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媒體日前報導,日本政府正在研究向中東海域派遣海上自衛隊,加強情報收集能力,並打算向位於巴林的美國海軍第五艦隊司令部派出高階自衛官作為聯絡官,其目的一方面讓美軍共享海上自衛隊獲得的情報,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得到美軍所主導志願聯盟的情報,從而確保與日本相關船隻的安全。
點評:中東地區一直是日本關注的重點區域,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領域採取了多重舉措,以實現其國家利益和戰略目標,但是,由於其實力有限,且在外交政策上從屬於美國,因此其中東政策又深深打上了美國的烙印,由此所表現的是,日本一方面明確表態不會參與美國針對伊朗的「護航聯盟」,在向中東派兵問題上小心翼翼,強調此次派兵只是赴中東地區進行情報搜集,不會輕易進入荷姆茲海峽,但同時又向美國派出聯絡官加強與後者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合作,實際上就是要在追隨美國與保持自身獨立性之間取得平衡,同時也凸顯了其不願徹底放棄在該地區尋求軍事存在機會的戰略追求。未來,隨著中東戰略格局的不斷變化,日本不會甘心只做權力博弈的旁觀者,而將努力積極成為安全秩序的參與者和塑造者。
加強兵力部署,中東安全形勢日趨複雜近年來,日本借維和、反恐、打擊海盜、聯合演訓等名義,從表態到行動,不斷加大在中東地區的軍事部署力度,特別是從2009年3月在索馬利亞海域亞丁灣開始打擊海盜後,更是在中東地區動作頻頻,包括擴建吉布地基地謀求實現自衛隊的永久駐紮,與約旦、沙特、卡達、阿聯等籤訂防務交流與合作備忘錄,與埃及、葉門、土耳其等達成進一步深化防務合作的共識等,軍事影響力不斷拓展。
2009年,日本海上自衛隊派出「漣」號和「五月雨」號驅逐艦前往亞丁灣護航。此次日本計劃向中東海域派遣海上自衛隊,也是安倍政府突破憲法限制,實現武力「出海」的一項重要舉措。據報導,日本防衛省已經成立了研究向中東派遣自衛隊事宜的對策小組,探討派遣自衛隊的任務、武器裝備和有事時的對策等具體問題,並初步決定依據《防衛省設置法》,以調查研究為目的,派遣約270名自衛隊海員前往中東情報收集,派遣的兵力和裝備將從海上自衛隊抽組,行動指揮由協調陸海空自衛隊行動的統合幕僚監部負責,後勤則依託正在擴充之中的吉布地基地,活動範圍不受限制,也沒有事先限定派遣地區。
雖然日本規定海上自衛隊在實際情報收集過程中,沒有使用武器的權限,但同時也明確,一旦遭到攻擊或遇到日本船隻遭到襲擊,被認定為「有事」的話,日本政府可以發布緊急命令,使用相關武器,「採用海上警備行動打擊海盜時的方式應對」。同時,日本此次還將派遣1艘 「宙斯盾」驅逐艦和1架P-3C偵察機,協助在周邊海域搜集情報,加上此前日本已派遣在索馬利亞海域執行任務的海上自衛隊力量,未來日本在該區域將擁有2艘「宙斯盾」驅逐艦和2架P-3C巡邏機,依據海盜應對法在在阿曼灣至亞丁灣一帶海域開展活動,形成聯合行動態勢。阿曼灣位於阿拉伯哈西北海灣,地處阿曼、阿聯和伊朗三者之間,緊鄰荷姆茲海峽,是一片頗為敏感的海域,在這裡本就有美國、英國、西班牙、法國等國軍艦遊弋,局勢複雜,一旦日本再加入,整個區域安全情況將會進一步複雜化。
左右平衡,實現追隨美國與確保安全雙重目標日本是美國的重要盟友,其外交和安全政策都是在美國政策的框架下形成的。 「9·11」事件後,美國在全球範圍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恐戰爭,給中東、北非甚至是南亞和東非都帶來了直接的影響。在反恐戰爭中,中東既是挑戰世界秩序的震源地,也是美國鎖定的主要打擊對象,吸引了其大量政治、外交和軍事「資源」。而在中東地區,伊朗問題是所謂最不穩定的「火藥桶」,尤其是在西方油輪遭到襲擊之後,美軍迅速下令向中東增兵,使得局勢驟然緊張。美國將伊朗的伊斯蘭革命衛隊認定為恐怖組織,並向中東地區派出航母打擊群和轟炸機特遣隊,試圖逼迫伊朗就範。此外,美國還積極組建由其主導的「護航聯盟」,並不斷號召各國出兵,意圖對伊朗進行更進一步的圍堵。而伊朗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地宣布部分停止履行伊核協議,並暗示要封鎖荷姆茲海峽。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陷入了左右為難的窘境中。一方面,對於日本來說,由於實力上的差距,再加上美國的壓力,其中東政策必須表現出唯美是從的傾向。例如,儘管日本自身極度缺乏石油資源,需要大量從國際市場進口,而從中東進口的石油約佔其進口總量的80%以上,但為了配合美國的制裁,還是取消了從伊朗購買石油的協議。但另一方面,日本在中東地區具有眾多至關重要的利益,伊朗也是日本介入中東政治的關鍵節點之一,如果美伊衝突激化,必然將嚴重波及日本利益。例如,日本一大半的海外貿易運輸途經荷姆茲海峽,如果與伊朗交惡,封鎖海路,將會對日本經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日本要竭力保持中東的穩定,想方設法防止中東海上交通線不會因美伊交戰而突陷中斷,給其經濟造成致命衝擊。
通過演習、護航等名義,日本軍艦經常出現在印度洋。為此,日本在很多涉及中東的問題上表現出了一定的獨立性,例如其多次表示支持伊核協議,希望美國繼續遵守伊核協議的相關精神;在美國駐以色列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問題上,日本也表現出不贊成不支持的立場。而對於美國一力打造的「護航聯盟」,日本擔心被綁上美軍的戰車和伊朗爆發直接衝突,也明確宣布拒絕加入,表示只是會保持「密切合作」。
此次日本自衛隊雖然派出戰艦和飛機前往中東,但預計部署地點只在阿曼灣、阿拉伯海北部海域,而不會進入伊朗控制的荷姆茲海峽,因為這裡是美伊衝突的焦點地區,以避免捲入戰爭之中。對此,美方則表示非常失望,認為給其他盟國做出不好的榜樣。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向美軍派遣了肩負情報收集任務的聯絡官,其目的是一方面希望提高在中東海域的情報收集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修補日美之間因護航問題所產生的瑕疵,緩解日本所面臨的美國壓力。
不斷突破禁區,實現「海外派兵」常態化眾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國和戰敗國,在戰後受到了政治、外交和軍事領域的各種限制,其中包括根據《和平憲法》規定,日本的武裝力量能且只能用於本土防衛,而不能派遣到海外。但是,近年來,隨著日本社會的不斷右傾和軍國主義化,安倍政府一直在努力突破「和平憲法」限制,積極解禁集體自衛權,試圖通過各種方法突破「禁區」。例如,日本在此前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中,已經出動了「島雪」號和「瀨戶雪」號護衛艦,這兩艘護衛艦均屬於「初雪」級,是上世紀80年代開工並服役的一型遠洋護衛艦。但為了降低政治軍事敏感性,日本以艦齡較大且不再先進為由,將其劃為主要用以培訓海上自衛隊隊員的「訓練艦」,以減少由此引發的外交與法律糾紛。此外,為了規避一些法律條文的限制,日本政府和自衛隊還經常使用包括「文字遊戲」在內的諸多手段,令其海外派兵行為合法化。
日本海上自衛隊P-3C反潛巡邏機。從未來發展來看,由於域外超級大國和大國對於中東事務的參與熱情及其相互關係正在發生快速變化,美國等大國的存在感不斷下降,使得當前的中東政治正隨著崛起中的多個地區大國或強國、域外大國各自推出的倡議和其相互之間平衡關係的變化而展開,因此釐清形式多樣且性質各異的主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和變幻莫測的均勢,看準自己的位置隨機應變,已經成為日本中東政策所面臨的新挑戰。近年來,日本戰略學界開始盛行「制中東者制天下」之說,將中東視為全球地緣政治和國際能源市場的關鍵板塊,並為構築符合其國家利益和價值觀的國際秩序,在中東大力推行「俯瞰地球儀外交」。2018年,日本在發布的《外交藍皮書》中,首次明確將「為中東和平與穩定作出貢獻」列為外交重點。2019年6月,安倍又訪問伊朗,凸顯出日本謀求提升對中東關鍵事務影響力的迫切心情。
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日本還是缺乏對中東地區的話語主導權和戰略投送能力,其影響力尚局限在經濟、貿易等非傳統安全領域,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日本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進一步發揮。此次日方首次明確提出派遣「戰鬥艦艇」到中東執行任務,是對其海外派兵禁區的一次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日本以國家安全和國際需要為由,保持在中東地區的常態化軍事存在,同時通過採取比此前更為激進的做法,進一步掙脫《和平憲法》的束縛,並以此試探國際社會的反應。可以預測,如果日本未來繼續奉行這種理念和思路,不斷突破憲法規定,擴大自衛隊海外活動範圍,為修憲正名鋪路,那麼中東地區必然會成為其對外擴大影響力的戰略試驗場,服務實現其「政治大國」地位的目的。
(兵韜志略是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凌雲志為澎湃防務欄目開設的個人專欄,盤點近期重大防務事件,評點信息背後暗藏的玄機,剝繭抽絲、拂塵見金,兩周一期,不見不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