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以色列特派記者 劉洋】「你們中國人是不是都特有錢?」在耶路撒冷的計程車上突然被一名當地司機這樣問,感覺真有點五味雜陳。問他為何這樣想,這名司機答得理直氣壯:「不然為什麼一個扎哈維(以色列國腳)到中國就能賣好幾百萬美元?」
其實,《環球時報》記者隨「中國網絡名人環球行——以色列站」代表團前往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一路上都是記者在向以色列人提問:「如果只能用一個詞形容中國,你會選哪個?」他們的答案各有不同,但表達的內容殊途同歸——中國,代表著未來。
政治漫畫家什洛莫·科恩的選擇是「代表未來的力量(Force in the future)」。他的解釋是,如今的中國正如50至100年前的美國,很快就要成為世界領導者(world leader)。在中國光明乳業收購以色列最大食品企業特魯瓦大部分股權後,已在《今日以色列》上刊載作品10年的這位漫畫家發表了新作:代表特魯瓦「茅屋芝士」的小屋正經歷震顫,有人在喊「地震!地震!」但另一個聲音說:「沒事兒,別慌,只不過是要搬去中國。」
如果用一張畫描繪中以關係,科恩說,他會畫一個巨人代表以色列,一個小矮人代表中國,巨人牽著線拉著小矮人說:「走!走!」科恩表示,「這當然是反諷,與事實反著來,如果我直接畫中國拉著以色列幹這幹那,人們會覺得,就是這麼回事,這不新鮮」。
以色列前工黨議員艾伊娜·威爾夫也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代表著未來」,但她選的詞其實是「神奇」。威爾夫說,如果問以色列人對中國有什麼印象,以色列人都會說,中國是個偉大的國家和古老的文明。「但今天的中國其實是人類的未來所在,假如大家到訪中國,就會如同探訪未來。」
在以色列開了「陰陽」「太極」等多家亞洲菜餐廳的名廚阿哈羅尼也說中國是「未來的力量」,但他的解釋與選擇用「奇蹟」形容中國的納粹大屠殺倖存者什洛莫·佩雷爾如出一轍——以色列人想弄明白,為什麼中國過去幾十年能夠發展得那麼快。
中文特別出眾的以色列導遊希婭和自學漢語的學者陶文亞分別選擇了「強國(Power)」和「巨大(Giant)」,前者其實還提到了「關係」,似乎想證明她是更懂中國的「老司機」。
在以色列外交部亞太司,外交官努瑞特說,她的選擇是「不同(Different)」和「震撼(Shocked)」。在私下交流裡,她喜歡稱呼中國是以色列的「新情人」。亞太司副司長潘立文選擇的詞語是「巨大(Great)」,因為「中國有巨大的領土面積,巨大的人口規模」。潘立文說,以色列期待中國能在中東問題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和平締造者,因為中國是唯一既是世界引領者,又同時與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交朋友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