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過的童話故事能夠治癒孩子的尿床,是不是很神奇?
德國心理治療師,「家庭系統排列」創始人伯特海靈格,在實際臨床中,曾經通過講故事來治療孩子尿床:
「有一位父親問海靈格,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女兒不再尿床。海靈格說,他可以告訴女兒,和他母親結婚的時候自己是多麼高興,不要鄭重其事地,只使用一些平常的句子,很隨便地從其他話題中轉入。然後告訴女兒一個她耳熟能詳的故事,例如小紅帽的故事,但是要做一些小的變化。
小紅帽去她奶奶家,到那裡的時候,她注意到屋頂在漏水,房子的門口溼了一大片。因此,小紅帽走進儲藏室,拿了一些稻草,塞住了那個洞。後來,門口再也不會弄溼了。然後,她帶著一籃子糖果走進房間。奶奶看到她很高興,她們一起開心地玩了起來。」
他發現,用講故事的方式和女兒談論尿床的事情,是一個非幹涉性的,同時帶有尊重的方法,小女兒會感覺到他的尊重,而不需要提防他的幹預。她沒有認輸或失去面子。父親的行為包含著愛。在非幹涉性的充滿信任的空間裡,一些東西可以發生變化而不需要直接的談論。
是不是很神奇?潛意識和孩子的世界的確有些發生是我們在意識層面難以理解的。
孩子的世界誰能猜得透?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借鑑這樣的方式來安撫孩子的心靈呢?
當孩子說有狼的時候,你是說他荒謬?批評他撒謊?還是和他一起看看能做些什麼?
在陪伴孩子閱讀繪本時,經常發現,很多繪本在諸多意義之中會包含治療意義。以典型繪本故事《不是我,是狼》來舉例。
在看到這本繪本的標題時,不知道是不是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我們的傳統故事《狼來了》,而且看起來,也確實有那麼一點點像是法國版「狼來了」的意思。但是細讀下來,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這個故事中隱含著一個親子治癒的秘密。
那個讓我們誤以為是「狼來了」的故事開端:
狼,我可熟悉了。三隻小豬怕他,小紅帽怕他,老奶奶也怕他。狼喜歡到處亂逛:在很多故事裡,也在我們周圍。他總是很餓,他的牙齒也很鋒利,他「嗷嗷」地亂叫。連大人們都怕他。就是因為他,我把很多事情都弄得亂七八糟。
故事是由一位大眼睛黑頭髮的可愛小姑娘講述的,這個姑娘有些嚴肅,但又似乎活力無限。從一開始,她就以一個小大人的口吻說著狼的故事。
但是很多事情弄得亂七八糟真的是狼的原因嗎?
看這個一臉不屑、活力無限的小妞,難道不是我們那些能作下天來的熊孩子?
且慢定論,咱們繼續確認一下。
是狼,還是搗蛋鬼?
不過似乎為了驗證小姑娘是個搗蛋鬼,接下來的事情一件接一件,看起來就是個熊孩子:
麵包放到褲兜裡,弄得滿口袋的果醬;
上課盯著窗外,一走神打翻顏料弄髒了作業;
圍著床放一圈小汽車,滑倒了前來道「晚安」的媽媽。
而小女孩卻辯解:都是因為狼!
捕捉孩子的情緒坑洞,你將收穫一個快樂、配合的孩子
轉機發生在了奶奶這兒。當「我」問奶奶是不是曾經被狼吃掉的時候,奶奶沒有批評她,也沒有說她荒謬,而是和她一起玩起了紅太狼的平底鍋遊戲——
「奶奶笑了。她讓我不要擔心,狼不會隨隨便便就開門進來。奶奶還說,就算狼來了,她也會一腳把他踢走。還可以用掃帚,或者用平底鍋。」
而之後,媽媽也參與進來,居然和「我」玩起了烤狼肉的遊戲。最後,
「狼總算飛走了,消失了。」
這一部分中,終於讓我們看清了搗蛋鬼的真面目,原來她是一直擔心和恐懼,直到奶奶和媽媽成為她愛的後盾,給了她勇氣。
故事治療三原則,孩子成長中,你也可以發現治癒和尊重並存的契機
發現了嗎?故事中孩子的媽媽和老師曾經差點錯過了走進孩子內心恐懼的機會,但是好在他們沒有錯過。
作為家長,我們經常說尊重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而在這個繪本故事中,恰恰給我們做了非常好地示範。以下就是我們應該遵循的三原則:
1、當孩子說一些不著邊際的故事(或者你認為是瞎編、謊話)時,不妄下結論,對孩子批評,指責他的荒誕。
故事中的小姑娘看起來一直在調皮搗亂,還讓「狼」來背鍋,莫非她就是個愛撒謊愛搗亂的壞孩子?其實小孩子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這樣的情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分不清哪是真的,哪是假的。
2、看看孩子是否有背後的情緒。
小姑娘看起來很厲害又很調皮,但是仔細讀來,她卻始終受到圍繞在她身邊的「狼」的困擾。細細聽她講述,我們不難發現,她故作強悍的外表下,其實藏著一顆充滿恐懼的心。
3、不說教,巧用遊戲或故事,治癒孩子的內心,並給予孩子尊重。
奶奶是睿智的, 她敏銳的感知了孩子的恐懼,而且選擇的不是說教。她是用她愛的遊戲,順應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我們可以這樣對付狼」,而且「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可以踢走他、用掃帚、平底鍋都行。
而且奶奶的愛又進一步引燃了媽媽的參與,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烤狼肉」進行心理威懾。
於是,自內而外的建設,女孩終於走出了情緒的黑洞,也不再慌慌張張、注意力分散地到處「搞砸」了。
怎麼樣?心理大師的故事療愈術,你是否領會了其中的精髓呢?
那麼,傾聽我們的孩子,跟著做起來吧。
我是8歲男孩和1歲女孩的媽媽,曾經的教書匠。在這裡我會記錄下我的育兒心得、親子共讀經驗、和成長思考與各位分享。歡迎大家關注我,給我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長。
文/晨光微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