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毒電影
理解萬歲,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在實踐的過程中,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每個人的理解能力不同,思考思維也大相逕庭,更客觀的原因是,每個人生存的環境也不一樣。情緒,情商,智商各個方向的發展出現偏差,也就有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理解萬歲也就成了相互信任的「口頭禪」。
最開始這這句話有所感悟的是在看《心靈捕手》這部電影,一個天才引發一系列爭議話題的劇情。
這部由馬特·達蒙主演的溫情電影,一開始並沒啥看頭,無非就是天才與笨蛋,智商差距的碾壓,美系電影的一向老套路。但細細品味,卻發現馬特·達蒙在這部電影當中加入的其他元素卻引人深思。
威爾的天賦在他的朋友圈盡人皆知,這個天才少年擁有著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百萬獎券」。但令人頭疼的是家庭暴力給他心理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於是他牴觸任何人,小心翼翼不讓人看見。所以當他的女朋友一個接一個換的時候,其實都在證實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害怕被拋棄,就像他小時候一樣。
與其這樣,倒不如自己在拋棄之前,選擇逃離。
然而威爾內心深處也明白,自己到底的能量有多大。後來的心理導師在做心理輔導的時候問了他一句,任何職業都可以選擇,為什麼偏偏他選了一個離世界頂尖學院麻省理工做清潔工,為什麼偏偏做著全世界可能就只有幾個人會做的高等數學領域,這刺痛了威爾,因為有人看穿了他。
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天才,一個比哈佛大學裡很多尖子生都要智商爆表的能人。當他在走廊解開數學界難題,頂尖人物藍勃教授都要吃力去解的題目時,那一刻,他是眾人的眼中的耀眼光芒。
可天才又如何呢,他孤單,寂寞,甚至有時十分的無助。
天才需要的不僅僅是智商,更需要的是理解!
這一點,藍勃教授一開始並不明白,但心理學家西恩卻深刻明白這一點。所以,當西恩總是問到一些關鍵性問題時,威爾雖然反抗,但他也有猶豫。
心理治療過程中,通常需要的不是老師和學生,不是病人和醫生的關係,真正厲害的心理學者是通過建立親密關係取得對方信任後,一切治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始。這也是為什麼西恩在等威爾開口,他寧願兩人在房間一言不發,也不會主動去跟威爾談。
原因很簡單,威爾這種特質的人都很「自我」,長期封閉的心靈需要從新打開需要一個信任的過程,也就是依賴。
但這需要一個相互坦誠的過程,之前給威爾找的幾個心理治療師都無法坦誠面對,加上他的天賦,想要使用什麼手段,那更無法完成。西恩不同,他同樣被威爾所傷,甚至傷得厲害,但他坦誠相見,讓威爾第一次發現,其實真誠的面對自己和別人,有時候並沒有因為表達出來而結束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他的招數在西恩的真誠下也變得開始沒有作用,他開始質疑了,但他選擇繼續。在接下來的幾次接觸,威爾和西恩談天說地,從說愛情,再到後面的棒球,威爾在西恩這個社會閱歷豐富的人感受頗深。
直到最後,西恩一句「這不是你的錯」,確定擊垮了威爾最後的一道心理防線,他像孩子一樣不知所措,尋求一個能理解他,安慰他,鼓勵他的人,兩人深深地抱在一起,那一刻,理解萬歲。
不過,顯然電影雖然經典,但還是有些戲劇色彩。真實的生活當中,像電影主角那樣既聰明,又講義氣,愛情不斷到最後的執著,也算是完美結局了。問題是人家是天才,我們普通人想要在相同的境遇下獲得新生,其實需要的需要不僅僅是智慧,還有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