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劍上面的護手
自15世紀起,火器逐漸普及,到列裝軍隊後,重裝鐵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歐洲劍的護手也隨之發生變化,開始變得越來越大而複雜,越來越注重對手部的防護,這說明了兩個問題,或者說因為這兩個問題導致了這種變化,那就是:
1,原本起防護作用的鐵手套不見了。2,對手和用劍的靈活度都急劇增加。這兩點也可以從劍的形制上看出來,劍的形制總體來說,是越來越輕和細的,到了文藝復興及之後後,甚至出現了法國細劍這種極品奇葩。
▲法國細劍
這種據說源自貴族決鬥用的刺劍,基本上只能刺,而雙方完全沒有鎧甲防護,所以一是對劍的強度要求變得很低,二對手部的保護和對手與劍的輕巧靈活要求變得很高,於是就出現了這種東西。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很畸形的武器,或者說玩具,因為它無法上戰場,只能用於貴族老爺們在制定好遊戲規則的環境下的互相毆鬥。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實際上再怎麼變,歐洲刀劍護手也就這兩大類:簡單一字或十字格,複雜而巨大的花式格。
在東方,事情其實有一半和歐洲是一致的。大約在10到11世紀以前,中國一直是使用的非常簡單而小型的一字格,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劍格是非常小的……
沒錯,青銅劍因為材料和敵人鎧甲以及作戰方式的原因,全世界都差異不大,都是短粗形制,格不很大,羅馬短劍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你可以一眼分辨出這是分屬不一樣體系的武器,但他們總體外觀,其實是基本相同的。到了鋼鐵兵器出現,一直到唐,中國的刀劍格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就上幾把大家都熟悉的唐刀吧
▲唐刀
這個時期,中國軍隊主戰兵器主要是長矛和弓弩,無論騎步兵都是。刀盾兵有,但並非主力兵種。因此這個時期的刀劍中,劍基本退出了戰場,自漢起就逐漸成為純粹的儀仗器,在戰場上大行其道的只有直身單手刀。而這種刀的主要功能就是刺,破甲。在盾牌防護下,刀盾手無須考慮手的防護,對方也沒機會對你的手造成傷害,所以完全沒有必要用個巨大的格。
▲唐代刀盾兵對長矛兵的演武圖
自宋朝開始,由於各種原因,戰鬥形式有所改變。中原地區出現了比之前刀都寬厚得多的刀,形制也開始逐漸出現弧度,向利於騎兵劈砍的彎刀發展。從這一時期到明清,騎步兵的主戰武器開始有兩種,長矛和單手砍刀。這個時期的格有所變大,屬於正常範疇,譬如這樣:
這種格,在遼金時期很常見,有多個變種,並且出現在各種單手武器上,如刀、鐧、鞭等等:
而這一時期的中國軍隊的鎧甲,也正好是古代鐵甲中最堅固的時期。比較吻合的是,歐洲在鎧甲最堅固時期,刀劍格與此也基本一致,也許兩者之間有傳來傳入關係,也許沒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對付堅固鐵架的刀劍格,性價比最高最實用的,應該就是這種橫一字或十字格。到了火器興起、鎧甲消退的15世紀後,由於中國並未完全列裝火器徹底放棄冷兵器,部隊主要射遠器依然是弓和火器並重,近戰更是冷兵器為王,長矛和刀鐧鞭橫行,所以鎧甲消退速度遠不如歐洲快,一直到清中期,還在繼續使用全覆蓋的鏈子甲,譬如這樣的騎兵甲:
▲騎兵甲
步兵甲:
▲步兵甲
所以中國古代的刀劍最大功能需求是戰場破甲,而將靈活度以及手部防護需求放在了次要位置。
來源:龍泉寶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