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男孩鎖骨處長有包塊,經醫生檢查已經是肺癌晚期。
主治醫生說,這種癌症患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未成年人中比較罕見,這個男孩是他的職業生涯中遇到的年紀最小的。
連醫生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情況,為什麼會發生在男孩的身上呢?
男孩的母親崩潰的哭訴:孩子經常熬夜,玩遊戲。熬完夜了,也不吃早餐。
原來,男孩自從接觸到遊戲後,手機不離身,熬夜通宵是常事,吃飯不規律更是大人管都管不住。
免疫力下降後,為這場大病的到來埋下了禍根。
這讓我想起一種說法:毀掉一個孩子,給他一部手機就夠了。
為什麼「垃圾型快樂」容易讓孩子沉浸和成癮「
什麼是「垃圾型快樂」?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
反饋越短的時間越容易活得快感。
像打遊戲、看肥皂劇,各種短視頻、看綜藝這些東西都能給人帶來短暫精神刺激的東西,都能讓人獲得短暫的快感。這就是「垃圾快樂」。
《2019新線消費市場人群洞悉報告》中有一組數據:
在報告所覆蓋的6.4億人群中,有4.48億人經常使用短視頻軟體,而在最受歡迎的短視頻軟體上花的時間,用戶平均每天超過1小時,高達8.4次。
數據的背後隱藏著短視頻、遊戲和八卦等讓人沉迷的東西,當然還有各種無節制的欲望。
這些「垃圾快樂」不僅吸引成年人的注意,也讓更多的未成年人沉迷其中。
這和心理學家亞當 阿爾特發現的一摸一樣,即一切娛樂產品——遊戲、八卦、直播等,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讓人上癮、難以戒除。
因為這些娛樂產品的背後,有著強大的專業團隊,設計人員會根據大眾的心理,設計出一環扣一環的產品。
這些產品不斷地刺激你的神經,讓你幾秒鐘一個快樂,欲罷不能。更不要說自制力和自控力都很差的孩子,比大人更容易上癮。
而當我們的孩子習慣了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時,就很難去做一些「無聊但有用」的事情,比如:學習和鍛鍊身體。
如果再加上大人在孩子的小的時候,一哭鬧就塞給孩子手機讓他們安靜下來。或者是家長本身就是個刷手機狂熱愛好者。
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會被大人一手一隻手機的氛圍所影響,很難對手機不感興趣不上癮。
「垃圾快樂」對孩子的影響堪比「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