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假如一個高中生喜歡看《巴啦啦小魔仙》、《熊出沒》,別人八成會覺得這人心理髮育不成熟。但如果他喜歡看《怪誕小鎮》、《星蝶公主》,別人卻會覺得很正常,可以理解。
之所以造成了這種結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中國的童話寫給小孩,頂多打著親子的旗號,因此在畫面上不敢有大張大合,要想中國的童話展現出像《怪誕小鎮》一樣光怪陸離的世界,幾乎不可能。
同時,由於早已把觀眾預設為了孩子,中國的童話幾乎只考慮把表層的東西做好,比如看得見的感情、冒險。但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伏筆、彩蛋,反正孩子也不會發掘,那自然也沒什麼做的必要。所以中國的童話經由動漫表現出來,總會讓人覺得很淺顯,能不能吸引除孩童以外的觀眾都是個問題,更別提什麼二刷、三刷。
其實,我國的童話也不全都是寫給小孩,還有成人向童話,比如《大護法》。可惜的是,《大護法》做得太成人,甚至達到了「未成年人不建議觀看」的限制級。這就顯得國內童話好像有一道分水嶺,要麼寫給小孩看,要麼寫給大人看。既能讓小孩看懂,又值得深度發掘的童話,在中國動漫市場中,似乎很難找到。
而接下來介紹的一部動漫,就堪稱童話界的神作,來自美國的《花園牆外》,豆瓣評分9.3。雖然畫風黑暗但劇情卻讓人感到治癒。
除去一集前篇(試播集),《花園牆外》的主體由10集組成,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1~8集,主要講哥哥沃特(Writ)和弟弟葛瑞格(Greg)誤入迷林後尋找回家路的經歷,這部分每個單集都會講述一個獨立的故事,這些故事中不但有對經典的致敬,還有對現實的反思。
比如第二集《剝玉米的苦日子》( Hard Times at the Huskin' Bee)中,有一個骷髏跳舞的場景,其實就是在致敬迪士尼「糊塗交響曲」系列中的《骷髏舞》。
《花園牆外》之所以值得發掘,是因為其中有著對現實的暗喻。比如第三集《小學校的荒誕劇》(Schooltown Follies),講述了一所民間學校,令人驚異的是,學校裡上學的不是人,而是一群身著人類衣服的動物。
人類老師在臺上授課,動物們則仿佛木頭一般,沒有生氣的呆坐著,一旦犯了錯就會被關進教室角落裡的」笨蛋盒子「。
而動物們的日常時間,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上完課就用餐,餐點永遠是寡淡無味的土豆泥,用完餐就睡覺,不允許有活動時間。面對這種不合理的強制性安排,動物們除了暗自垂淚也毫無辦法。
這所學校不由得讓人大驚,難道國外也有……?
當葛瑞格唱起歌謠時,整個學校頓時活躍了起來,動物們不再死氣沉沉,而是開始釋放自己活潑的天性。
孩子的世界有著和大人截然不同的規則,想讓孩子成長,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把他們送入什麼書院,抹殺他們的天真。
第二部分是9~10集,雖然只有短短兩集,但卻有著巨大反轉,包含了大量信息。這兩集主要講了哥哥沃特的回憶,在回憶中,沃特和葛瑞格不慎從坡上滑下,掉入了水中。
看到這,所有劇情才豁然開朗,原來這才是現實,之前在迷林中與怪物搏鬥,尋找回家路的經歷,講的竟然是潛意識中生與死的問題。
這裡展現的只是情節中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希望大家有時間能自己親自去體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