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博孤山館區精品館
行雲劍龍泉是一方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的淨土,因劍得名,憑瓷生輝。龍泉寶劍又稱「七星劍」,以「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之特色而馳譽中外。
龍淵劍龍淵劍此次展出的龍泉寶劍,匯集了當代37位鑄劍名家的刀劍精品。許多藝術品收藏級別的寶劍是完全按照傳統手工工藝製作而成,是龍泉劍中的精品。
4月館藏明清仿古山水展浙博武林館區三層書畫廳
明 王時敏 《溪山亭子圖軸》浙江省博物館藏古人作畫,師古和傳承是重要命題。「摹仿古人,始乃唯恐不似,既乃唯恐太似。」方薰《山靜居畫論》一語點破了摹仿從開始的學習到後來的內化,從而實現創作出新意的過程。一定意義上, 中國文人畫發展史是一部不斷回到古典、向古典致敬的歷史。
在仿古山水畫中,畫家們嘗試運用各種不同的繪畫形式詮釋古法,同時表現出對於古法的繼承和發展,從而闡發了自己的審美觀。本次展覽將呈現出明清畫家們學習古典又取徑各異的藝術風貌。
清 王原祁 《仿大痴富春山居圖軸》浙江省博物館藏五四風雷——浙江人與五四愛國運動浙博武林館區二層
1919年五四傳單 浙江省博物館藏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它標誌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掀開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興偉大鬥爭的序幕。它同時又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對解放中國人民的思想、接受民主與科學、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徹底的反封建精神和徹底的反帝愛國精神,成為一筆激勵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財富,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的寶貴遺產。
《新青年》四卷六號 浙江省博物館藏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歷史使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當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主題,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蔡元培為女子職業學校題詞 浙江省博物館藏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
風花雪月 ——大理白族的前世今生浙博武林館區地下一層
大理國 銀鎏金鑲珠金翅鳥 雲南省博物館藏歷史悠遠,過往如風,異源同流,融合如雪。白族,世居於中國雲南大理。在數千年的歷史中,白族先民開拓洱濱,創南詔大理盛世,曆元明清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與陸續遷入的民族不斷交融,成為今天的白族共同體。世代以來,白族子弟耕讀傳家,尊崇儒學,信仰虔誠,浸潤在深厚的白族文明之中。洱海月下,曲樂悠揚;蝴蝶泉邊,笑顏如花。蒼洱山水間,青瓦白牆下,白族人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和文明,世世代代,安居樂業。
青出於藍——2019年龍泉青瓷傳承與創新展浙博孤山館區精品館
「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這是中國陶瓷考古泰鬥陳萬裡先生對古代龍泉青瓷的高度評價。浙江是瓷器的發源地,自1800多年前創燒出成熟瓷器以來,浙江一直是全國青瓷的主要產區。浙江省博物館與龍泉市人才聯合會合作,舉辦此展,使光照人類文明的龍泉青瓷之花傳之久遠,永不凋謝。
5月賓虹筆耕浙博孤山館區黃賓虹藝術館二層
黃賓虹《虹廬畫談》手稿 浙江省博物館藏黃賓虹不僅以畫名著稱於世,更是近現代美術史學奠基者、開拓者之一。自1908年於《國粹學報》發表第一篇文章起,撰文論著、編輯出版成為其青中年時期的主要工作之一。在長達四十餘年的論著時光中,黃賓虹歷任各報主筆主編,編輯供稿,著述與編撰所涉報刊圖書30餘種,筆耕數千章,文字不下五百餘萬言。黃賓虹曾反覆提及此段經歷並感嘆:「邇來頗思訪覓昔年拙作,如《神州日報》附刊、《時報·文藝周刊》、《國是報》及《東方》、《真相》各雜誌,錄一全份,加以芟削,稍存舊稿,然已不易。」時至今日,在系統梳理浙博藏黃賓虹手稿書信、黃賓虹捐贈書籍等文獻資料的基礎之上,賓翁此一心願或可達成。
宋若嬰黏貼黃賓虹主編時報《美術周刊》 所撰部分文章的剪報 (局部)
宋若嬰黏貼黃賓虹主編時報《美術周刊》所撰部分文章的剪報(局部)南洋華僑機工抗戰文物圖片展浙博武林館區二層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勝利,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國共合作,團結對敵,在世界各地愛國僑胞掀起浩浩蕩蕩抗敵救國熱潮的支援下獲得的,值得海內外中華兒女世世代代永遠銘記。
陳嘉庚(1874—1961)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被毛澤東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抗日戰爭爆發後,海外華僑的抗日救亡活動風起雲湧。1938年10年10日,南洋(今東南亞)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公推陳嘉庚為主席。從此,南洋800萬僑胞團結在南僑總會旗幟下,以財力、物力、人力和抵制日貨、輿論宣傳等方式援助祖國抗戰。1939年初,在中國大半領土和沿海沿江港口盡失的危急關頭,陳嘉庚應國民政府請求,由南僑總會組織3200多名華僑汽車司機與機修人員組成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簡稱「南僑機工」),分15批回國,為抗戰服務。
南僑機工的絕大多數在當時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千裡滇緬公路上運送戰略物資。他們為保障這條「抗戰輸血管」的暢通和打敗敵寇,付出了一千多條年輕生命的代價。
謹以此展覽獻給南僑機工和所有抗日英雄!
6月吳越楚東周文物精品展浙博孤山館區·浙江西湖美術館
伎樂銅屋 浙江省博物館藏
伎樂銅屋 浙江省博物館藏以於越部族為基礎的越國,建立於夏代,延續於商周,振興於春秋晚期,衰敗於戰國中期。吳越楚三國相鄰,戰國前期,越滅吳,後楚又滅越,越人在越國滅亡後逐步向南遷徙,經秦滅楚,漢滅秦,西漢時在今溫嶺市大溪建立東甌國,在福建武夷山建閩越國,在廣東廣州建立南越國,延續著不少越人風習。直至東漢,越文化才逐步被漢文化同化融合,融入中華文化的大系統。
越王者旨於睗劍 浙江省博物館藏展覽計劃展出東周時期吳越楚地區文物300餘件(組)。展品來源為本館館藏和國內其他博物館的藏品。通過實物、場景及圖片、表格、文字等信息,以越文化為主線,展示吳越楚三國文物,述說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地區主要三大諸侯國吳越楚之間相互徵伐及文化交融的歷史故事。
7月館藏書畫扇面展浙博武林館區三層書畫廳
詹景鳳 《草書五律詩扇頁》 浙江省博物館藏扇面是中國傳統書畫創作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種類,歷來受到文人雅士的重視和喜愛。扇面形制特殊,小巧別致,盈盈一尺,卻能包羅萬象。
羅聘 《竹深荷淨圖》浙江省博物館藏展期適逢杭城夏日,炎炎酷暑中不妨來看看這位「涼友」,感受古人的懷袖雅趣。
卓乃樞石雕藝術精品展浙博孤山館區精品館
登高望遠卓乃樞,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他師從名家項官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愛廷。代表作品有:《神女思凡》、《登高遠眺》等。
8月尋根問古——工美之旅成果匯報展浙博孤山館區精品館
浙江省博物館從2017年開始舉辦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組織省內德高望重的國家級、省級大師,以及業內風格、技藝創新求變的中青年領軍人物,參觀博物館,臨摹藏品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體會。
2018年考察目的地為山西省,經過短短十天的行程,大家對「地上文物看山西」之說有了更深切的體會。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山西省境內,在歷史的煙雲中,他們與這座城市、這塊土地,共同經歷了滄桑迭變、興廢交替,然而不變的是這些古建築的頑強存在和百姓對它的綿長記憶。在這段記憶裡,最久遠、留存物質和精神最多的是唐朝華貴的佛、宋代精緻的神……近距離感受到山西古建帶來的強烈震撼,各位大師紛紛表示要以此次山西之行的帶來的靈感創作出更多的作品,於是就有了這次成果匯報展。
9月唐宋古琴特展浙博武林館區地下一層
彩鳳鳴岐 浙江省博物館藏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必備之器。唐宋時期是古琴文化發展的高峰,現存的唐琴、宋琴及相關琴譜、琴書、琴畫等都是極好的例證。浙博收藏唐琴5張,宋琴4張,品相完整,音色超群。
彩鳳鳴岐 浙江省博物館藏展覽以館藏唐宋名琴為主,同時整合了故宮博物院、旅順博物館、安徽博物院等國內部分優質唐宋古琴資源,預計將展出20餘張。期間還將推出唐宋名琴音樂會,邀請數十名當代古琴名家,用浙博館藏唐宋名琴演奏。
紅旗漫捲錢江——浙江解放與建設浙博武林館區二層
翻身做主代表證 浙江省博物館藏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此浙江省博物館推出「紅旗漫捲錢江」特展以隆重紀念。
杭州軍管會胸章 浙江省博物館藏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展覽將遴選館藏相關革命文物,並結合相關歷史圖片,通過展示浙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如何走向解放勝利,又如何建設新浙江,生動再現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紀念和緬懷革命先烈。謹以此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金銀同輝——南宋金銀貨幣精華展浙博孤山館區精品館
「霸頭裡角韓四郎」一兩金頁子 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定都臨安後,城區人口的迅速增加,各種消費品的需求擴大,不僅促使商業經濟的繁榮,還促進了貨幣形式的多樣化。除紙幣與銅錢等重要通貨外,貴金屬黃金白銀也作為國家政府的基本財富,在國家稅收、專賣制度、海外貿易、地方政府的上供、大宗商業貿易等方面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陳二郎十兩金鋌 浙江省博物館藏南宋金銀貨幣是1949年以後陸續發現的新金銀貨幣品種。自1955年湖北黃石市出土了銀鋌292件和1956年杭州火車站附近出土的6件一兩金鋌以後,又陸續在浙江杭州、湖州、溫州、安徽六安、河南方城、江蘇溧陽、湖北黃石、蘄春、四川雙流、江蘇南京等地有大量出土。據不完全統計,總數達千件以上,包括金鋌、金牌、金葉子和各式銘文的大小銀鋌。從目前發現的金銀貨幣上看,其種類和數量遠遠超過了前代,而且形態多樣。
貓兒橋東二十五兩銀鋌 浙江省博物館藏這次展覽計劃展出南宋京城臨安相關的各類金銀貨幣300件左右,其中黃金貨幣100件左右,白銀貨幣200件左右。展品來源為浙江省博物館和其他文博考古機構,以及中國錢幣學會金銀貨幣專業委員會部分會員的藏品。通過展示這些看似尋常的南宋金銀貨幣,我們希望揭示出其背後隱藏的南宋京城臨安的金銀鑄造、政府商民對金銀的使用等信息,從商業經濟的角度反映出京城臨安的繁盛。
11月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特展浙博武林館區地下一層
龍泉窯青釉弦紋筒式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藏為充分揭示中國龍泉青瓷在世界範圍內的流布以及世界各地仿龍泉青釉瓷的歷史面貌,再現以龍泉青瓷為代表的十四至十五世紀全球貿易和文化交流體系,浙博與故宮博物院、龍泉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此展。
龍泉窯青釉石榴尊 故宮博物院藏展品主要以故宮博物院院藏宋元明清歷代龍泉青瓷和仿龍泉釉瓷器為基礎,遴選浙江、北京、廣東、江西、江蘇、四川、山東、河北、安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香港等地文博機構收藏的龍泉窯青瓷精品和重要標本,以及英國、日本、韓國、印度、伊朗、阿聯等國家出土或收藏的龍泉窯青瓷和世界各地的仿龍泉釉青瓷器。生產、收藏的區域涵蓋亞、非、歐三大洲十餘個國家和地區,展品跨時上始於宋,下迄於今,歷時千年。
龍泉窯青釉鳳耳盤口瓶 故宮博物院藏祈望通過舉辦這個展覽讓世界陶瓷學界、藝術史界、經貿界能再次聚焦中國的瓷業重鎮——龍泉,重新梳理中國龍泉青瓷藝術的多元化格局,解讀中國古代龍泉青瓷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文明交流與互鑑。
幽居與雅集——歷代人物、山水畫中的文士生活浙博武林館區三層書畫廳
明 吳彬《林泉放鶴圖》並湯顯祖蓮社求友文合卷 浙江省博物館藏在傳統的人物及山水畫作品中,文人生活是一個重要的表現題材,其中一些堪稱繪畫史上的精品。也有一些雖然作者名頭不大,但系應具體傳主之邀,或為書畫酬唱而作,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是展從一個側面展現人物和山水畫的風格流變,並呈現繪畫中所承載的文人的理想生活方式及畫作所具有的社交功能。
清 王翬 《墨筆竹嶼垂釣圖軸》浙江省博物館藏展覽以三個部份呈現:一、廣義地體現文人生活方式的山居圖、讀書圖、遊樂行旅圖等,如元王蒙《松窗讀易圖》、明宋懋晉《匡山讀書圖》等。二、為具體人物所作的主要以山水畫形式呈現的書齋圖、雅集圖等,如明解縉《東園草堂圖》、清錢杜為李柯息作《息廬圖卷》等。三、為特定傳主作的肖像,並伴有理想化的文人生活圖式,如清禹之鼎、藍深《雲林同調圖》、毛績宣《鑊頭邊知己圖》等。
12月浙江湖州凡石橋遺址出土文物展浙博孤山館區精品館
青白瓷奩式爐 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藏湖州凡石橋遺址,位於湖州南潯區銀子橋村,是近年來我省發現的一處規模較大的南宋時期遺存。2018年,為配合基本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湖州市文保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十分豐富,有瓷器、陶器、漆器、鐵器等器類,其中出土的瓷器,數量眾多,窯口多元,是此次發掘的重要收穫。
龍泉窯青瓷蓮瓣碗 湖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藏本展覽即根據考古發掘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動地展示當時瓷業生產在國內的「流通之路」, 還原出八百年前江南岸的景象,使觀眾更多的了解南宋時期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