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不會用、不敢用」困境 自動體外除顫儀如何正確使用?

2021-01-11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2日消息(記者李行健 劉禕辰 傅聞捷)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來,「AED」的名字頻頻出現在新聞報導中,它的中文名叫「自動體外除顫儀」,如果有心臟病人突發意外,它可以提供高能量電流,進行電擊除顫而完成搶救,幫助發生惡性心律的病人恢復心律,是搶救呼吸、心臟驟停病人的「利器」,被稱為「救命神器」。

在昨天(11日)的報導(《猝死事件頻發 公共場所亟待普及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中提到,目前,我國在推廣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公共空間總體配置率低,缺口仍然很大。除了「有沒有得用,找不找得到」這些問題之外,如果意外發生,普通公民還會面臨「會不會用、敢不敢用」的問題。對施救者而言,一旦施救效果不理想,還可能面臨法律的困擾,究竟AED應該如何正確使用?

記者走訪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的地鐵站、火車站、體育場和學校之後發現,這些城市不同場景的AED普及率存在較大差異,北京地鐵和北京南站、北京站等公共場所目前還沒有配備AED設備,上海地鐵則主要在一些人流量相對密集的換乘站配備了AED。而急救「黃金四分鐘」的存在,不僅對AED設備的數量和設置密度提出了較高要求,更對施救者的急救技能和心理素質提出挑戰。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在公共空間設置AED裝置的初衷,是希望普通人也能在危急關頭對病人施以援手。AED有全套的語音提示,只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並按照提示操作,就可能大幅提升心臟驟停病人的生存率。從事急救科普工作的急救醫生張元春認為,在現代社會,急救已經不只是醫生的專業技能,而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掌握的通用技能。張元春說:「急救是技能,僅僅掌握AED的操作其實不行,你得學會判斷一個人是否需要用AED,如果AED沒有到達之前,你還得知道如何做心肺復甦,等AED到了之後,AED怎麼和心肺復甦配合使用。」

今年年初,中國醫院協會急救中心(站)管理分會就曾提議,將急救培訓作為安全教育內容寫入中小學生教材。張元春介紹,以海澱區某中學為例,中學生大約只花了不到一分鐘就能掌握AED的使用,再通過其他急救知識的學習、訓練,很快就可以掌握急救技能。

張元春還向記者演示了AED的使用方法:「AED到了。打開開關。按照圖示將電極貼在病人胸部的皮膚上,一個貼右上,一個貼左下。將電極插頭插入亮燈處的插座上。貼上電極,插入插頭。正在分析病人,不要碰觸病人接觸。建議除顫,正在充電,不要接觸病人身體,立刻進行除顫,按橘黃色按鈕。除顫完成。」

記者觀察,整個除顫過程僅需不到一分鐘。如需再次除顫或繼續心肺復甦按壓,系統也會有相應提示。

深圳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強也表示,其實普通公民大可不必擔心「會不會用」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深圳公共空間已經成功救治至少十人。周強說:「前幾天我們參與搶救的老百姓其實是沒有經過培訓的。這個設備之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宣傳,就是因為這是老百姓所用的,不是專業醫務人員所用的,老百姓自己就可以做得到,也是合法的(受法律保護的)。像我們深圳採購的設備,它既有聲音進行提示,告訴你怎麼做,同時我們還有一個小屏幕,屏幕裡面告訴你怎麼做,所以只要你打開電源開關,後面的所有操作,比如貼左邊還是貼右邊、高點還是低點,它都會有提示,老百姓是一定可以做得到的。」

周強還介紹,AED的使用門檻雖然低,但為了更高效地實施急救,每臺AED設備還會配套培訓十名工作人員或志願者,比如地鐵站、火車站的工作人員、醫務人員等。

北京急救中心培訓中心主任陳志提醒,在AED的使用過程中,還要注意人員的疏散,因為AED的工作原理是提供高能量電流進行電擊除顫,要避免其他意外情況的發生。陳志說:「如果在AED分析的時候,有其他人搖晃患者的身體,就會讓AED造成誤分析。如果在AED放電的時候,有其他人接觸患者的身體,有可能會造成電的誤擊,這兩個過程都會干擾AED的正常工作。」

也有不少市民擔心,遇到心臟驟停病人,如果自己施以援手,最終並沒有搶救成功,是否會陷入法律方面的困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四條被俗稱為「好人法」,其中所謂「好人」是指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人,既沒有法定義務也沒有約定義務,僅出於內心的道德要求無償對他人進行幫助的人。韓驍說:「這條一般被俗稱為『好人法』。其目的在於鼓勵大家見義勇為,阻卻救助人緊急救助造成他人損害的違法性,進一步促進公眾道德素養的提升。」

此外,《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鼓勵具備急救技能的市民,對急危重患者實施緊急現場救護。在配置有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器械的場所,經過培訓的人員可以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器械進行緊急現場救護。緊急現場救護行為受法律保護,對患者造成損害的,依法不承擔法律責任。上海市鼓勵社會組織通過商業保險、獎勵等形式,支持和引導市民參與緊急現場救護。」

業內專家認為,想要使公共場所的AED不成為「擺設」,除了從法律層面解除施救者的後顧之憂,也需要全民提高對急救的認識和對急救技能的掌握。

相關焦點

  • 找不找的到會不會用?別讓自動體外除顫儀成擺設
    原標題:緊急救命,別讓自動體外除顫儀成擺設據中國之聲報導。近來,「AED」的名字頻頻出現在新聞報導當中,它的中文名叫「自動體外除顫儀」,如果有心臟病人突發意外,它可以提供高能量電流,進行電擊除顫而完成搶救,幫助發生惡性心律的病人恢復心律,是搶救呼吸、心臟驟停病人的「利器」,被稱為「救命神器」。目前,我國在推廣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公共空間總體配置率低,缺口仍然很大。
  • 湖南立法要求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 如何使用請看這裡
    為解決「不會救、不便救、不敢救」問題,條例要求各級各類學校將現場救護基本知識與技能納入教學計劃和教師培訓計劃;特定公共服務崗位的人員、人員密集場所和高危行業的安全管理人員應當分期分批參加培訓;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施救者救護責任保險、救護設施設備損失保險等保險產品。
  • 自動體外除顫儀進校園 「救命神器」來了 你會用嗎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在實際操作中,敢用、會用AED的人還寥寥無幾。AED的使用培訓,同數量普及一樣任重道遠。變化教室門前掛起「生命時鐘」上周六上午,北京四中校園裡異常熱鬧,學校正在召開秋季運動會。操場上,學生們比賽得熱火朝天,而在另一側的教學樓裡,工作人員正忙著安裝AED自動體外除顫儀及相關設備。
  • 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時,遇到這幾個問題,該怎麼處理?
    自動體外除顫儀全稱自動體外除顫器,是一種可攜式的醫療設備,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給予電擊,是非專業人員可以使用的,用於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生命的醫療設備。  在患者心臟驟停時,利用自動體外除顫儀,在最佳搶救時間之內,對患者進行除顫、心肺復甦等,可以有效提高生命存活率、挽救患者生命。  但是往往在自動體外除顫儀使用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被忽視,小小貝這邊做了一個整理,供大家查閱。  一、心臟驟停患者胸部有藥物治療貼片,該如何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
  • 廣州街頭現「救命神器」自動體外除顫儀 AED機器怎麼使用?
    昨天起,花城廣場、廣州塔、北京路、正佳廣場等熱門景點,出現了一個方頭方腦的新傢伙——自動體外除顫儀(簡稱AED)。據了解,這是廣州街頭首次布設這種「救命神器中的傻瓜機」,這也標誌著在廣州市公共場所設置AED的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今年內,市旅遊局管理的15個廣州旅遊信息諮詢中心都會布設AED。
  • 深圳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查詢指南
    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作用如果一個人心臟突然停止跳動,4分鐘內能用上AED,救活的機率高達90%。特別是在如今心血管疾病高發的時代,AED 的普及更顯得尤為重要!
  • 自動體外除顫儀如何使用?聊城對志願者進行使用培訓
    11月21日下午,聊城市衛生健康委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公益項目試點啟動儀式舉行。聊城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建民和志信醫療器械設備公司工作人員對志願者進行急救知識技能培訓和演示AED的使用與維護。
  • 北京軌道交通開始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 年底前配齊104座車站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北京軌道交通今起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年底前配齊104座車站 (地鐵一號線西單站內,一臺AED設備已經布設完畢。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今天起,北京市啟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簡稱AED)工作。
  • 寧夏在公共場所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
    近日,寧夏紅十字會向銀川火車站、汽車站、建發大閱城等5家人員密集公共場所分別捐贈自動體外除顫儀(AED),並投放使用。這是寧夏首次在公共場所配備AED。「絕大多數心源性猝死發生在醫院以外的公共場所或家庭,當專業急救人員趕到現場時,往往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
  • 濟南地鐵站及機場等交通樞紐將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
    12月18日,濟南市委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進行政策解讀,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根據條例,濟南軌道交通站點以及機場、客運車站、客運碼頭等交通樞紐將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自動體外除顫器又稱自動體外電擊器、自動電擊器、自動除顫器、心臟除顫器及傻瓜電擊器等,是一種可攜式的醫療設備,它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給予電擊除顫,是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用於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醫療設備。
  • 使用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儀救人,出現意外要擔責嗎?
    近來,「AED」的名字頻頻出現在新聞報導當中,它的中文名叫「自動體外除顫儀」,如果有心臟病人突發意外,它可以提供高能量電流,進行電擊除顫而完成搶救,幫助發生惡性心律的病人恢復心律,是搶救呼吸、心臟驟停病人的「利器」,被稱為「救命神器」。目前,我國在推廣普及AED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公共空間總體配置率低,缺口仍然很大。
  • 太原地鐵2號線配置「急救利器」 每站一臺自動體外除顫儀
    來源: 太原晚報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是省政府2020年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當天上午,公共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我市地鐵2號線(一期)集中投放儀式,在太原軌道交通地鐵2號線龍興街站舉行,10名經過專項培訓的工作人員現場演示了雙人心肺復甦技能。在龍興街地鐵站站臺,一臺紅色的AED 「高調」地「站」在站內廊柱旁,立箱上AED標誌十分醒目,箱門上還印有現場急救流程圖,方便大家取用操作。
  • 京港地鐵4號線及大興線所有車站於今日完成自動體外除顫儀配置工作
    總臺央視記者從京港地鐵了解到,繼10月27日4號線北京南站、西單站、角門西站、大興線西紅門站、新宮站5座大客流車站完成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的配置工作後,11月27日起,京港地鐵4號線及大興線剩餘30座車站也開始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每座車站配置1臺,計劃於11月28日完成
  • 【新聞觀察】多地加快鋪設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已出臺措施提高AED...
    正確的心肺復甦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機會,而在「黃金4分鐘內」正確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則可以為發病者更大程度提高生存機率。今年以來,中國多地出臺措施,提高AED在公眾場所的配置數量,普及急救知識,動員社會救援意識,為AED更好發揮「救命神器」的作用提供保障。
  • 光明日報:標配AED後還要讓公眾會用敢用
    原標題:標配AED後還要讓公眾會用敢用   據媒體報導,在近日北京市兩會上,院前急救、AED(自動體外除顫儀)配置成了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兩位人大代表建議推動布設AED、加大急救培訓力度。據悉,北京今年將增加公共場所AED數量,各地鐵站均要安裝AED。
  • 「救命神器」AED,敢用會用才更好
    冬天是猝死高發季節,如何預防心源性猝死,當路遇他人暈倒,我們如何及時正確地施救?隨著自動體外除顫儀(以下簡稱為AED)在廣州地鐵等公共場所正式「上崗」,市民敢用、會用AED救人,讓「救命神器」真正在危急時刻派上用場,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昨日上午,由廣州日報「健康有約」與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心血管內科聯合主辦了「有約逸仙」護心行動AED公益培訓。
  • 邁瑞醫療向梅州捐贈7臺體外自動除顫儀
    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市紅十字會向市衛健局、市委辦、市府辦、市人民醫院定向捐贈7臺體外自動除顫儀(AED)醫療設備。 院外心臟驟停急救靠四個字——會、敢、近、全。""會"指普及推廣心肺復甦術,讓更多人掌握這項急救技能;"敢"指創造社會支持、法律支持、輿論支持的急救環境,讓會做心肺復甦術的人在關鍵時刻敢於救人;"近"指若心臟驟停病人能夠得到就近搶救,院外搶救成活率會增高;"全"指用於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醫療設備AED覆蓋範圍越來越全。
  • 仙林街道為民服務中心開展AED除顫儀急救培訓
    7月8日下午,仙林街道為民服務中心聯合街道紅十字會,共同開展了一場AED除顫儀急救培訓。通過在街道服務大廳現場因地制宜教學,向中心的工作人員及往來的辦事群眾宣傳了急救知識。培訓現場,紅十字會的救護專業培訓師分享了實用的搶救流程指南、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的使用方法和徒手心肺復甦技能。
  • 不會用AED,到底有多...
    但當時如果他們身邊有一臺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結局也許會不一樣。再牛的專家也無法讓屍體起死回生為什麼心臟驟停死亡率如此之高?如何能幫到那些心跳驟停的患者呢?家屬們除了無助、哭泣和催急救車,能做點什麼嗎?能。一項研究顯示,發生心跳驟停的人們,如果在心肺復甦的同時接受 AED (自動體外除顫儀)除顫,有38% 活了下來。1%和38%之間,是成千上萬條被救回來的生命,以及無數個避免悲劇的家庭。
  • 瓊高中AED自動除顫儀安裝全覆蓋 教師接受急救培訓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22日消息(記者 黃婷)11月10日至20日,海南各市縣舉行「高中階段學校安裝AED自動除顫儀設備」項目心肺復甦急救培訓班,全省所有高中階段學校約500名教職工參加培訓。  「高中階段學校安裝AED自動除顫儀設備」項目被列入省委、省政府2020年為民辦實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