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兵之君 劍中之首——龍泉寶劍

2020-12-22 大家傳世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被稱為「百兵之君」。

在古代,寶劍代表著權威和力量,也是身份的象徵。佩之神採,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

電視劇《衛子夫》中的漢武帝劇照

一說到劍,不禁讓人想到行俠仗義、俠骨柔情的畫面,更有一種仗劍走天涯的衝動,想想是不是有點心潮澎湃呢?

《神鵰俠侶》劇照 身為一代大俠,怎能沒有佩劍。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片段

我國古代有十大名劍,每一把都是一個神奇的傳說。我相信擁有一把好劍是很多人心中的夢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十大名劍之一的龍泉寶劍吧。

十大名劍

龍泉寶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大劍師所鑄。歐冶子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鬥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

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 。自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

歐冶子塑像

龍泉寶劍的歷史

龍泉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春秋末期,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奉楚王之命鑄劍,遍訪名山大川尋找鑄劍佳地,經福建、江西等地,最終來到浙江龍泉。

於是,歐冶子在此搭寮築爐,採山中特有鐵英(含鐵量極高的鐵砂,是鑄劍的上好原料),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把名劍。

歐冶子鑄劍遺址七星井,位於龍泉縣城之南,秦溪山麓一帶。

這三把劍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楚王見劍大喜,賜此地為「劍池湖」。往事越千年,歐冶子的鑄劍技藝在龍泉深深紮根,世代相傳。

直到今天。為了紀念龍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後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和「歐冶子將軍廟」,塑造了歐冶子銅像,成了一方千年古蹟。

2009年12月20日,由龍泉市政府組織的在龍泉歐冶子公園舉行「劍祖歐冶子公祭活動」。

戰國時期,劍作為步兵武器在軍隊中盛行,頗受重視。東漢時,適用於砍劈的環柄刀逐漸代替了劍。龍泉寶劍從此淡出戰爭喧囂,承載起劍文化的內涵。

從春秋到隋末唐初,戰亂不止,社會動蕩,鑄劍業受其影響時興時衰。但龍泉鑄劍業一直像甌江一樣在堅定、執著地流淌著,在劍文化的歷史河床上留下了痕跡。

漢代 鐵劍(龍泉寶劍博物館藏)

秦漢時期,龍泉的鑄劍業專為皇室鑄造寶劍。從東漢末年至兩晉,龍泉鑄劍業受到人口驟增與文化重心南移的推動,鑄劍業比較發達,頗具一定規模。

當代仿漢式龍泉劍

到了唐代,凡制名劍,必稱「龍泉」,龍泉已成了寶劍的代名詞。唐代的佩劍之風遍於朝野,及至文人學士都以書劍為時尚,謂之書劍生涯。佩劍既是一種身份,又是尚武精神的表現,加上滿腹詩書,便是文武雙全的象徵了。

唐代大詩人李白從小就喜愛舞龍泉劍,他劍術高超,立下了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希望有朝一日能高冠佩雄劍,慷慨以立功名。

開元十二年(七二四)春,李白接過父親交給他的龍泉劍,辭親別友離開蜀中。從此,龍泉寶劍成了他的心愛之物,伴隨著他開始了遍訪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遊。

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

在李白的詩中,借劍抒情,以劍寓志的詩句,俯仰可見。他仗劍行天涯,撫劍夜吟嘯,寫下了眾多的熱情謳歌祖國大好河山的不朽詩篇。是龍泉寶劍不斷賦予他詩人的靈感和豐富的想像。

寫英雄少年之英姿: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將軍出徵之豪邁:萬裡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出龍泉;夜別友人之灑脫:龍泉解錦帶,為爾傾千觴;仗劍江湖之俠氣: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等。

李白一生最愛三件事,喝酒作詩耍劍,他是一個劍不離身的人。

北宋時,時任宰相的龍泉人何執中(1044—1118),極力提倡鑄劍,龍泉古城的鑄劍業盛極一時,劍鋪林立,比比皆是,成了歐冶子時代之後的又一個鼎盛時期。

宋 手刀

元、明兩代,鑄劍業在龍泉世代相襲,香港的「萬劍山莊」,至今仍珍藏著元、明時期的龍泉寶劍。

明代 七星劍 局部(刀劍收藏家皇甫江收藏)

清朝年間,乾隆皇帝在龍泉御批定製了一批能削金斷銀的寶劍,劍柄木質,護手和柄頭為鐵鍍金鏤空花紋。劍身鋼質,鋒利無比,成為清代冷兵器的代表作,繼承了我國古代刀劍的傳統式樣和做法,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特點和工藝水平。

如今,龍泉寶劍的鑄劍大師採用龍泉古法,複合、鏟銼、鏤刻、淬火,精細研磨等工藝技術製作出了這款清龍泉。

極具帝王氣息的清龍泉

中國劍文化

劍與舞蹈:自古以來就有劍舞,公孫大娘就是唐代最傑出的劍器舞蹈家。她既精通劍術,又有高超的舞蹈技巧,曾傾倒過無數文人墨客。

大詩人杜甫曾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讚頌她,也正是詩人的神來之筆讓公孫大娘那一動驚四方的絕妙舞姿躍然紙上,人們記住了劍舞,也記住了公孫大娘。這是劍與舞聯袂的最好典故。

劍與戲曲:在戲曲舞臺上,劍術也大放異彩。京劇中有出戲叫《霸王別姬》,寫的是楚霸王項羽兵敗,被困絕地,美人虞姬陪他飲酒解愁。為了讓項羽重新振作起來,虞姬持雙劍翩然起舞寬慰項羽。

京劇大師梅蘭芳對這段舞蹈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借鑑了太極劍法,節奏舒緩、跌宕起伏、柔中有剛,刻畫出了虞姬內心複雜的心理活動,既有依依惜別之情,又不失巾幗女傑視死如歸的本色。這段優美的劍舞成了劇中最具觀賞性的亮點,是劍術戲曲化的光輝典範。

《霸王別姬》劇照

劍與書法:劍術無異於舞動的書法,書法猶如紙上的劍術。但真正把毛筆製作得能用於書法和繪畫藝術的,卻是一位舞刀弄劍的秦代將軍——蒙恬。這位將軍就用握劍的手,持自製的毛筆寫出龍飛鳳舞的字。

唐代著名書法大家張旭,他的「狂草」風格張狂豪放,天下第一,無人能及,便是得益於劍術。他和公孫大娘是同時代的人。看過她的劍舞,張旭不僅為之震驚,也從中領悟到了草書的真諦。

張旭《肚痛貼》 (張旭的書法,因觀公孫大娘劍舞動作而「得其神」。公孫大娘劍舞的旋轉、跳躍、收放,啟發了他草書的筆法和走勢,劍術的豪邁氣勢讓他領略到什麼才是具有視覺衝擊力的藝術神韻。他把公孫大娘舞劍的形和神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書法作品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色,使之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劍與生活:在古人的觀念裡,凡兵器,都是主兇之器,唯劍是個例外。古代文人愛劍的程度比起武士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管會不會武術,都樂意在腰間配一把寶劍。

這既是一種表示自己文武雙全的時尚飾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許多朝代對佩劍人的身份和佩劍場合都有具體規定。

一般來說,普通老百姓不允許佩劍,讀書人、有功名的、當官為仕的才可以隨身佩劍。出於安全考慮,官員上朝也是不準佩劍的,只有少數立了特大功勞、經過特批的重要官員才可以佩劍上朝,這是無上的榮耀。  

三國時的曹操權利之大,可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

皇帝,在封建社會是掌握至高無上權力的統治者。劍在皇帝手中自然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和權力。皇帝御用的寶劍亦被稱為「尚方寶劍」。

皇帝把「尚方寶劍」出借或賞賜給某位重臣,持「尚方寶劍」者則享有「如朕親臨」、先斬後奏、便於行事的特權。不管是什麼級別的官員或特權人物,只要被他認定有罪,說殺便殺,不必報批。

劍在民間,更多地用來強身健體。久而久之,形成了許多門派的劍法與劍操,並一直流傳至今,甚至列入了體育比賽項目。

除了金屬劍,民間還有懸掛桃木劍的習俗。在中國傳統道教裡,桃木劍一直被視為斬殺妖魔鬼怪的法器。很多人願意在家懸掛桃木劍,除裝飾外,也有鎮宅驅邪的用意。

鉻鋼乾隆寶劍——龍鳳檀黑色裝具款,鎮宅闢邪寶劍

部分作品展示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大家傳世」微信公眾號

歡迎踴躍留言和吐槽~

人海茫茫,字裡行間的相逢,也是一種緣分

—聲明—

本文部分素材及圖片源自網絡

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文化扶貧 與愛同行》

相關焦點

  • 「百兵之君」中國劍: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百兵之君」。最重要的是,劍練起來非常的瀟灑飄逸,優美動人。所謂「劍走美勢」者也,就是它的剛中有柔,虛中有實,可盡情的展現使用者身姿的矯健和莫測的氣質,真正是自帶仙氣,顏值擔當必備神器。管子地數篇有云: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
  • 買龍泉寶劍需要注意什麼,從哪些地方來判斷品質?
    龍泉寶劍廣義上是指浙江麗水地區龍泉市所鍛造的冷兵器手工藝品,狹義上指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二千六百多年)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的龍淵劍,此劍以屬地命名,唐朝時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龍淵劍更名為龍泉劍,此劍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劍,譽為誠信高潔之劍。
  • 龍泉寶劍:從兵器到藝術
    歐冶子的名字大家可能有所耳聞,此人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越國人,開創了龍泉寶劍,龍泉劍的江湖由他開始。歐冶子誕生時,正是東周列國紛爭時期。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史載他為越王鑄了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五劍,是中國古代鑄劍鼻祖。
  • 寶劍贈英雄——作為百兵之君,劍退出戰場後,為何依舊這麼受歡迎?
    「寶劍贈英雄」,劍在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被稱作「百刃之君」,中國古代帝王均備寶劍。劍作為一種兵器,由於其直身輕薄,易折難攻,在西漢堅盔重甲的騎兵出現後,在大型戰爭中難以發揮作用,劍在戰場上的作用逐漸被更加適宜於砍殺的環首大刀所取代,漸至東漢,隨著水力鼓風技術和低溫煉鋼等煉鋼技術的成熟,批量生產環首刀成為可能,加上單刃刀的鍛造要求遠低於兩面開刃的劍,劍逐漸退出了軍事戰爭的舞臺。茅元儀《武備志》記載:「古之言兵者必言劍,今不用於陣。」
  • 76位龍泉青瓷寶劍大師百餘件作品集中亮相申城
    《時代與經典——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精品展》今天在上海中心大廈37F寶庫文化中心向公眾展出。展覽匯聚了76位龍泉劍瓷大師的百餘件代表作。龍泉窯始於西晉,北宋時已初具規模,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龍泉窯中的哥窯與官窯、汝窯、定窯、鈞窯等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 大師小匠:龍泉寶劍歷史淵源及發展
    龍泉寶劍,又名龍淵劍,中國古代名劍,是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幹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為鑄此劍,鑿開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鬥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 龍泉寶劍穿上納米「外套」
    傳承兩千多年的龍泉寶劍,防鏽工藝有了新突破。近日,在龍泉寶劍廠,負責人張葉勝拿起一把塗有納米塗層的寶劍向記者展示,鋥亮的劍身折射著燈光,雖然外觀上看起來並無特殊,但納米塗層有效解決了寶劍生鏽問題。  張葉勝說,使用傳統防鏽工藝的寶劍要經常保養,不然放幾個月就生鏽了。
  • 龍泉青瓷寶劍賦
    劍助李靖之功,瓷冠劉田之冕⑾。清氣風霜振袂,方利凜秋;紫口鐵足斷紋,於籜流衍。    然則集錦成法,索驥汗青。萍蹤幻杳,何處昭銘?曄煜長河,佳作只歸乎遙憶;式微百載,雰埃堙滅於曾經⑿。幸哉諸方奮發,舉國泰寧。或秉道於家學,或受業於祖庭。或承師於美院,或明旨於畫瓶。俊彥雲集,俱有制陶之術;英才棋布,悉為鑄劍之星。已得瓷之精要,劍之神形歟。    將知舉世馳名,龍泉製造。
  • 一把集漢文化之大成的龍泉寶劍
    這篇,我就試著讀一把劍,一把帶著典型、明確漢代風格的寶劍。說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感謝。先說非常顯眼的寬格護手,護手是典型的漢代紋飾中的回紋、谷紋、雲紋、龍紋,有點、有線,最後組成的一個極具張力的對稱獸面式樣,這種井然有序的排列組合表現的是一種秩序感,秩序對於封建王朝來說是根基,不可動搖。
  • 《笑傲江湖》攜手非遺文化龍泉刀劍進行深度合作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完美詮釋了俠義精神。"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老先生筆下栩栩如生的俠義世界,更是對中式文化的最好呈現。14本小說中當屬《笑傲江湖》最為神完氣足,剛柔並濟。通讀全篇,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會勾畫出或俠肝義膽,或自由灑脫,或一人一劍,對酒當歌快意恩仇"仗劍走天涯"的江湖大夢。
  • 歷史上的百兵之王,論古代兵器劍的演變和發展
    百兵之王,兵器之君者劍。它是古代士兵武士近戰肉搏最犀利的武器。以攜帶輕便,拔出迅速而深受武將士兵喜歡,它雙刃開鋒,劍頭尖銳,近戰時可以刺,削,劈,斬四面攻敵要害而稱近戰搏擊短兵的祖宗。古代上至天子帝王,下至王公貴族,士子平民百姓都喜歡佩劍,這個是很有面子很光榮的事情。
  • 「龍泉寶劍」的品牌之路
    千年品牌 源遠流長    龍泉寶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龍泉寶劍廠成立於1956年是專業傳承和生產「龍泉寶劍」的「中華老字號」企業,於1979年註冊「龍泉寶劍」商標。50多年來,龍泉寶劍廠培養了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鑄劍名匠。
  • [麗水日報]龍泉青瓷寶劍飛越千山萬水
    本報訊(通訊員 蘭玲)龍泉青瓷、龍泉寶劍是龍泉的兩大傳統文化瑰寶,原先一直依託傳統的實體店銷售,曾一度遭遇瓶頸。近年來,龍泉市劍池街道南大洋社區出現了這麼一群青年人,他們精通電子商務,通過網絡讓龍泉青瓷、龍泉寶劍飛越千山萬水,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 先問問十八般兵器之首的刀同意嗎?
    超大定製款武術用刀刀,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單刃,極為常見,菜刀、裁紙刀、剪刀、直刀、彎刀、片刀,甚至鐮刀,幾乎隨手可取,使用範圍可以說是囊括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便捷、常見、適用範圍廣的特性位列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長之一,九短之首
  • 防鏽工藝有了新突破 龍泉寶劍穿上納米「外套」
    傳承兩千多年的龍泉寶劍,防鏽工藝有了新突破。近日,在位於龍泉市的龍泉寶劍廠,負責人張葉勝拿起一把塗有納米塗層的寶劍向記者展示,鋥亮的劍身折射著燈光,雖然外觀上看起來並無特殊,但納米塗層有效解決了寶劍生鏽問題。
  • 百城故事 | 「劍都」重生40年 80後少俠鑄大寶劍削鐵如泥
    改革:改革開放後,龍泉的鑄劍師們紛紛從「大鍋飯」裡跳脫出來單幹,龍泉寶劍呈現出百花齊放盛況,龍泉城裡1/10的人正在從事或曾經從事刀劍行業。售劍:靠網上賣劍,他大學時就賺了一套房,一把「天外飛仙」劍賣出22萬元高價。浙江麗水龍泉,一片靜謐的竹林裡,一名年輕男子提著一把寶劍,緩步穿過小徑。他相貌英俊,神情淡定,好似一位隱士。
  • 龍泉不只有寶劍和青瓷,一組老照片看龍泉的手藝人
    龍泉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兩省的主要通道,素有「甌婺入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是著名的中國青瓷之都、中國寶劍之邦和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發源地。 「龍淵鄉」,唐朝因避高祖李淵諱把「龍淵鄉」改為「龍泉鄉」,唐乾元二年 ( 公元七五九年 ) 置「龍泉縣」,一九九〇年撤縣設市。
  • 封龍山:聽得龍泉破石聲|郭元振|龍泉|寶劍篇|武則天|封龍書院|封龍山
    燕都融媒體記者 慄強/文 寧志現/圖從封龍山南山影廈石下轉到試劍石,見懸立巨石,中裂,間隙不足尺餘,隱隱然有劍痕。當地人說,此石即郭震試劍石,後來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也曾來此試劍。郭震,字元振,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東南)人,18歲中進士,文武雙全。他曾遊學封龍山並在封龍書院講學,留下著名劍詩《寶劍篇》,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山增色不少。
  • 購買龍泉寶劍記住這3點乾貨,誰都蒙不了你
    之前寫過兩篇關於龍泉刀劍購買或者定製的注意事項,現在看來還是不夠全面深入,這篇就再系統的說一下。一是方便顧客了解,溝通中能省去不少時間;二是普及一個基本知識:不是越貴的刀劍性能就越厲害,而是恰恰相反。中國劍與刀雖同屬冷兵器,但形制不同、文化屬性不同,人們各有所愛或一併納之,但傳統刀劍畢竟屬於冷兵器,製作和銷售都有著極為嚴格的管控,不像廚刀、剪刀一樣各大商超都有。所以,大部分人是沒有真正上手欣賞或把玩過這種傳統冷兵器的,購買的渠道大多數也是網購,畢竟去趟產地離的近的還好,如果跨了省,那路費都夠買一把差不多的刀劍了。
  • 戰國第一寶劍重現魔域!鑄劍大師注入匠心工藝,助玩家斬妖除魔
    我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大國,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歐治子鑄造的龍淵劍(唐朝後改名為龍泉劍)開啟了我國冷兵器時代的大門,但隨著朝代的更替,古代的鑄劍工藝分散在民間,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浙江龍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立的龍泉寶劍廠,才重新將古代的鑄劍工藝帶回到了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