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神的迷宮》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由吉爾莫·德爾·託羅編劇兼導演的一部充滿了魔幻色彩的影射戰爭的電影,他的代表作品還有《環太平洋》《刀鋒戰士2》《魔鬼銀爪》等。
本片在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評比中獲得了6項提名,包括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配樂,並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和最佳化妝、三項大獎。
影片講述了在戰爭背景下的12歲女孩奧菲利亞的一段充滿了奇幻色彩的經歷。她的生父本是一名裁縫,在戰爭中不幸去世了。母親又嫁給了一名法西斯軍官維達,懷孕了,即將臨盆。她被迫與待產的母親一起來到維達駐守的營地,因為繼父維達認為他的兒子一定要出生在父親身邊。維達的任務就是殘忍的消滅一切反抗者。她的母親也因為即將生產而身體虛弱,無法對她多加照顧。奧菲利亞被孤獨感和目睹暴行的痛苦折磨著,唯一能給她一點溫暖的是遊擊隊派來的臥底保姆。於是,奧菲利亞和森林中的精靈相識了,在精靈的帶領下,她找到了潘神,潘神告訴她,她是奇幻王國失蹤的公主,只有完成了三個考驗,證明她沒有被人類同化,她才能重新回到她的王國。
影片對現實生活的描寫絕望又殘酷,整個的色調陰沉又壓抑,而魔幻的世界也充滿了骯髒和血腥,所有神怪的形象也讓人噁心又恐懼。筆者認為,這絕對不是一部拍給兒童看的童話劇,徹徹底底是一部寫給成人看的暗黑童話。對於不熟悉西班牙歷史的我們來說,可能看不懂其中一些隱喻。但我們仍然能從中找出一些人性共通的特點。今天,筆者就從對影片結構上魔幻與現實兩方面劇情的交織、拍攝手法上色彩的巧妙轉換、導演對神怪形象的設計的隱喻幾個方面對該片進行解讀。在文章的最後,我還想和大家聊聊這部另類的魔幻現實主義電影帶給我的一些關於人性的思考。
影片結構:魔幻與現實兩方面劇情的交織拍攝手法:色彩巧妙轉換帶來情節的推進怪物形象:幾個典型神怪形象設計的隱喻
一、影片的主副兩條線交織推進,讓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
影片的主線情節是小女孩奧菲利亞的奇幻經歷,從與母親坐車始往軍隊駐紮營地開始,在經過森林時,因母親暈車,停車休息的奧菲利亞走下了車,進入了森林深處,發現了神秘的石柱,她將在路邊拾到的造型奇特的石頭安放在了石柱的缺損處,整個童話世界就被啟動了。
一直在等待她的精靈重生了過來,帶領她找到了潘神。而潘神告訴她,她是奇幻王國的公主,想要回到她的王國,就必須完成三個冒險,證明她沒有被人類同化。奧菲利亞勇敢的接受了挑戰。
副線情節是奧菲利亞的繼父維達追殺遊擊隊的情節。影射的是當時的西班牙內戰。繼父的父親給了他一塊懷表,是戰爭的象徵物。維達殘暴又專制,在對待無辜的獵人時也毫無人性,更不用說對待他絞殺的遊擊隊員了。即便是為他生育孩子的女人,他也毫無憐憫,奧菲利亞的母親就是為他生兒子的機器。臨死前,他想的只是把他的懷表傳給他的兒子,而遊擊隊告訴他,連孩子的生父究竟是誰他都不會知道。
影片的主副情節相互交織,奧菲利亞是在副線絕望的生活中,才找到了奇幻世界給她的希望,她希望通過完成潘神給她的任務,遠離這讓人痛苦的生活,最後,因為不願看到弟弟慘死,奧菲利亞被繼父無情的槍殺了,用她自己的血完成了第三個任務。也因為她的無私,她才通過了考驗,重新回到了奇幻王國的世界。
二、影片的拍攝手法讓現實與魔幻的相互轉換充滿想像力
貫穿整部影片的是灰暗的色調,飽和度略低,隨處可見的青藍色泛著油畫般的色彩,讓人壓抑。但是在表現小女孩兒穿上新裝後回到地下宮殿時,展現出金黃色宮殿的恢宏高大,和現實世界產生了鮮明的對比。
當小女孩兒為完成任務進入魔幻世界時,導演運用了幾種不同的方式轉場:最開始是奧菲利亞在精靈的引領下走進了潘神的迷宮中心,找到潘神,拿到書,領取了任務。完成第一個任務是按照書裡給出的地圖找到了瘌蛤蟆佔領的大樹,通過骯髒的樹洞爬行,找到怪物,完成任務。
第二次任務的轉場是潘神來到了她的房間,給了她一隻粉筆,仿佛任意門的開關,只要畫出門,就能去到想去的地方。但是在抱走她弟弟的時候遺失了。
在完成第三個任務時,她抱著弟弟又跑進了迷宮,穿過層層灌木,她又來到了魔幻的世界。
幾個奇幻的轉場方式各有千秋,配合著劇情的發展,自然融洽,讓觀眾也隨著小女孩一起在現實世界和魔幻世界中自由穿梭。
三、影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幾個怪物包含深刻的隱喻
1、潘神:潘神是希臘神話中半人半羊的山林和畜牧之神。在影片中,它也是引領奧利維亞回歸的引路之神。雖然它自稱是地下王國派來迎接奧菲利亞的使者,但同時它也給她提出了三個考驗,只有通過了這三個考驗,才能回歸王位。潘神給了奧菲利亞一本「歧路之書」,這本書只能看到想看的事情,還能看到過去和未來。還有一支粉筆,畫出一扇門,就可以去到想去的地方。
2、癩蛤蟆:第一個考驗的大BOSS。這是一個貪吃的怪物,在大樹根下依靠吸食樹根和骯髒的昆蟲存活。直到奧菲利亞將三枚寶石投餵給他,它才被除掉,從它的身上掉出了一把鑰匙。有人說,這個貪吃的怪物象徵著當時腐朽的王朝,而被吞下的寶石象徵著「民主」「自由」「平等」。
3、食人魔:這是個守護滿桌子美食的惡魔。它的頭上沒有眼睛,兩隻眼睛在手心上。如果沒有人動它守護的美食,它也不會醒過來。一旦有人觸碰了美食,抵擋不住誘惑,它就會對其展開追殺。不言而喻,通過它的形象就可以看出,這個食人魔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代表,它們沒有能自主思考看清真相的眼睛,視線只能在殘忍的雙手的選擇下轉換。
4、曼德拉草:影片中雖然對它著墨不多,但是它卻是整個怪物群體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將奧菲利亞的幻想與現實關聯了起來。這個想成為人類的樹根,泡在牛奶裡就能存活,放在待產的母親床下,也給奧菲利亞的母親帶來了片刻的安寧。可是當繼父和母親發現了這一切時,無情的摧毀了它,而母親也難產而死,卻誕下了兒子,也就是奧菲利亞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正因為有了這個弟弟,潘神才給了奧菲利亞回到地下世界的又一次機會。
在這裡,借著奧菲利亞的母親,導演也說出了很多人的想法:
你也漸漸長大了,你會發現生活跟你的童話故事不一樣,這個世界是個殘酷的地方,你會知道這一點,即使你會受到傷害。
導演用集中在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形象構建了小女孩眼中的魔幻世界,雖然這個世界也不完美,有著各種各樣的怪物,就像現實世界一樣,但是小女孩憑藉自己的堅強和勇敢,戰勝了這些怪物,更戰勝了曾經的自己。
四、這部既魔幻又現實的電影給我的一點思考
雖然電影2006年就上映了,早就存在了筆者的待看影單裡,筆者卻因為傳聞中它的黑暗和暴力遲遲沒有打開。
而今年,大家都說這是一個「魔幻」的2020年,也讓筆者突然想起了這部同樣號稱「魔幻」的電影。
看了很多相關的影評,導演拍攝電影的初衷可能是對西班牙內戰的影射。可是,把影片放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影射的不也是人類自身的成長史和抗爭史嗎?
為了逃避現實,純潔善良的奧菲利亞躲進了幻想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裡,她是統治者的繼承人,通過了考驗的話,她將重新獲得王位。
第一個考驗是打敗骯髒的癩蛤蟆,拿到金鑰匙,她沒有怕髒亂差,收起了華貴的衣服,雖然之後仍舊被大風颳到了泥地裡,她鼓足勇氣,用智慧戰勝了只知道吃的瘌蛤蟆。
但是面對第二個挑戰時,她沒有聽從潘神的指導,用鑰匙開中間的寶箱,而是選擇了左側的寶箱。也沒有抵擋住誘惑,吃了食人魔桌子上的葡萄。
這不和年輕時叛逆的我們一樣嗎?總是有各種各樣的過來人這樣那樣的指揮我們,教導我們,可是有多少我們能真正聽的進去,照著去做?面對誘惑,又有多少人能堅守自己本心,毫不動搖?
所以,當時的奧菲利亞失去了繼續闖關的資格。她只能繼續留在現實的世界中了。
而小寶寶的出生又讓她有了一次機會,只要她將小寶寶獻祭出來,潘神說就可以讓她回到地下世界。
人們也長大了,褪去了青春期的浮躁,知道自己錯了。進入了真正的社會,經過了現實的捶打,面對著最後一次可能改變現實的機會,有的人可能真的就被蒙蔽住了雙眼。
如果真的奉獻出了自己的親弟弟,和食人魔又有什麼區別?幸好善良的奧菲利亞經受住了考驗。沒有同意,她也順利通過了考驗。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是一樣,在良心和惡欲的兩端,只有堅守住自己的良心,才能真正得到心靈的平靜和解放。
寫在最後:
導演用嫻熟的敘事手法,對場景畫面色彩調度的精準把控,用他豐富的想像力,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精彩的寓言故事。
魔幻影射現實,現實照進童話。如果你曾經喜歡過童話,可能身上也會有一點奧菲利亞的影子。推薦給不那麼天真的影迷朋友。
歡迎關注@1CM的權力,帶給你不一樣的電影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