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道平了,他們笑了
——安陸市辛榨鄉獲評湖北省「四好農村路」示範鄉鎮
8月13日,從省交通運輸廳獲悉,湖北省第二批「四好農村路」示範鄉鎮名單出爐,共計55個,安陸市辛榨鄉榜上有名。
辛榨鄉位於安陸南部,東抵府河,西鄰應城市楊河鎮,南接雲夢縣胡金店鎮,北連巡店鎮。
S43孝洪高速貫通南北,S334省道連接東西,S210銜接美麗鄉村路,辛榨鄉形成二橫三縱的路網布局,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是辛榨鄉持續發展的基礎。
近年來,辛榨鄉高標準規劃河砂線、張廖線、辛深線等公路路線,打造景觀路,形成風景線。通村公路路面均由3.5米擴寬至5米以上,鄉、村、組水泥路面硬化率達到100%。進一步與周邊地區連接大動脈,大大拉近與相鄰地區的交通距離,四通八達、暢通無阻的交通網呼之欲出。
交通圈就是經濟圈,大交通就是大民生
在辛榨蔣堰村,紅浪專業種植合作社蔬菜種植基地就建在「四好農村路」示範線—河砂公路兩邊,交通十分便利。
「我們村的蔬菜直通武漢的大超市,以前沒修路的時候,到武漢需要兩個小時,如今路好了,一個小時就可以到武漢啦!」蔣堰村副主任蔣建安笑呵呵地說。
蔣堰村是安陸57個重點貧困村之一,為發展扶貧產業,2018年,蔣堰村成立合作社,流轉120餘畝土地,建設蔬菜大棚76個,種植有機花菜、茄子、辣椒、番茄、黃瓜、冬瓜、苦 瓜等蔬菜品種。道路暢通後,與武漢四季美蔬菜批發市場建立長期產銷對接機制,蔬菜現採當天便能發往武漢銷售。
截至今年年初,基地實現產值150餘萬元,為村集體創收11萬餘元。基地常年吸納15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土地流轉和打工就業增加收入,人均年增收在5000元以上,有力鞏固了穩定脫貧成果。
辛榨鄉宣傳委員萬苗介紹:「道路修通後,近兩年回鄉建房的老闆有32人,成立大小合作社有35個。」
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實現了境內企業零突破。利用境內四通八達路網優勢積極招攬客商,在張付村高速出口建設大型農產品物流園,與辛榨的稻蝦基地、蔣堰的蔬菜基地、胡姚的香菇基地、白楊的扶貧車間、四報的養蜂基地形成農產品產業鏈,既解決基地農產品銷路問題,又方便群眾就近打工增收。藉助良好的交通優勢,與隨州、孝感、武漢等多地供銷商達成合作協議。
既要修通富民強縣的「康莊大道」,又要修好便民利民的「羊腸小道」
「以前班車司機都不願意往我們村跑,路又窄又磕絆,一到下雨天更不好走了。」蔣建安說,「如今路好了,我們村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坐上客車,真方便!」
為運營好農村公路,方便各村出行。除原有通往省、市、鄉的15臺客運車輛,辛榨鄉新增農村客運班線3條,修建候車亭50餘個,修繕客運站1處,規範停車點,每月定期對農村公交運營情況進行考核,定期開展司乘人員安全培訓教育。萬苗說:「現在路好了,我們鄉有個『雙百的』目標,就是通村公交覆蓋率100%,正常運營率100%,讓群眾出行更加便利。」
不僅如此,辛榨鄉在原有2個鄉鎮物流配送點的基礎上,新增2個物流配送點,並與19個村(社區)農村淘寶配送點密切合作,基本建成覆蓋市、鄉、村(社區)三級農村物流網絡體系,讓群眾不出門就能買到所需物品。
在大廖村,75歲的廖光超老人正騎著電動車溜達在村間黑色瀝青路上,「早上晚上溜溜彎,再也不怕摔跤了!」廖光超笑著說,「以前在路上騎車都是『哐當哐當』的聲音,現在的路多平展,騎車放心啦。」
記者:朱輝、萬苗、趙思然、魯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