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社會治理好壞,事關人民安居樂業、事關社會安定有序、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十三五」期間,雲巖區以加強社會治理、增進民生福祉為核心,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領域上,積極探索打造先進的「雲巖治理」樣板,不斷推動全區治理體系、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
社區大腦」讓城市治理更智慧
「以前這裡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太嚴重了,只要交警一走,這邊馬上就停滿。」未來方舟G組團居民王豔說,友鄰路是車輛亂停亂放的「重災區」,最近這段時間看著清爽了不少。
這樣的改變源於水東路街道創新運用大數據參與社會治理。在街道綜治服務中心的「社區大腦」內,視頻巡查系統上清楚顯示了車輛違停情況,由工作人員上報後,轄區交警快速到達現場,並通過手機App反饋處置照片。
另一邊,熱線受理席正在接聽群眾來電。「我想反映一下,友鄰路G6組團外面有人停放三輪車賣水果,並且喇叭聲音特別大。」「好的,我們立刻上報,感謝您的來電。」掛完電話,接到反映的執法人員5分鐘就抵達現場,了解情況後迅速清退。「在綜治中心我們建立了『1011』處置模式,即發現問題『10分鐘』到場,一般問題『1小時』內解決,疑難問題『1天』內落實或跟進,確保看得見、叫得通、調得動、能預警,實現扁平化治理。」在水東路街道政法委員嶽玖陽看來,綜治中心不僅是平安建設的重要平臺,也是社會治理的「大腦中樞」,還是夯實大型社區治理工作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雲巖區通過推進各街道綜治服務中心的平臺建設,把綜治中心作為應對重大風險「指揮部」、匯集情報信息「參謀部」、解決治理難題「服務部」,切實提升了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截至目前,雲巖區率先在全市開展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平臺試點工作,建成智能化執法辦案監督管理中心,持續優化「大巡(處)警」模式,全年刑事立案同比下降 31.14%,治安形勢處於歷史最好水平。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未發生較大以上安全責任事故,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12%、死亡人數下降33%,同比實現「雙降」。
激活全民共治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城市社會治理,普惠在百姓,重點在基層,難點在街道、社區、網格。雲巖區著力激活全民「治理細胞」。雲巖區以基層網格為抓手,讓社會治理網底更加牢固。
2020年2月12日上午,雲巖區大營路街道銀佳花園小區居民司恩外出買菜返回,進入小區大門時,他打開手機微信,掃描門口告示牌上的「雲巖區疫情防控信息收集平臺」二維碼,向工作人員出示個人信息頁面,接受體溫測量,進入小區,前後只用了10多秒鐘。
「之前小區沒用上二維碼,進出登記要花幾分鐘時間,效率比較低,有時還導致不少居民排隊等候,增加了風險,現在有大數據幫忙,大家都覺得更方便、更安心。」司恩說。居民小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小區大門是老百姓聯防聯控、切斷病毒傳播的重要關口。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雲巖區率先在全省推行「大數據 網格化」排查防控,全區共劃分為859個封控區域,設置封控卡點1061個。這為全面掌握全區實有人口信息、人員流動情況,集聚了一大筆寶貴數據財富,有力地補充和完善了城市治理,特別是人房管理方面的差距和短板,有效提升了治理能力。
提質城市「硬體」 共享「三感」新生活
建設「三感社區」,是貴陽市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舉措。雲巖區圍繞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積極探索建設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三感社區」。
築城十月,幾場秋雨過後,涼意漸濃。行走在雲巖區的街巷間,背街小巷修葺一新、老舊小區華麗轉身、「三感社區」幸福溫馨……伴隨著城市硬體基礎設施逐步「提質美顏」,處處散發著城市文明新氣象。
2020年7月,雲巖區以水東路街道甜蜜小鎮、漁安街道漁安新城、鹽務街街道宅吉小區為試點,深入推進「三感社區」試點創建工作,推進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8月31日,雲巖區甜蜜小鎮配建公辦小學正式開學,800餘名小學生在家門口上學。學校建築面積達93174.76平方米,規劃設置66個教學班,可容納3600餘名學生。
「住進城市小區後,住房、交通、生活各方麵條件都大變樣了。」搬進回遷安置小區後,漁安新城居民陳淑珍,看到家門口建起來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幸福感洋溢在臉上,「出門幾分鐘就能享受到條件這麼好的醫療服務,還有家庭醫生時不時噓寒問暖,這樣的生活簡直太幸福了。」
今年4月,貴陽市首家「社區車間」在雲巖區漁安街道「上線」。「通過培訓,我們在家就可以實現就業,既能照顧家庭又有了收入。」正在「社區車間」手套加工前期技能培訓的孫女士激動地說。
「手套加工是漁安街道辦事處『社區車間』引進的第一個項目。我們街道將有效整合轄區商業資源和人力資源,打開思路,拓寬招商渠道,引進更多加工製造企業,打造更多不同類別的生產車間,讓更多的失地農戶、失業人員的就業穩起來,生活富起來。」漁安街道辦事處人大工委主任董政信心滿滿地說。
時下,走進雲巖區鹽務街街道宅吉小區百臘井院落,映入眼帘的是乾淨整潔的柏油路面、智能高端的健康小屋、寬敞明亮的閱讀書吧、修葺一新的文化公園以及居民群眾的笑臉。「親眼見證了百臘井院落的變化,現在大家得到了真實惠,老房子也住出了新滋味!」小區居民許樹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