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升旗指揮刀是西洋劍,而不是中國傳統的寶劍,原因竟是這樣
我國目前現役使用的「92式」儀仗指揮刀,它是中國人名解放軍三軍儀仗大隊在重大歷史時刻使用的禮儀用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在執行升旗和降旗使用的指揮用刀。
早在公元1834年俄國首次在馬刀的基礎上改裝成「高加索式」的指揮刀以來,已被世界各國普遍採用,而在我國這是頭一次。
新中國1949年誕生,直到199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在接受檢閱時,一直是行舉手禮。為更貼切的展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威、完善外交禮儀,90年代開始研製指揮刀。
任務下達後,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黃昭麟工程師的帶領下四處奔波。他們先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找來了法國、日本、美國、瑞典、義大利等國的儀仗指揮刀資料,並根據我國國情軍情和民族特點等,設計出了3種指揮刀圖案,然後找了許多軍工企業和刀具生產廠家,這些單位均因質量要求高、工藝要求新等原因而無法承做。無奈之中他們想到了曾向他們贈送過龍泉寶劍,並經常與之合作的退伍兵———浙江慶元中山帽廠廠長沈從歧。於是電請沈從歧到北京商談指揮刀製作事宜。
這位退伍老兵要求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給他一個星期的時間,他回來找協作廠家。
就這樣,他匆忙地離開了北京,奔波於天津、上海、福州、成都等地,這些地方的廠家又皆因質量要求高等原因無法承做。最後他找到了曾以生產寶劍而馳名中外的浙江省龍泉市。
憑著對共和國的忠誠和對鑄造刀劍的獨特見解,沈從岐踏上了艱辛鑄刀路。沈從岐認為,無論作為兵器,還是工藝品,刀劍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於是,他大膽構想鑄刀的每個細節、每個步驟。前期試製沒有資金,就拿出全家的積蓄和國家落實政策給他補發的全部工資;沒有製作經驗,就四處取經,奔波於大江南北製作刀具的廠家,連新疆、內蒙古等一些生產少數民族專用刀具的廠家也一一拜訪。
沈從岐帶領員工們夜以繼日地工作。樣刀一次次送京審檢,一次次被專家和領導打回;一次次修改方案,一次次完善鑄造工藝。1992年7月,沈從岐親自帶著樣刀進京審驗,路上遇到山洪,長途客車被困的一天一夜裡,他抱著樣刀連眼都沒敢合。趕到杭州機場時,他竟暈倒在臺階上。
雖然,審驗仍沒達到領導和專家的要求,但離成功只有半步之遙。而且這半步是在刀鞘和刀柄上。刀鞘是金屬的,上面有一條中華龍圖案,由於製造時是用翻砂工藝,在打磨拋光上漆後,龍紋便不再像原來那樣清晰。當他得知在龍泉的深山裡有一位隱世多年的鑄劍大師,最拿手的就是在金屬上雕刻圖紋,便不顧8月似火的驕陽,捧刀揣圖,翻山越嶺,尋訪這位握有絕世技藝的老人。在老人的茅棚裡,沈從岐含淚說明來意,深鞠三躬,雙手遞上圖紙、刀具。大師撫刀觀圖,而後詳細地給他講解了在金屬上雕刻圖紋的工藝方法,沈從岐茅塞頓開。
試製工作開始了。龍泉市輕工機械廠按照3種圖案吸取3把參考樣刀的長處各試製了兩把樣刀。一是空白刀,二是弧線形刀,三是刀體的左邊刻「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右邊刻龍。
樣刀生產出來後,沈從歧即送北京徵求意見。總後軍需裝備研究所在吸取前3種方案的基礎上,又提出第4種方案,即刀體應直,應有龍鳳、有和平鴿、有長城。
製作中,工藝上的複雜是可想而知的。就拿主刀來說,刀中有一支香菸般大小長60釐米的血槽。如果採用手工,從來沒有這樣的製作先例;採用機械操作,無基準面,又連模床都解決不了。僅定型設備而言,就得花去幾十萬元。經過反覆研製,最後,聰明的制劍師傅們運用傳統工藝製作而成。又如刀鞘,上下兩片鋼模合壓,中間空心。他們先用現代機械設備衝壓、電焊,結果鋼模上的繞卷龍圖走形破壞。經過十幾次的試製都告失敗。幾萬元的資金付之流水。後來,他們想出了手工刻龍圖的辦法。由於時間緊、工作忙,他們請來了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刻老藝人。由於鋼質堅硬,刻龍圖的難度很大,刀鞘上刻上一條龍圖就得花去整10天的時間。老藝人因年邁體弱,力不從心,不久便離開了人世。後來刻龍圖的全部重任便由吳建培副廠長承擔。
相傳浙江龍泉市有一個劍池湖,湖中的水具有「清、純、淨、涼」四大特點,是龍泉人練劍淬火的上好水。龍泉的寶劍之所以名揚四海,就是因為用了這種水。為了使刀具有堅韌、潔白、鋥亮、不鏽等特點,廠裡又親自派人到30公裡外的劍池湖挑水練刀退火定色。
7月上旬,這把刀的主體、刀鞘、刀柄、護手、刀外電鍍、刻龍圖、鳳凰鍍金、刀盒等工序都採用傳統工藝和現代高科技製作的樣刀終於研製成型了。沈從歧送刀飛抵北京,經軍委領導和有關專家嚴格審議:覺得「龍欠騰勁」、「鳳缺舞姿」等諸方面不夠象徵性,要求重做。沈從歧又立即趕回廠,與廠裡人員商量修改方案。樣刀又一次成型後,科研人員發現刀把扶手使用時有點磨手,要求最好能重新設計一種新式扶手。廠裡二話沒說,立即開始重做。
就這樣反反覆覆,先後試製了5種圖案,7次送北京徵求意見。樣品成型後,經審議檢驗完全達到要求。經軍委領導批准,龍泉市輕工機械廠又連續趕製了10把,於9月6日送到總參軍務裝備部。經儀仗隊官兵親手試用,和有關技術鑑定、圖案設計、精密度等全部合格。
我軍歷史上首批軍用指揮刀就這樣誕生了。這把刀採用直線形,長100釐米,比法國的短2釐米,比泰國的長10釐米,以適應我軍儀仗隊員身材等方面的要求。刀寬2.5釐米,較法國寬3毫米,以增加使用時的感官效果。刀重1.65千克,刀護手寬11.5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