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是治療精神病的重要方式,但關於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期治療,一直飽受爭議。有研究顯示,在抗精神病藥長期治療中會存在藥物劑量相關的腦體積損失,會導致超敏反應,還有一些長期隨訪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藥對患者預後沒有作用。精神病學教科書中提到,長期服用抗精神藥物的患者仍然有復發的可能。
復發後藥物失效了?
對於首發精神病治療一般建議「從小劑量開始,緩慢加量」,但是這樣的建議並不適用於復發的精神病患者。一方面,在初始發作和復發治療後,存在著對多巴胺阻斷的耐受性,藥物治療的敏感度降低。另一方面,精神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每復發一次,都會給患者大腦造成更深層次的損傷。
無論是藥物的敏感度下降還是疾病的進展,都對抗精神病藥物劑量的增加有所要求,給患者造成一種藥物失效的感覺。復發後,通過調整用藥方案後能夠有效控制、減輕症狀的患者,可以繼續選擇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而在調整藥物方案後依舊不能有效控制症狀,轉為難治性的精神病患者,應考慮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手術進行治療。
手術治療精準幹預
不同於藥物治療,立體定向射頻熱凝阻滯療法直接作用於患者大腦,以杏仁核、伏隔核、內囊前肢三個人們情感環路活動中最重要的的點為核心,根據患者具體的精神症狀來對患者進行精準幹預,有效消除精神病症狀。
所採用的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結合了DTI+MRI+CT融合定位的方式,將神經調控靶點控制在了±1mm並應用了多靶點神經調控技術,對患者的治療有非常大的增益。抗精神病藥物並不是萬能的,還具有不良反應,在無法有效控制症狀時,患者應該及時採取其他有效措施,降低疾病傷害,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