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呀?」
——老舍《茶館》
大家都知道老舍不僅僅是著名作家,在清朝還屬於旗人,屬於地地道道的統治階級。
老舍父親屬於清朝八旗護軍營,正紅旗,真正的與國同休的滿洲八旗序列,老舍的家境按理說在清朝至少屬於中上級別。
但是為什麼老舍會說出這樣的話?
資料記載:老舍父親的俸祿在清朝的確很是豐厚,一年36兩銀子,想維持一家的生活,綽綽有餘。
那時候一戶中等農戶家庭的一年花銷也就10~20兩。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
1900年的庚子年,因為西方長時間在中國享受特權,這都是剝削底層民眾所得來的,底層民眾民憤、民怨無法發洩,最終引發義和團運動,導致八國聯軍打進了北京城。
老舍的父親雖然也屬於那種只會鬥雞遛狗、吃飯的本事和傢伙都丟了的八旗子弟,但是血性還在。
當八國聯軍侵略到北京的時候,他和幾個有血性的八旗子弟把住北長街一家糧店進行頑強抵抗,但是弓箭長矛如何敵得過西方的洋槍洋炮,壯烈殉職了。
更過分的在後面。
老舍父親在清朝算是真正的為國殉職,又是滿洲八旗子弟,清朝的真正根基力量,怎麼說也要給點撫恤金表示表示尊重。
可是清朝已經腐化墮落到了極點,壓根沒有發給老舍家任何撫恤金。
老舍家就這樣從中上家庭變成貧困戶,撫恤金沒有,連一年36兩銀子的皇糧也因為父親死了而徹底斷了。
從此老舍母親就挑起一家生活的重擔。那一年老舍3歲。
老舍《神拳後記》裡描述了自己家貧困的情況和自己母親的偉大:
「母親當時的苦痛與困難,不難想像。城裡到處火光燭天,槍炮齊響,有錢的人紛紛逃難,窮苦的人民水斷糧絕。父親是一家之主。他活著,我們全家有點老米吃;他死去,我們須自謀生計。母親要強,沒有因為悲傷而聽天由命。她日夜操作,得些微薄的報酬,使兒女們免於死亡。在精神狀態上,我是個鬱鬱寡歡的孩子,因為我剛一懂得點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
除此之外,老舍在許許多多文章裡面都有他追憶當年他年幼的時候的窮困,也對自己母親有非常深的感情。
正式因為小時候的遭遇,老舍對於底層勞動群眾了解的異常深刻,對他們的人物描寫也最為成功。
老舍的經歷其實也從側面描寫了清朝的腐敗,社會的墮落和人生的無奈。
老舍的父親恪盡職守,為國殉職,最後不僅沒有得到任何榮耀,還導致老舍一家徹底陷入貧困,變成貧困戶,這就是當時底層旗人的真實寫照。
於是老舍在《茶館》中寫到過這樣一段:
常四爺(旗人):「大清國要完!」
...
宋恩子(清朝特務):「你還想拒捕嗎?我這兒可帶著『王法』呢!」(掏出腰中帶著的鐵鏈子)
常四爺(旗人):「告訴你們,我可是旗人!」
吳祥子(清朝特務):「旗人當奸人,罪加一等!鎖上他!」
旗人就因為吐槽了一句「大清國要完!」,就被官差給抓進大牢,可想而知,其他晚清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
於是老舍才在《茶館》中無奈的喊到:「愛咱們的國呀!可誰愛我呀?」
當旗人都開始拋棄清朝,大清國註定窮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