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軍建設可以用百廢待興四個字來形容,特別是海軍武裝力量,幾乎一窮二白,相比航母都已經遍布海域的西方強國,差距極為懸殊。深知落後就要挨打的中國迫切需要儘快組建起一支名副其實的海軍部隊,但又因為當時國內現代化造艦技術實力異常薄弱,我國也只能從海外引進。而中國海軍發展初期就驗證了那句老話:登天難,求人更難。
上世紀50年代初,面對虎視眈眈的海外列強,國內安全依然沒有保障。但為能保住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不再讓百姓遭受戰亂之苦,我國下定決心,哪怕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也一定要買到大型軍艦。當時正值二戰落幕,英國海軍大批量裁軍。我國設法向英國下單訂購了48艘被拆除武器裝備的退役戰艦,同時也同英國達成了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和10艘掃雷艇的建造協定。
但因為受到韓戰影響,中西方關係陡然變得緊張,中國在不久後就遭到了西方武器裝備禁運壓制。計劃靠英國造戰艦翻身的中國海軍,夢碎滿地。面對此種情況,中國將希望寄托在了前蘇聯身上。當年,中國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曾前後兩次出訪蘇聯進行談判,可這位老大哥並不好說話。只願意對中國出售一些「破銅爛鐵」,開價卻高得出奇。
就算前蘇聯擺明要坑我國的錢,我國也只能選擇同意。最後,中蘇兩國達成協定,中國用整整68噸黃金,從前蘇聯手裡換回4艘07型驅逐艦,第二年,中國便開始籌建驅逐艦部隊而這4艘戰艦就是解放軍海軍部隊最早的「四大金剛」,它們分別被命名為鞍山艦、撫順艦和太原艦以及長春艦。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砥礪前行,現如今中國海軍已成為全世界都首屈一指的大國海軍。各型戰艦接連下水,被國內外形象地比喻為是下餃子一般。全球有目共睹,中國正離打造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藍水海軍」的目標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