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曾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雖不曾親自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卻隱蔽身份潛入敵人的「心臟」,用非凡的勇氣和智慧,為黨的事業、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即日起,CQDK全媒體將帶您走進沒有硝煙的戰場,為您講述這些特殊戰士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
2013年10月,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落成,以紀念上世紀50年代為國家統一在臺灣殉難的大批隱蔽戰線的烈士。
1949年前後,按照中央解放臺灣的決策部署,1500餘名幹部秘密入臺。50年代初,由於叛徒出賣,大批人員被捕,其中1100餘人犧牲。隱蔽戰線的最大特點恐怕就是「無名」。沿紀念廣場景觀牆兩側拾級而上,鐫刻在花崗巖牆壁上的846個英名,一一默念,竟都那麼陌生。即便是廣場上那四尊雕像的原型人物——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世人亦知之甚少。
作為與吳石有兩代深交的當事人,已至耄耋之年的何康、何嘉兄妹,打破半個世紀的沉默,將當年不可言說的秘辛一一道來。
吳石將軍
他和他都不是共產黨員
1950年6月11日,香港《星島日報》的頭版大標題是《轟動臺灣間諜案四要角同被處死》,報導的便是前一天國民黨「國防部」中將參謀次長吳石、中共華東局女特派員朱楓、「聯勤總部」第四兵站總監陳寶倉、上校聶曦,在臺北馬場町刑場一起被處決。因為吳石將軍是臺灣當時正式公開的「匪諜案」中軍階最高者,此案當年極為轟動。
近年幫助哥哥何康、姐姐何嘉整理了口述史的何達說:「吳石將軍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國家統一大業作出過巨大貢獻,並為此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和全家的幸福。但他的事跡長期湮沒無聞,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間,由於信息不暢,對吳石本人以及吳石與我父親何遂的關係誤傳、誤解甚多。」
何遂,福建人,出身保定軍校,曾任西北軍孫嶽部參謀長,在蔣政府長期任立法委員,在軍界人脈廣泛。抗戰初,他即與中國共產黨發生關係,他的三子一女一媳(何世庸、何世平、何康、何嘉、繆希霞),均為中共地下黨員。「近年不少文章稱吳石受『共產黨員何遂單線領導』,這是不確切的,何遂不是共產黨員,也沒有領導過吳石。吳石與父親是幾十年的生死至交,吳石確實是受父親影響並通過父親和共產黨建立了直接關係。"何康說。
吳石與何遂投緣,不僅因為思想性格相近,也因為他們都酷愛中國古典詩詞書畫。
吳石,1894年出生於福建閩侯縣螺洲鄉一個「累世寒儒」的家庭,少年就讀於富有維新色彩的福州開智學堂、榕城格致書院。辛亥革命爆發後,17歲的吳石參加了福建北伐學生軍。1915年,他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並在同屆八百學子中以第一名畢業。1929年,35歲的吳石到日本陸軍大學去繼續求學。他先入日本炮兵學校,繼而考入日本陸軍大學,埋頭苦讀六年回國,在南京參謀本部任職,兼任陸軍大學教官。
英勇就義前的聶曦上校
轉交江防兵力部署圖
「七七事變」"爆發後,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葉劍英希望何遂多介紹一些朋友給他們,以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何遂便把吳石、張維翰、繆秋傑等介紹給了周恩來、葉劍英、李克農、博古等中共中央代表。當時,蔣介石組織軍事委員會大本營,吳石作為軍界公認的日本通,進入大本營第二組擔任副組長、代組長兼第一處處長,負責對日作戰的情報工作。
抗戰勝利後,吳石回到南京,任國防部史政局局長。「吳石在抗日期間就對蔣介石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做法不滿。抗戰勝利後,他目睹『五子登科』式的『劫收』,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的情景,感到非常失望和苦惱。我的父親在愛國、抗日、反蔣這條心路上,與吳石十分一致。吳石表示,希望通過父親同共產黨方面的代表建立直接接觸」。
何康和他的兩個哥哥入黨後,關係都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由葉劍英直接領導。1947年4月,上海局的領導者劉曉、劉長勝、張執一等在上海錦江飯店會見並宴請了吳石,何遂和何康在座。這是吳石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開始。此後,在上海愚園路儉德坊二號何康家寓所,張執一與吳石有過多次單獨會面。何康說,吳石不斷送來重要情報,大多由他自己送來,有時則包紮好,寫明由我父親收,派他的親信副官聶灌送來。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949年3月,吳石親自到儉德坊來,把一組絕密情報親手交給我,其中有一張圖比較大,是國民黨軍隊的長江江防兵力部署圖。我當時很注意地看了,使我吃驚的是,圖上標明的部隊番號竟細緻到團。我知道這組情報分量之重,迅即交給了張執一同志。關於這組情報,渡江戰役時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的張震將軍後來曾兩次向我提及」。
吳石選擇了甘冒斧鉞
「吳石於福州解放前夕飛往臺北,就任臺灣『國防部』參謀次長。這時,我的父親和妹妹何嘉,按照組織意圖也在臺北執行任務。我二哥何世平則已經在臺南、高雄等地鹽務機構工作三年多了,母親與他們一家人同住。張執一這年春天還到臺灣檢查並安排過他的工作。但此時卻出現了一個新的情況:上海是個國際性的大都市,西方對共產黨能否成功接管上海十分關注,外電包括港澳媒體的報導中出現了我的名字(我是接收上海的軍管會農林處處長)。這消息傳得很快,我二哥的同事已經公開散布『何家弟兄都是共產黨』。這就使何家人失去了在臺灣繼續工作的基礎,組織上急令我們撤出。這段時間,吳石與父親在臺北接觸密切,他們還以攜帶家人遊山玩水為名進行密商。當時,吳石確實面臨人生的重大扶擇。他雖然已經對人民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但到了臺灣,海峽阻隔,基本上和共產黨斷了聯繫,他可以完全切斷這種聯繫,安穩地在臺灣做他的高官。如果選擇繼續為共產黨工作就必須在組織上建立更緊密的秘密聯繫,那無疑是非常危險的。吳石恰恰作出了甘冒斧鋮的選擇,他同意繼續為共產黨工作,並決定主動去接上關係,完全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為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統一效命。」
在吳石的催促下,何家人轉移到了香港,緊接著,吳石也悄然來到香港,在何嘉的穿針引線下,與中共華東局對臺工作委員會駐香港的領導人萬景光取得了聯繫。吳石回臺後,曾三次派人送情報到香港。
因為當時的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老鄭」被捕後叛變,直接導致中共在臺灣的潛伏組織癱瘓,據國民黨當局的統計,共抓捕1800餘人。「僅僅隔了幾個月,便傳來了吳石在臺灣遇害的消息"。
1973年,吳石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朱楓烈士在臺灣馬場町凜然就義
周總理遺囑:不要忘記他們
與吳石一同赴難的陳寶倉,1948年春在香港加入民革,1949年受中共華南局和民革中央指派赴臺灣工作,曾任臺「國防部」中將高參,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1951年,朱楓已被授予烈士稱號。1990年6月,朱楓烈士犧牲40周年時,在北京召開了紀念座談會。2005年10月,朱楓的家鄉寧波鎮海舉行了一場公開的悼念活動——紀念朱楓烈士100周年誕辰。
而33歲死難的聶曦,甚至連真實年齡、籍貫、家庭、婚姻等情況都不得而知,缺乏確實資料可考,然而,他在馬場町刑場上那張照片,那毫無懼色的英武形象,令人一見難忘。
周恩來是中共隱蔽戰線的創始人和領導者。1975年12月20日,周恩來特意約見羅青長說:「我平常給你們講的臺灣那些老朋友,他們這些人,過去對人民做了有益的事情,你們將來千萬不要忘記他們。一切對人民做過有益事情的人,你們都不要忘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