《星星的約會》等歌曲。
脫離綜藝節目獨立發展的小虎隊受到了臺灣青少年的歡迎。1989年,小虎隊開始了「逍遙、貨櫃、小虎隊」全臺灣巡迴演唱會, 20場演出幾乎場場爆滿。 隨之而來的是「追星族」這一現象開始出現,青少年對小虎隊的狂熱追隨令臺灣教育界和媒體界深感震驚,也引起了家長們的緊張情緒。
▲「逍遙 貨櫃 小虎隊」巡迴演出
偶像發展這條路其實早已被日本演藝界驗證,傑尼斯培養藝人的思路一貫以來就是打造正面形象,藝人如若有出格之事,將會受到嚴厲處罰,小則中斷演出,大則影響其整個演藝生涯。
這實際上是偶像與市場磨合的過程中的一種代價,要被更多的人喜歡意味著要順應主流認同的美德,尤其是在中國,「追星」跟「網癮」、「遊戲」一樣危險。
演藝公司也意識到如果要小虎隊的繼續走紅不受阻礙,那麼必須往社會主流價值觀上靠攏,爭取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在團隊路線做出調整後,小虎隊開始積極走正能量路線,在公開的演出中號召歌迷「重榮譽、守秩序、會讀書、懂禮貌」,宣傳普世價值觀。
▲小虎隊
小虎隊雖然不如傑尼斯那樣每個藝人都是全能型選手,但是「霹靂虎」吳奇隆、「小帥虎」陳志朋、「乖乖虎」蘇有朋三個有著不同經歷、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男孩,因為特點鮮明而極具辨識度,這也增加了成員的不可替代性。
從1991年底暫停活動,直至1993年重新再辦歌友會,再到各自發展演藝道路,在網際網路尚不發達的年代,小虎隊一直是歌迷腦海中獨特的記憶。
相比起傑尼斯那些從十七八歲入團,四十幾歲仍然活躍在團隊的藝人來說,中國男團大都紅極一時,之後便大多以個人名義發展。原因大抵是經紀公司對於團體的後續規劃不明、成員之間人心不齊等。
▲臺灣男子組合「飛輪海」
2014年,00後組合TFboys席捲內地娛樂圈,將偶像明星的崇拜帶進了Z時代,這也是進入千禧年後內地偶像男團對於傑尼斯最成功的一次效仿。
成員王俊凱、王源都是通過甄選進入公司並以訓練生的身份出道的,易烊千璽則是後來積極吸納進隊伍的。三個男孩清醒稚嫩、未經雕琢的形象一出道便獲得了許多粉絲的支持,自此開啟了內地的「偶像養成」之路。
TFboys借鑑了小虎隊的團隊風格,青春、陽光、正能量,有粉絲如是說:「他們既有身為學生的質樸和純真,又有身為明星的偶像魅力和舞臺表現力。」因此迅速有效地拉近了不同年齡層次的粉絲群體。
▲TFboys
演藝公司注重對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得三小只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因此也催生了「團粉」和「唯粉」的分別。團粉即粉一整個團,唯粉是只粉其中一個人。
與此同時,TFboys的經濟公司也參考了傑尼斯的盈利模式,開始進行深度的粉絲運營。他們在微博、音悅臺等網絡平臺成立粉絲俱樂部,粉絲需要成為社交網絡的會員才能獲得團隊的全部信息,例如,新浪微博上的 TFboys 粉絲俱樂部體驗會員是一個季度84元,年度會員是 298元,繳納會費換取的福利可以看到三個成員的成長日記,掌握他們最新行程動態。
▲「團粉」與「唯粉」
但與傑尼斯「鐵腕」管理手段不同的是,中國的經紀公司為粉絲開放了更多接觸他們的通道,比如不入會的路人粉仍然可以在淘寶等購物平臺買到TFboys的周邊,宣傳活動也不僅限於入會的粉絲等等。
漸漸地,粉絲開始自發承擔TFboys的營銷造勢活動,在社交網絡上進行刷榜、控評、科普,為他們準備禮物應援,守護三個男孩的演藝之路。
步入網際網路時代的好處是,粉絲們結束以從前「追星族」那種分散式、無群體的方式存在,而是在社交網絡中結成一個穩定的社群,共同分享、交流追星體驗,逐漸建立一個穩定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對於偶像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可以影響演藝公司對於團隊的定位,相當於半個經濟人。
TFboys之後,很少再有男團能夠再次攪動娛樂圈了。
各大網絡視頻平臺選秀節目層出不窮,但最後強制組合起來的偶像團體很少能夠收穫穩定的粉絲群體。
▲新生代男團「Nine Percent」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偶像團體成為部分娛樂公司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產物。漫長的挖掘、培養過程被濃縮進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新人在唱跳、表演方面均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培養,通過節目曝光之後集聚起來的短暫的人氣很快就在長線發展中耗光;
另一方面,經紀公司往往誤把人設當成個性營銷,沒有最大力度地挖掘每個團員身上的個性特點。往往一個團中,每個人都有一個人設,儘管人設千奇百怪,但最後的結果仍然是千人一面,經紀公司沒有意識到人設只是一個「面子」,真正重要的是「裡子」裡的東西。
此外,平臺選秀節目後臺的資本暗箱操作也常常敗壞觀眾們的好感。觀眾一定程度上已經受夠了那些充斥著機器刷票、真人秀劇本、剪輯操控的選秀節目,也看夠了流水線上量產出來的統一審美。 在去年的《創造101》中,出現了王菊這樣意料之外的種子選手,這也反映出觀眾對於資本霸權的挑戰。
說到底,觀眾們真正希望的是偶像團隊能夠為市場提供一種可能,而非不停地「爆款複製」,從長遠角度看,個性與實力相互匹配,才是團隊發展的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