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治理「家長作業」,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成都3年前就有規定...

2020-12-12 中國網·錦繡天府

10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切實建立起有利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不少成都家長也在問:成都會出臺相關政策嗎?其實,按照教育部要求,成都在2018年1月印發的《成都市教育局關於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提到「教師應認真批改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批改、檢查教師布置的作業並籤字。」

怎麼布置作業? 成都早有明確「要求」

《意見》不僅明確「不得要求家長批改作業」,還對作業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各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學校建立作業調研、調控及年級作業集體設計等制度。各學校要將作業量控制納入學校常規管理,明確作業研發、審核、總量控制等環節的責任人,積極推行精選分層等作業布置改革,建立分年級、分班各學科作業量、學生完成作業時間的統籌和公布制度。

小學一、二年級不得布置書面家庭作業,其餘年級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每天不超過1小時。初中學生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應控制在1.5小時以內。鼓勵布置彈性作業、體育鍛鍊等。

嚴禁布置懲罰性作業,不得將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應要求學生抄寫所布置的作業項目。鼓勵教師布置重在促進運用與學生自我體驗的實踐性作業。

如何保證落地? 成都建立責任制,打通舉報渠道

政策的出臺,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如何保證其「落地」。而關於「叫停家長批改作業」,成都則採取了完善督導監督體系,建立責任制度,同時打通舉報渠道的方式。

首先校長作為「減負」工作第一責任人。成都要求各個學校要設立「減負」舉報電話,定期開展檢查、指導,並將檢查結果納入年度考核中。還要求加強市、區(市)縣兩級督查,將減負工作納入義務教育規範辦學行為專項檢查。

而責任落實到頭的同時,對於問責制度成都也進行了明確:

如果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指導督促不力、問題突出的,由市教育局給予通報批評、約談主要負責人、扣減年度目標考核分數、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等處理,並限期整改。

如果學校違反規定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視情節輕重給予學校及校長警告、通報批評、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等處理,並限期整改。

如果個人違反規定的,由所在學校、單位或教育行政部門視情節輕重,給予通報批評、誡勉談話、取消評優評先資格或行政處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張瑾 李宇欣)

記者走訪

這些成都老師

這樣布置作業

三年過去了,如今成都的老師們現在都是怎麼在布置作業呢?

●川大附小教師賀婧:

布置作業會兼顧

難度、總量、方式和豐富性

川大附小教師賀婧表示,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作業完成的習慣還在養成中,而這個過程需要家校共同努力,因此一般會請家長跟進監督孩子的作業是否完成。當然,這不同於「批改作業」,並不是要家長糾正孩子作業中的錯誤。

在家校共育中,賀婧也會布置一些「親子作業」,但她強調一定要把握度,不能讓其變成「家長作業」。例如對低年級的孩子,她可能會布置以「整理」為主題的系列「親子作業」:整理書包、整理鞋櫃、整理書櫥、整理房間……讓孩子在和父母在共同的家庭勞動中,學會自理能力。

關於作業如何布置才更合理?賀婧說,她作為班主任兼語文老師,一是會考慮作業難度,以中等水平的學生能輕鬆完成,稍稍滯後的孩子努努力也能完成為度;二會考慮作業總量,綜合當天授課的學科多少來平衡;三會注意作業內容的豐富性,如果每天都是抄抄寫寫,那孩子會索然無味,這就需要老師準備內涵豐富的導學單,促進孩子們創意完成作業;四會注意布置作業的方式要實時更新,讓孩子們喜歡作業,在這些新奇的作業裡體驗成功的喜悅。

●少城小學教師羅方方:

避免「親子作業」

變成「家長作業」

「我們班明確要求家長只需了解孩子是否完成了作業、書寫是否工整,不用幫孩子檢查對錯,也不用批改。」少城小學教師羅方方表示,家長不去批改作業,老師才能真實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有的放矢地幫他們查漏補缺。

在「親子作業」方面,羅方方表示,「親子作業」肯定是有必要的。「比如我們班曾在父親節時布置過一篇《有關爸爸的20個問題》的作業,請孩子們去詢問爸爸,去了解爸爸的興趣愛好、愛吃的菜,我覺得這就是『親子作業』,它既要求家長參與,但又是以孩子為主導。」

對於有老師布置的「親子作業」最終可能變為「家長作業」,羅方方表示,只要老師布置的內容是在孩子主導的能力範圍內能夠完成的,家長應該放平心態來參與。有時候「家長作業」的出現並不全是老師的責任,比如有的家長內心對孩子缺乏信任,總想出手相助。「所以我覺得,大家都不要忘了親子作業的初衷,重的應該是親子,而不是作業。老師應多考慮一下大部分孩子的水平,能否獨立完成或完成大部分;家長也要學會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本心,少幹涉,適當提供技術支持。」

教育專家

必須清晰界定

家和校的職責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該如何分工?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學生作業家長改」,實則是讓家長成為校外輔導員和作業批改員。學校、老師在解釋這一做法時,將其稱為家校共育,讓家長參與學生的學習、成長。這是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職責的混淆,讓家庭教育圍著知識教育轉,把學生包圍在知識教育中,既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又讓親子關係異化為分數關係、成績關係,加劇了家長的焦慮情緒。

熊丙奇建議,家校共育必須清晰地界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職責,教師是教師,家長是家長。只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各司其職,才能給孩子成長營造健康的環境。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對於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等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教育部:對於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等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2020-12-10 11:20:03」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10日表示,將從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提升作業的質量、加強日常監管等三個方面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
  • 教育部:堅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 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在今天教育部召開的第四次「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教育部對於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個問題,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特別提出要明令禁止「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
  • 教育部:對於要求家長改作業等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前段時間,「退出家長群」的話題引起熱議。今天,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對於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這一問題,教育部態度一貫堅決,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 【中國教育部:對違規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行為 發現一起嚴處...
    2020-12-10 11:29:42來源:FX168 【中國教育部:對違規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行為 發現一起嚴處一起】10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要加強日常監管,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切實建立起有利於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良好教育生態。
  • 中國發布丨教育部回應「學生作業由家長批改」: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中國網12月10日訊(記者 董小迪)教育部1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在回應「如何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問題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教育部對此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將加強日常監管,對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
  • 治理「家長作業」難點究竟在哪 教育部表態學校要求家長改作業將嚴處
    每天工作很辛苦,下了班回家還要批改孩子的作業,成了很多家長一個不小的負擔。 對此,教育部門也在想辦法,就在10日還強調嚴禁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 然而,家長的作業焦慮也很難被緩解。有家長說,檢查孩子的作業會看他是否做對了。
  • 事關所有家長!陝西一地終於對班級群出手了
    今天教育部也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家長批改作業進行了回復事關所有家長!教育部明令禁止:發現一起嚴處一起▼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10日表示,將從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提升作業的質量、加強日常監管等三個方面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
  • 關於誰批改作業教育部有重磅表態,嚴於信:來得及時但要落地得看→
    今天有一條消息,很多家長看了估計會鬆一口氣,因為教育部已經表態,老師不能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也不能給家長布置作業。對此,主播嚴於信說,這個規定來得及時,但要落地恐怕也沒那麼簡單。
  • 主播說聯播|關於誰批改作業教育部有重磅表態,嚴於信:來得及時但要...
    今天有一條消息,很多家長看了估計會鬆一口氣,因為教育部已經表態,老師不能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也不能給家長布置作業。對此,主播嚴於信說,這個規定來得及時,但要落地恐怕也沒那麼簡單。嚴於信:今天聯播報導了教育部關於基礎教育的一場發布會,相關負責人明確說,老師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批作業,發現一起,嚴查一起。教育部的這個表態很必要也很及時,對這些亂象可謂是當頭一擊。不過,這一規定要想真正落地,恐怕也沒那麼簡單。過去這些年,各種減負的規定不少,但很多地方減負減到最後卻是越減越多。
  • 教育部就杜絕家長作業發聲,但家長就一勞永逸了嗎?
    日前,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發聲:將從健全作業布置的機制、提升作業的質量、加強日常監管等三個方面落實好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 教育部提出6條學生減負措施,明令禁止2點,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娃娃坐小板凳十多小時,回家吃飯沒食慾,寫作業都到10-11點多鐘,早上6點起床,睡覺時間有幾個小時?面對社會上反映的各種各樣的學生學習問題,針對「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問題,許多學生放學後又進去入不同種類的輔導班和培訓班,學生的課後作業不減只增,有的學生寫完作業都十二點了,家長要陪讀,一家人都是疲憊不堪。
  • 家長該不該給孩子批改作業?學前教育如何實現普惠?教育部回應社會...
    針對社會各界關注的學校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學前教育如何實現普惠等熱點問題,教育部也一一做出了回應。2019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截至今年11月30日,全國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由臺帳建立之初的約60萬人降至831人,其中20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
  • 作業到底是家長改還是誰改?教育部表態了!
    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教育部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 教育部禁止「家長作業」,那些把家長當學生的老師聽明白了嗎?
    這不,這一問題已經引起教育部的關注和回應。12月10日,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  此言一出,旋即得到廣大家長朋友的正面響應。筆者大致瀏覽了幾大門戶網站的網友評論,大家紛紛為此點讚。
  • 教育部:嚴控書面作業量,初中家庭作業不得超過90分鐘
    近日,教育部網站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3683號建議的答覆》(以下簡稱《答覆》),對「關於科學合理制定高中生作息時間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建議」做出回應。教育部介紹,目前,全國已有14個省份進入了高考綜合改革,全面建立了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並在保送生、綜合評價招生、強基計劃、藝術體育招生等特殊類型招生中積極參考使用綜合素質檔案,積極引導高中克服「分分計較」,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 作業到底誰改這份答卷,教育部如此作答,家長心安,老師心定!
    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針對「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表示,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教育部將嚴格落實作業的管理工作,對於違反有關規定,特別是布置懲罰性作業、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等明令禁止的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健全學校作業的常規管理、年級和班級的統籌、教師試做和面批講解、學生反饋和評估等方面的機制。在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間的基礎上,優化作業設計,創新作業形式,強化實踐性作業,積極探索彈性作業、跨學科的作業。
  • 教育部:杜絕學生作業變家長作業
    教育部10日在發布會上表示,對於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問題,教育部的態度是一貫的、堅決的。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老師開展教學評價和精準分析學情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下一步將採取健全作業布置機制、提升作業質量、加強日常監管等舉措,指導地方做好作業管理工作。
  • 「一起教育」輔道老師課上打電話聊天 電子作業引發家長抵制
    2018年3月20日,一起作業網更名為一起教育科技,並宣布完成2.5億美元E輪融資。目前,一起教育科技擁有覆蓋中小學作業練習、測評的一起小學和一起中學學校教育平臺,以及針對家長端的一起學和一起網校、一起公益等。
  • 教育部「最新」通知,家長「笑了」,部分老師「哭了」!
    教育部「發聲」,家長拍手稱快。雖然這件事情可能會有一些欠缺考慮,但是也反映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許多家長對於老師讓家長給批改作業的做法都是叫苦不迭,一些家長為了能夠讓孩子在學校不被老師給穿小鞋也是敢怒不敢言。對於家長的這些「心聲」,教育部的最新通知傳來了好消息!
  • 每天3分鐘 盡覽天下事(昨夜,臺灣地震/教育部:嚴禁讓家長批改作業/...
    2)成都郫都區復檢已隔離密接者發現2名確診病例,2名無症狀患者。4名新增病例,皆為此前確診病例的密接者。截至昨晚6點,本起疫情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例,無症狀感染者3名。1)教育部:對於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等行為發現一起嚴處一起。教育部1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