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相約2020」望謨縣洛郎村:板慄林裡喜算「豐收帳」

2020-12-24 天眼新聞

清晨的風吹過山谷,夾帶著板慄成熟的味道飄蕩在山間。公路上,來往收購板慄的客商駕著車輛絡繹不絕。   這是9月1日早晨的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村萬畝板慄示範基地,一顆顆圓潤的板慄搖躍枝頭,好一番豐收景象。30餘名農戶或提籃、或背簍,來回穿梭,收穫喜悅。

楊昌榮在整理板慄

「我家一天少的能有500塊工錢,多的有700多塊。」50多歲的貧困戶楊昌榮說,巴不得自己多生幾雙手。在自家20多畝早熟板慄收完後,楊昌榮就帶著一家四口來基地務工,多摘點就能多賺錢。   「今年板慄不錯!我家種了60畝,掛果15畝,去年總的收了5000斤左右,算下來兩萬多塊錢。」村民何興平說起板慄很興奮,這些山上的野果子,如今變成「致富果」。

群眾在板慄基地務工

在洛郎村種板慄脫貧的,還有許多人家。種得最多的,當數王應興一家,700多畝的板慄種植面積,且全部掛果。往下數,像王萬益、楊昌雲等人家,種有三四百畝的比比皆是。   洛郎村主任黃青介紹,該村共種植板慄1.5萬畝,掛果面積6500畝,每畝產量可達500斤以上,預計可實現產量1650噸,產值500餘萬元,戶均可實現增收1.3萬餘元。

貧困戶楊昌榮一家在板慄基地務工

群眾增收穫得實實在在的效益,得益於近年來望謨縣大力發展板慄經濟。   地處麻山腹地的望謨縣,坡地多,平地僅佔國土面積的2.8%,農村產業「小弱散」曾是其面臨的一大發展難題。在農村產業革命大潮下,望謨縣委、縣政府立足資源實際和地理地形條件,決定大力發展板慄產業。2017年,望謨生態板慄納入省發改委《關於支持14個深度貧困縣「一縣一業」產業扶貧的意見》。

洛郎村板慄基地(無人機拍攝)

圍繞板慄產業發展目標,望謨縣提出「1234」的工作思路,即圍繞建成30萬畝板慄基地的「一個目標」,堅持龍頭企業帶動和專業合作社帶動「兩個帶動」,用好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產業扶貧子基金、涉農資金整合「三項政策」,健全技術培訓體系、品牌創建體系、冷鏈物流體系、銷售渠道體系「四個體系」,大力發展板慄產業,提升望謨板慄品牌價值和產品附加值。  2016年,在上海均瑤集團定點幫扶下,洛郎萬畝板慄高產示範園啟動,免費培訓農戶,洛郎村民像楊昌榮一樣在基地務工,同時也學習種植技術。「村民有了收入,積極性高起來,現在全村每家每戶都在擴大板慄種植面積。」洛郎村副主任黃巢說。   產業發展,龍頭帶動是關鍵。望謨縣引進貴州光秀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將原有的板慄樹進行精細化管理,同時在全縣推廣板慄種植。

板慄樹枝頭掛滿果實板慄樹枝頭掛滿果實

走進光秀公司,只見工人們正爭分奪秒剝殼、篩撿板慄,加工包裝後發往全國各地。自去年底,公司「哆吉慄」商標在香港上市後,「望謨板慄」品牌價值得到極大認可和提升。藉助吉祥航空、電子商務等方式,望謨板慄更快走出大山,成為這方百姓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  目前,全縣共種植板慄26.2萬畝,覆蓋帶動全縣1.8萬戶7.56萬人,其中貧困戶約6000戶2萬餘人增收。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趙勇軍 唐波編輯 胡銳編審 田旻佳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供好孩子 建好房子 過好日子|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
    我叫何興平,是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村村民,家裡面有6口人。我的三個孩子都已經畢業並已找到工作,現在年收入已超過10萬元。在過去,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常聽扶貧幹部說「教育扶貧是消除貧困的治本之策」,考慮到還有兩個孩子要上大學,生活還需繼續拼搏,所以每天早早的就起床弄板慄。說起我們洛郎村是以板慄聞名,二十多年前,賣幾斤板慄就可以支付請一個勞動力的工錢,家裡每年產板慄三四千斤,兩三年的板慄收入就可蓋起一棟樓房。
  • 特色種植「染綠」石漠化山區——貴州三個深度貧困縣發展山地特色...
    老林子孕育新產業  望謨縣人工種植板慄樹已有上百年歷史,雖然老林子結出的板慄小而香糯,但自發生產「小弱散」,難以形成脫貧產業。  「我們村有漫山遍野的板慄樹,卻是望謨縣最典型的貧困村寨,貧困發生率曾高達62.12%。」
  • 州長直播帶貨,新電商助力樹品牌,貴州黔西南州探索扶貧新模式
    在當地,有一句「貴州薏苡甲天下,晴隆薏苡甲貴州」的俗語,說的就是晴隆糯薏仁米的優良品質。每年九、十月份,晴隆縣漫山遍野的糯薏仁米就將迎來成熟期。晴隆縣糯薏仁米因為品質優越,被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同樣,在晴隆的隔壁望謨縣,變幻莫測的市場也讓當地的村民吃了不少虧。羅德勝是望謨縣平洞街道洛郎村的一位普通農民,此前因為小孩上學的關係,他回到了家鄉,種起了7畝地的板慄。望謨有著一百多年的板慄種植歷史,當地的板慄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
  • 「千年之變·新時代的貴州人」踐行科技助農的使命擔當|記在貴州...
    農技服務在豐收前夜。遇到連日陰雨,就是蔬菜灰黴病高發期,羅甸縣蔬菜辦「莊稼醫生」王惠科一般都會緊急出診,指導農戶進行科學防控,為早菜上市「保駕護航」。科研實驗在產業一線。今年,息烽縣石硐鎮獼猴桃種植基地再次迎來豐收,貴州大學教授龍友華趕赴現場為村民培訓採收技巧,最新實驗總結出的「提按採摘法」,可以延長鮮果近一周的保鮮期。
  • 「貴州日報」望謨縣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群眾感嘆——住在山裡...
    尤崇鋒於2016年從望謨縣麻山鎮打務村利納組易地扶貧搬遷到義龍新區,現任木隴街道麻山社區支部書記。「『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羊兒下山要人抱,賣個豬兒要抬轎。種一碗,收一瓢,天不作美收不著。』這就是我老家的真實寫照。」在尤崇鋒的描述中,當年居住在縱橫交織的大山裡,行路、上學、看病、安居、致富,無一不難。
  • 多彩貴州官方動漫IP「果然Monkey」發布
    1月6日,由多彩貴州文化產業集團主辦的多彩貴州官方動漫IP「果然Monkey」視覺形象在貴陽發布。多彩貴州官方動漫IP「果然Monkey」視覺形象活動現場多彩貴州官方動漫IP「果然Monkey」是立足於貴州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打造出來的動漫形象,設計原型來源於黔金絲猴。黔金絲猴數量稀少,是國家一級瀕危保護動物。
  • 望謨縣屬於哪個市,望謨真的脫貧了?收入真的漲了嗎?
    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望謨退出貧困縣序列,望謨脫貧攻堅結束,你的收入漲了嗎?望謨縣隸屬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縣轄16個鄉鎮(街道)161個行政村10個社區,總人口32.6萬人,國土面積3018.44平方公裡,是黔西南州國土面積最大的縣。
  • ...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廖舟:王哥...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廖舟:王哥我們是親戚 還會來的 2020-12-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夏目友人帳」最新漫畫彩頁公開
    「夏目友人帳」最新漫畫彩頁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09-
  • 「我的扶貧故事」盡我所能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丨望謨縣石屯鎮喜獨...
    我叫王小廖,是望謨縣石屯鎮喜獨村黨支部書記。喜獨村自然條件惡劣,土地貧瘠利用率低,加之缺少產業支持,村民318戶1376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232戶984人。自脫貧攻堅號角吹響以來,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成了我的心頭大事。
  • 漫畫「夏目友人帳」第26卷封面公開
    漫畫「夏目友人帳」第26卷封面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11
  • 「2020年多彩貴州滿意旅遊痛客行」獲獎名單公布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夏俊傑)12月12日,「2020年多彩貴州滿意旅遊痛客行」獲獎名單正式出爐。活動旨在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開展滿意旅遊的決策部署,深化旅遊供給側機構性改革,以遊客視角精準提出貴州旅遊服務痛點及其解決方案,強化反面警示和督促整改工作,並高標準推進旅遊服務能力建設,加快推進旅遊業提質增效。
  • 「夏目友人帳」劇場版動畫主題曲將由Anly演唱
    「夏目友人帳」劇場版動畫主題曲將由Anly演唱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 「夏目友人帳」新作劇場動畫新視覺圖公開
    「夏目友人帳」新作劇場動畫新視覺圖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謝進萍...
    #中國的脫貧智慧#【多彩貴州·決勝2020】我的扶貧故事 | 謝進萍:教育扶貧根植理念 讓思想先富… 2020-12-15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夏目友人帳」全新劇場版 × 丸井OIOI聯名海報公開
    「夏目友人帳」全新劇場版 × 丸井OIOI聯名海報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 「夏目友人帳」新作劇場版動畫 2021年初春上映
    「夏目友人帳」新作劇場版動畫 2021年初春上映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 「多彩貴州·相約2020」威寧海拉鎮:發展黨參產業 紅土地裡生出...
    海拉鎮境內「山高谷深」——既有海拔2879.6米的貴州第二高峰平箐梁子,又有最低海拔1379米的牛欄江的河谷地帶。地勢落差大,交通閉塞,土地破碎,水土流失嚴重等艱難條件,使海拉成為威寧人眼中的極貧地帶。  守著大山,如何找準特色優勢產業治窮治貧?
  • 春賞花 夏避暑 秋風情 冬康養,開啟多彩貴州四季旅程!
    多彩貴州風景名勝資源豐富,多彩文化燦爛,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民族風情古樸濃鬱,山地旅遊自然與人文相映成趣、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發展與生態相得益彰。 這裡,四季可遊,特色分明。
  • 「多彩貴州·相約2020」青林鄉:念六字「真經」 唱種養「大戲」
    曾苦口婆心給兒子算「回鄉帳」的王正朝沒想到,這回,居然換做兒子給他「算帳」,算的還是本「長遠帳」。市場紅利、人才注入、思維拓展,環環相扣,不僅讓王正朝一家把土地這一世代相襲的「失業保險」,變成了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也成就著關於青林鄉新的註解—— 青石縫裡抓脫貧,林下地中闖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