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秦昭襄王生命的最後時刻,與兒子安國君、孫子嬴子楚一起唱起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聞者動容,出殯時全場齊唱更是讓人傷感又悲壯。這首歌從秦襄公保護周王室一直唱到秦始皇一統天下,是秦人代代相傳的軍歌、出徵之歌,也傳唱到了2020年春天的抗疫行動中。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年初,「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古老的詩歌,更是成為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最溫暖人心、最鼓舞鬥志的力量之一。一批來自日本的捐贈物資,寫著這樣的詩句鼓舞中國人民,伊朗外長也在推特上用這句詩聲援中國。各地救援物資、八方馳援人員奔赴湖北時,也常以這樣的詩句相互激勵。
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才能唱出這樣慷慨激昂、同仇敵愾、蒼涼豪邁的詩歌呢?那就要從秦人早期的經歷來說了。
秦人最早在今天甘肅南部至陝西中部一帶活動,正好夾在處在周王朝與西戎之間。秦人先祖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於汧渭之間,得到孝王分封的土地並成為周的附庸國,為周王朝作屏藩。正是這種處於中間的地緣位置,導致秦人不得不長期與西戎爭戰,甚至染上西戎之風,逐漸變得強悍尚武。
公元前771年,也就是秦襄公七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西戎中的犬戎所殺,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繼任的周平王被迫東遷洛陽,秦襄公又率兵護送,平王封襄公為諸侯,並將被西戎侵奪的岐、豐之地,封於秦,讓他們去收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詩大約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表現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那種無私的氣概和尚武的豪情。
班固在《漢書》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
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是一首動員令。
最後,附上全詩與大家共勉吧!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