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寶劍,又名龍淵劍,中國古代名劍,是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為鑄此劍,鑿開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鬥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劍,大約創製於殷末周初之際,早期的劍都很短。西周時主要用來防身。春秋後期,劍成了軍隊的常規武器。所以,吳越兩國都特別重視劍的生產,其鑄劍技術也遠遠超過中原各國成為中國古代的「寶劍之鄉」。如今也通指龍泉地區,按傳統工藝鑄造的寶劍。
故事介紹
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
《越絕書》載:春秋時歐冶子鑿茨山,洩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工布」。
龍泉寶劍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春秋戰國時期,歐冶子於龍泉秦溪山麓冶劍。《百越先賢志》載:歐冶子「鑿茨山,洩其溪,取山中鐵英,作劍三枚:曰『龍淵』、『泰阿』、 『工布』」。龍泉原名龍淵,因劍而得名,唐代諱「淵」,改名龍泉。龍泉寶劍由此名揚天下,龍泉亦成為寶劍之代名。
典故
我們今天見到的越王劍,不正是如此嗎?而巨闕劍,能"穿銅釜,絕鐵糲 ,胥中決如粢米,故曰巨闕"。巨闕劍利可刺銅鍋,一個個決口就像切米糕一樣。其兩把寶劍的威力,在後世的文獻記載中,亦多有描寫。如荀子:"湛,黑色也。湛廬,言如水而黑。"即湛廬劍是一把黑色的剛柔並濟的劍。又如漢《淮南子·修務訓》載:"夫純鈞,魚腸....... 加以砥礪,磨其鋒鍔,則水斷龍舟,陸屬犀甲。"純鈞和魚腸這兩把劍,在水上可以砍斷巨大的龍舟,在陸上可以刺穿堅固的犀甲,其不凡的威力可想而知。傳說中吳國公子光為得王位,派刺客專諸殺吳王僚,專諸一劍刺穿吳王僚的三層鎧甲,用的就是魚腸劍。
鑄造者
鼻祖歐冶子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越國人,是龍泉寶劍的創始人。
歐冶子誕生時,正是東周列國紛爭時期。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史載他為越王鑄了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劍,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
歷史沿襲
春秋戰國:制劍術以吳越地區最著。古人言:「吳粵(越)之劍,遷乎其地弗能為良,地氣使然。」龍泉產銅、鐵,以制劍名師歐冶子為始祖的龍泉寶劍乃鐵劍之魁。
秦漢:龍泉的鑄劍業專為皇室鑄造寶劍。
漢:適用於砍劈的環柄刀逐漸代替了劍。龍泉寶劍從此淡出戰爭喧囂,承載起劍文化的內涵。
魏晉:龍泉鑄劍業受到人口驟增與文化重心南移的推動,鑄劍業比較發達,頗具一定規模。
唐:凡制名劍,必稱「龍泉」,龍泉已成了寶劍的代名詞。
宋:鹹平初年,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楊億在《金沙塔院記》中稱:「縉雲西鄙之邑曰龍泉,實歐冶鑄劍之地。」南宋嘉定三年,何澹撰《龍泉縣誌》載:「近境有劍池湖。湖,世傳歐冶子於此鑄劍,其一號龍淵,以此鄉名。」北宋時任宰相的龍泉人何執中極力提倡鑄劍,龍泉古城的鑄劍業盛極一時,劍鋪林立,比比皆是,成了歐冶子時代之後的又一個鼎盛時期。
元:至正十七年(1358)十月,宋濂《龍淵義塾碑》稱:「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念今名。相傳其地乃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焉。」歷代劍匠因敬仰歐冶子,每年端午節皆往劍池湖(井)挑水淬劍。每鋪於當日精製劍兩把。
清:19世紀晚期,槍炮代替刀劍,寶劍成為武術器具、道教法器、舞臺道具及觀賞工藝品。由於龍泉劍形、質兼優,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鑑賞家青睞,龍泉鑄劍業代有名匠,久傳不衰。清乾隆十三年(1748),鐵匠鄭義生於城鎮東街開設劍鋪,招徒授藝,運用中國傳統的熔化生鐵灌注熟鐵的「灌鋼」冶煉法製作刀劍。清道光年間(1830年前後),龍泉廖太和劍鋪精於鏤刻工藝,繼承戰國時期裝飾風格,各噪一時。清鹹豐八年(1858),太平軍駐紮龍泉旬日,需補充大量刀劍武器,劍匠鄭義生第四代孫鄭三古劍鋪,劍質上乘,應接不暇。光緒初,有周國華(乳名六兒)、周國榮(乳名五兒)、周國貴(乳名老九)拜千字號劍鋪鄭文軒(鄭三古之子)為師。滿師後,周國華單獨開設萬字號劍鋪。
清末民初:在這一時期,龍泉的鑄劍匠人在寶劍的質量、包裝和文化內涵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龍泉寶劍的獨特工藝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廣為武術愛好者和藝術鑑賞家所青睞。民國19年秋,全國國術館在南京舉行國術比賽,30把龍泉劍被評為最佳劍,列為獎品,贈給武術表演優勝者。龍泉寶劍獨步東南,名聲大震,產品行銷全國,為民國時期制劍業的鼎盛期。抗日戰爭開始後,滬杭等地商賈和省級機構內遷龍泉,手杖劍(時稱「司的克」)成為士紳官賈時髦的必攜品,劍鋪經營頗為興隆。抗戰勝利後至解放前夕,經濟蕭條,寶劍產銷大減。
現狀:歐冶子制劍之業在龍泉遞代相襲。香港的「萬劍山莊」還保存著元、明清及民國初年的龍泉寶劍。在安徽巢湖及浙江永嘉等地亦發掘到清代的龍泉劍。新中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恢復龍泉寶劍這一傳統工藝品的生產和發展工作。由於龍泉寶劍名揚四海,國家將其列入國禮。萬字號寶劍廠、沈廣隆劍鋪、阿金劍鋪等相繼恢復與成立,歷經滄桑的龍泉鑄劍業得以復興。隨著龍泉寶劍名聲鵲起,龍泉寶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人們都以擁有一柄龍泉寶劍為榮,許多政界、武術界、文藝界人士紛紛慕名前來定製。欣逢太平盛世,龍泉寶劍迎來了真正的春天,鑄劍業健康迅速地發展。如今龍泉鑄劍企業已近百家,成了名副其實的劍都。龍泉寶劍自鑄劍鼻祖歐冶子創製到如今,已曲曲折折地經歷了二千五百多年的漫長歲月,到了如今,才有了更為燦爛光明的前景。
2001年10月,龍泉寶劍被列為浙江省首批傳統工藝美術品種之一。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沈新培、陳阿金兩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