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資本主義社會流行了一種新的童話模式,完全顛覆了我們國人的認知。
是對是錯,請各位客官評價?
比如《拇指姑娘》是這麼寫的:
「從前,有一位拇指般大小的美麗姑娘。她住在核桃殼裡,名叫拇指姑娘。
一天晚上,一隻蛤蟆擄走了她。拇指姑娘逃出去後,在田鼠的洞穴裡躲了一個冬天。
春天來了,拇指姑娘為了躲避鼴鼠的求婚,和朋友小燕子一起飛去了一個溫暖的地方。
拇指姑娘在那裡遇到了花朵王子。
她答應了王子的求婚,還得到了一對可以帶她去任何地方的翅膀。」
《拇指姑娘》完
好吧,這也能叫童話?哄誰呢?
童話不是應該窮盡想像、幻想和誇張之能事,讓故事儘量豐滿,儘量離奇,儘量一波三折嗎?
這個「不負責任」的童話留下無數懸念:為什麼拇指姑娘只有拇指那麼大?她是如何被蛤蟆擄走後來又是如何逃脫的?為什麼明明躲在田鼠的洞裡過了一個冬天,偏偏冒出來一隻鼴鼠跟她求婚?……故事極簡到少了很多「必要」的線索,好故事不是應該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嗎?
現在只剩下一副了無生趣的骨架。
而童書繪本不是應該畫得色彩斑斕,美輪美奐嗎?
妖怪有妖怪的樣子,公主有公主的樣子,癩蛤蟆就應該鼓著兩隻眼睛、流著哈喇子、長一身醜陋的疙瘩。
可這本資本主義社會的童話,所有的形象都太不生動、太不具體了,公主、王子、老鼠、燕子、核桃、花花草草都是寥寥幾筆,公主有多美,蛤蟆有多醜,森林有多幽深,巫婆有多邪惡,只能……靠想像。
我們的童話[含教科書、圖書】,絕大多數的童書作者一味在做加法,挖空心思把一個簡單的故事添油加醋說得天花亂墜,再配上五顏六色、栩栩如生的插圖,我們認定那就是孩子們想要的童話世界。
而資本主義的童話另闢蹊徑,做的是減法,硬生生把我們從審美定勢中拉出來,故事只剩下樹幹,任孩子去添枝加葉,畫面只剩下最簡潔的線條和單一的色塊,任孩子去猜、去想、去營造他心目中的夢幻王國。
原來,想像力是這樣練出來的!
忽然覺得一切都好簡單,那麼多艱險磨難,那麼多生死考驗,「天空飄來五個字兒,那都不是事」。
一千個人,一千個感想,一千種解讀!
反觀我們,凡是故事、小說、童話,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考試要考,只有標準答案能得分!
堂主想不透:
1、節約油墨,他們有可能是節約油墨,畢竟國外的油墨比中國貴。
2、浪費紙張,每一頁紙上面也只有一篇童話,其它全是空白,除非他們的紙張是不要錢的,不然在節約油墨的同時,浪費了很多的紙啊!
普遍現象:
我們書是越來越厚了,字越來越多了,序言+目錄+每一章節的簡要,幾乎佔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紙張。
再加上裡面強堆的字,有用的東西只有三分之一了,再精簡一下,也就一頁紙了。
在考研時,論文需要一定的文獻量,導師直接告訴我們,只看序就可以了!
資源對接
成年人之間的差距,只有錢
你認為了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