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格刀鐔有何不同?有圖有真相,超多文物圖解古代刀劍護手演變史

2020-12-18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文物學和考古學研究的對象及其來源是有異同的。文物學只研究文物,而且文物的來源是多元的,有考古發掘出土,有傳世,有流散在民間,有的則是從廢品收購站揀選的。而考古學則不僅研究文物而且是通過整理、分析,結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研究,以探討人類自身、文化和社會發展規律。冷兵器研究所這個專題就是通過綜合文物學與考古學的基本方法,結合實物形制變化研究事物發展規律。劍、刀刃與柄之間的護手也稱格。需要說明的是劍刀中的格/鐔、柄箍與劍刀首存在呼應關係,本應一體研究。但因部分劍、刀飾件保存不完整姑且從略。為了以示區別,劍的護手我們用格來指代,而刀的護手我們用鐔來稱呼。本文寫作目的是拋磚引玉,期待讀者積極反饋並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青銅時代(兩周)的標準的劍格:

▼鋼鐵時代(戰漢)標準的劍格和青銅時代一樣呈一字形。

▼漢武帝南越王墓D143鋼鐵劍身青玉制玉具劍格(左)及大英博物館藏漢木質髹朱漆櫑具劍格(右),它們的其他配件也同樣很寬大,(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應勳曰:櫑具,木摽首之劍,儡落壯大也。)其原因一是材質問題,二是花紋繁雜,需要較大面積體現。我認為這些裝飾性為主的劍格是異化的結果。

▼逐步變窄的一字形漢劍格是實戰劍格發展的一般性規律(私人收藏)。

▼劍格的發展:縱向變窄,橫向變寬,部分截面轉變為菱形。(私人收藏)。

格的形狀與劍的形制以及劍法是相匹配的。兩周的劍法為擊刺,劍身材質為青銅。青銅容易折斷,所以青銅劍較多用刺,基本不用劈。擊劍時需要極力避免劍接觸時被對方武器卡住,自己喪失防守反擊的時機。所以格的靠著手的一側是基本平直一線,而另一側是可以把對方刀鋒崩向側面的坡面,或者是很短卻容易卸開對方長劍力度的一個很短的格。這個風格一直延續到後世的鐵劍,因為劍主刺這一基本點沒變。而鐵劍的格還有一部分走向了變寬的演變方向,究其原因是鐵劍比青銅劍更堅韌而產生了更多劈的用法,以至出現了用劍脊撥開對方兵刃,沿著對方兵器回削對方手腕的格鬥技法。對此漢代人有著清晰的認識,他們認為:欲知劍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視之身中無推處者故器也(居延漢簡 相利善劍)。這句話我理解的意思是:想知道劍鋒利並且能給主人帶來好運的是古劍。拔出來鞘觀看劍身中間沒有明顯突出的劍格就是古劍呀。▼下圖為我理解漢人看到的故器(上)與當時的新器(下):

所謂「推處」:就是劍格,是當時軍中和民間對劍格的俗稱。劍在用於擊刺時,劍格的阻擋使執劍之手得以畢其全力的作用,所以古人把它又稱為「推出」。稱為「格」是從對方的角度說的,稱為「推出」則是從自己的角度說的,前者言防,後者言攻。▼部分漢劍的格漸變演化出一體化的柄箍。(筆者舊藏):

西漢出現利於劈砍的環首長刀多數不帶格,有極少數帶有銅或鐵質地的劍格。環首刀帶劍格的寬度和作用極其有限,用於劈砍格鬥場景中,可以完全放棄格。▼圖為漢代青銅劍格環首刀,應該是明器:

自漢以降短柄環首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戰場上,成為軍隊中大量裝備的短柄兵器,逐漸取代原來劍的位置。日本出土的環首刀,通長119釐米,刃長68.3釐米,卵圓形扁平較小刀鐔,屬於儀刀類。日本古墳後期,公元五世紀,相當於中國東晉到南北朝時期。

隋代刀: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刀隋代出土地傳為為河南洛陽北邙山皇室墓地,一字型刀鐔,同時可以看到一字鐔向十字鐔的發展的端倪。在世界範圍內的一字刀鐔主要集中在早期的突厥式彎刀(流行於七世紀到十一世紀),而我國最晚在公元前八世紀已經普遍採用了一字形格形式。一旦使用了較完善的刀鐔,鐔的寬窄就不是隨意定的。下限是能保護手指的最小寬窄,上限是不能影響格鬥技能施展。

唐代刀:鐔延續隋代作法,典型器物如日本奈良正倉院北倉38 金銀鈿裝唐大刀 全長99.9釐米。

五代劍: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墓武士造像手持劍,劍格前方有明顯的吞口,除作裝飾外,其作主要是防止在顛簸中意外出鞘。

南宋刀:軍博藏複製品(原物為江蘇鎮江高資出土,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

不同地區如浙江淳安出土宋代刀考古發掘報告中的線描圖和廣西邕江出水宋代刀配件基本形制是桃形,證明南宋刀鐔的基本形制。

宋代劍:重慶大足北山中的南宋石刻造像手中的劍格,很類似於宋代手刀的圓鐔造型。

金代刀:軍博藏品黑龍江肇東八裡城出土長 88釐米,柿蒂紋橢圓平鐔。寬一些的刀鐔能夠保證在劈斬用法中可以更好的保護手指。

金代劍:北京房山金朝皇陵M4號墓地出土,通長125釐米,其劍格類似於金代刀,也可以看到既有裝飾作用也能卡緊鞘口的鏤空銅吞。

元代刀:十字鐔和一字鐔:山東沉船出土元代-明代早期刀。我認為這是接受草原文化的結果。其刀鐔正上方的延伸部位可以擠壓住刀鞘,以防顛簸中意外脫出。

明代萬曆刀:定陵出土十字刀鐔 上承元代形制。鐵質(含鞘)95釐米、寬4.2釐米。

明代劍:天津博物館曾展出的白雪劍格為橢圓格我認為是變化後的宋代刀劍形制遺留,劍柄與劍首一體為鐵製,鐵製一體柄身武器在元代以前是沒有見到過的。

明清制式刀鐔多為橢圓形折沿鐔(筆者舊藏),也有部分為滾邊裝飾工藝,收藏界基於大量實物的過眼分析和判斷,一般認為接近於正圓形的制式刀年份可能較好。

明清劍格,因多為私人定製,所以樣式多端。其目的除防護手腕外主要是通過劍格上端突出部位增加與劍鞘的摩擦面積,如施以裝飾,則美觀大方。▼圖左河北省博藏劍據稱徵集自張家口地區。圖右為軍博藏清代劍現陳列於兵器館大廳:

▼清代私人收藏劍格舉例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接受了朋友秦兄的很多建設性意見,在此一併感謝。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豔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龍泉寶劍丨刀劍的護手是用來幹啥的?西洋劍的護手為什麼比中國劍大...
    ▲西洋劍上面的護手  自15世紀起,火器逐漸普及,到列裝軍隊後,重裝鐵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歐洲劍的護手也隨之發生變化,開始變得越來越大而複雜,越來越注重對手部的防護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實際上再怎麼變,歐洲刀劍護手也就這兩大類:簡單一字或十字格,複雜而巨大的花式格。  在東方,事情其實有一半和歐洲是一致的。
  • 中國刀劍為何沒有西洋刀劍那麼誇張的護手?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實際上再怎麼變,歐洲刀劍護手也就這兩大類:簡單一字或十字格,複雜而巨大的花式格。在東方,事情其實有一半和歐洲是一致的。刀盾兵有,但並非主力兵種。因此這個時期的刀劍中,劍基本退出了戰場,自漢起就逐漸成為純粹的儀仗器,在戰場上大行其道的只有直身單手刀。而這種刀的主要功能就是刺,破甲。
  • 邪惡的98式刀鐔 紅色收藏館之抗日戰爭
    日本98式軍刀的相關資料:初期98刀刀身有一半以上是本鍛鍊的傳統日本刀,有一些甚至是家傳的刀。隨著需求的上升,軍刀大量生產,其中以關市為主要產地。有軍部指定的兵工廠,也有民間作坊的作品,雖然都是按照統一的外裝樣式,但是細節各色各樣。
  • 中國刀劍護手為什麼這麼小,不注意防護還是別有深意?
    在各國刀劍的演進中,護手型態及功能上的變化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部份,同時代表著整個刀劍武藝在處理攻防課題上,各自不同的取向。從護手的形狀和功用便能探究到該刀劍的使用方針如何。西方刀劍的防守意識在於靠近柄的一帶首先來看看西方刀劍的護手演進。
  • 遊戲與現實中的雙手劍究竟有何不同
    抱歉又放錯圖歷史上符合這種定義的兵器,最有代表的則有以下幾種:歐洲劍形經過了複雜漫長的演變後,其比例,重量和形制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出現了相對更長的長劍(Long Sowrd)。長劍的長度在110cm-130cm,重量為1.2KG-1.7KG,重心位置則在護手前10-15cm之間。這把劍配裝了一個需要雙手握持的劍柄,像是一把放大版的武裝劍。
  • 與三皇五帝有何關係?山海經早有記載
    耶穌在西方,是基督教中的創始人,他不僅是一位神話人物,而且在西方的歷史上也確實有這樣一個人。但是,關於耶穌的具體身世之謎,基督教不同派別卻都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差異也只在幾年之內。綜合來看,耶穌其人應該是在中國漢朝時期,公元1年前後出生的。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日本刀歷史發展的見證者:簡約別致的早期刀鐔
    豪爵刀鐔(Hoju Tsuba)多年來,早前留存下來的日本刀的刀刃及配件都被視為意義不大的考古材料,並且與日本刀的研究沒有任何關係,但慶幸的是,後來以刀鐔為突破口,日本刀劍的歷史和發展之路也漸漸明晰起來。
  • 品讀南京|從西周到明清,這些文物再現南京城演變史
    ,悉數重現在我們的眼前,跨越時空將南京城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講述一個個「出土重生」的城市演變史。南京市文旅局供圖在2019年全省考古學會年會上,西營村南唐窯業遺存與六朝建築基址發掘項目獲「田野考古獎」;碑亭巷六朝宮城遺址發掘與保護項目、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發掘項目獲江蘇省「考古與遺產保護獎」;而棲霞區明代窯業遺存發掘項目更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項目。這些項目中發掘的文物,都在此次展覽中一一呈現。
  • 古代十大名劍有多厲害?別急著吹,你家菜刀都比它強
    不管是幹將以身鑄劍,還是專諸行刺吳王僚,每把名劍的背後都有一段悽美的歷史故事。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名劍都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然而,上世紀60時代,越王勾踐劍出土,讓今天的人們得以有幸窺得古劍之貌。傳說中的十大名劍都屬於青銅劍,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鑄造水平,標誌著青銅時代的中華文明。可如果把這些青銅劍放在現代來看,你家的菜刀都比它強得多。
  • 龔劍: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
    隋唐時期刀劍開始出現刀格,隋刀格以大都會博物館藏洛陽隋橫刀為代表(圖1),此類格國內收藏家亦有收藏。此種類型的格一直延續至晚唐,敦煌壁畫中也有體現,敦煌莫高窟057窟前室西壁就繪製有一隻唐劍(圖2),其格形式與大都會隋刀格完全一致。
  • 古代十大名劍有多厲害?專家:別急著吹,你家菜刀都比它強
    不管是幹將以身鑄劍,還是專諸行刺吳王僚,每把名劍的背後都有一段悽美的歷史故事。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名劍都被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然而,上世紀60時代,越王勾踐劍出土,讓今天的人們得以有幸窺得古劍之貌。 傳說中的十大名劍都屬於青銅劍,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鑄造水平,標誌著青銅時代的中華文明。可如果把這些青銅劍放在現代來看,你家的菜刀都比它強得多。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削鐵如泥」的就是好刀劍?具備這幾點,才叫真正的好刀劍!
    目前國內刀劍環境複雜,各門各派的刀劍那是層出不窮,誰頂了誰的名,冒著哪家的名號很難分清楚。拋開這些不講,最實用的還是可以自己去了解如何去品鑑一把刀劍,今天小編跟大家簡單來聊聊如何鑑別一把刀劍的好壞。
  • 唐中後期的唐刀創造新型劍格形式,造型影響千年,但原始粟特文化
    武周時期唐刀出現了較大變化,開始出現新型劍格形式,此種劍格形式在唐中期後成為主流。唐刀格此種劍格形式略呈星型或淺十字形,左右兩端相對較長,此種劍格形式在國內幾個收藏家手中都有收藏、在唐陵中也有較為清晰的表現、在中國的遼系刀劍中也得以繼承。
  • 唐宋元明清,古代家具樣式大觀,有圖有真相!
    宋式禪椅 元 中國古代家具研究領域的學者將,宋代和元代家具風格總稱為「宋元風格」,元代家具多沿襲宋代傳統,但結構更趨合理,為明清家具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跟著小編來DIY自己動手組裝機,有圖有真相
    電腦裝機教程電腦圖解-89、然後按著剛才說的邊緣抓取法輕輕把CPU放置進CPU插槽內,如果你正確放入,那麼一定是看到下面這樣的圖;電腦裝機教程電腦圖解-910、其實除了可以看防呆耳朵之外,還有看金三角的方法,金三角就是CPU四個邊的其中一個邊上會有一個金色的三角形,同樣的CPU扣蓋上也會有這個三角形
  • 維京人的武器製造倒底有多牛?
    在古代維京文化遺址發現的典型進攻性武器有劍、斧、矛和弓。這種文化遺址主要為墓穴。在武器方面,丹麥地區的維京時代早期文物與瑞典和挪威地區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文物相同,但丹麥人對於基督教的初步接受結束了為死去的武士陪葬武器的風俗,這造成了在維京時代晚期丹麥地區遺址中發現武器數量的減少。9-10世紀維京人的裝扮。不同武士的束腰外衣、頭盔和馬褲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