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時期,實行「南不封王,北不斷親」政策,其核心內容就是滿蒙聯姻。作為政治權力下的一種外交策略,公主們一個個背負著國家使命,動刀動槍解決不了的問題,最後往往會「百鍊鋼化繞指柔~~」不想引發戰爭,嫁個姑娘過去唄!
1
康熙北巡會親圖
有清一代,赤峰是清朝皇室下嫁公主最多的地區,送公主出嫁草原的馬車來了又回,和親者做出的犧牲不僅僅是遠離家鄉的無奈與悽涼,而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為國家、民族換來和平與穩定。
最有名的公主
在清太宗皇太極到乾隆皇帝這段時期,先後有7位公主奉旨下嫁到赤峰地區。其中影響最大、最有名的、身份最為高貴的要屬固倫淑慧長公主,她是皇太極的第五女,孝莊文皇后所生。順治五年(1648年)17歲時下嫁巴林部長輔國公色布騰。
固倫淑慧公主繪像
憑什麼身份最為高貴呢?單看她的陪嫁就知道了!固倫淑慧公主可不是一個人過來的,而是「帶著你的妹妹,帶著你的嫁妝,趕著那馬車來~~」。
為了讓公主在草原生活的更舒適,她帶來的陪嫁包括三百戶工匠,幾乎涵蓋了各個行業,他們燒磚、建房、做工、種田,使巴林草原出現了較大的聚落,極大地推動了草原物質文明的發展。
巴林公主橋
固倫淑慧長公主紅漆楠木骨灰罐,這件文物系整塊楠木挖旋而成,罐體通施紅漆,從肩部至罐體下腹部以金粉環行手書藏文超度經。1966年,出土於巴林右旗,此件文物非常珍貴,是赤峰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淑慧公主本人性情溫良,愛護百姓,更是做了無數的惠民善事,包括修建公主橋、建西大廟、收留流浪鄰部等。
清代漢白玉"淑慧公主"墓誌。壙志為漢白玉制,以滿、蒙、漢三種文字雕刻為方體,由志蓋和志石組成,漢文為楷書設計195字,滿、蒙文意同漢文。1966年,出土於巴林右旗。
固倫淑慧公主陵園祭祀大殿
公主下嫁巴林對維護國家安定、促進民族間的和諧關係均起到了積極作用。正因為如此,後人以建廟祭祀的形式緬懷紀念她,而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最悲催的公主
天聰三年(1629年),一支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來到了蒙古草原上的敖漢部,這支隊伍由數百名衛士護衛,攜帶大量嫁妝,這是清王朝莽古濟公主的送嫁隊伍,她是清入關後第一位下嫁到赤峰地區的清朝公主。
莽古濟公主繪像還原圖
莽古濟也是下嫁到赤峰最為「悲催」的公主了,她是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姐姐,因此,她也是下嫁到赤峰的公主中輩分最大、資歷最高的公主,但她的命運非常悲慘,1635年,被告發謀逆,獲罪後被處死,她也是唯一一個在政治鬥爭中被處死的公主。
最受寵的公主
而最受寵的則非固倫榮憲公主莫屬了,堪稱這一屆的VIP。她是康熙帝的三女,康熙三十年(1691年)19歲時下嫁巴林部札薩克烏爾袞郡王。因其是康熙帝非常喜愛的一位公主,所以身份地位十分高貴。
鑲貓眼寶石金簪
簪鋌細錐形,簪面長圓形,上飾透雕如意捲雲紋金片,正中鑲嵌一貓眼石,四角各嵌一寶石,寶石脫失。
鑲寶石"松竹梅"金簪
細金線編成樹枝竹葉,玉片做成梅花,綠松石為松葉,寓意為歲寒三友。
黃絲絛墜珠寶雕龍紋、卍字紋玉飾
葫蘆形如意香囊,用珍珠、珊瑚組成萬字紋、如意紋,下綴絲帶鑲珍珠、松石、紅珊瑚綴角,短絲帶上綴金、玉、松石做成的蓮蓬、拍板、劍鞘墜。
固倫榮憲公主去世後留下的遺物同樣很珍貴,這些稀世珍寶於1966年出土於赤峰市巴林右旗。
公主頭戴的鳳冠和身上佩戴的金飾有100餘件,做工極其精緻,如「歲寒三友」金簪、鳳型金簪、眾星捧月嵌貓眼石金釵等,使用花絲、點翠、鑲嵌等工藝,可謂金碧輝煌,光彩照人,與公主金枝玉葉之身甚是相符。
珍珠團龍袍
蘇繡博古袍
蘇繡彩蝶袍
公主下葬時身上穿有三件袍服,分別是蘇繡彩蝶袍、蘇繡博古袍和珍珠團龍袍,其中珍珠團龍袍可謂稀世珍寶,其最為珍貴之處是在黃色緞面上用金絲線穿綴八萬多顆小米粒大小的珍珠綴繡而成的八條祥龍圖案,此袍色彩鮮豔奪目,做工精細別致、可謂巧奪天工。珍珠團龍袍現藏於赤峰博物館,是館內鎮館之寶之一。
赤峰還有一位固倫公主——固倫端敏。天聰七年(1633年),年僅13歲的固倫端敏公主奉旨嫁給敖漢部蒙古郡王班弟,在這片草原上生活了二十個春秋,死後葬於此地,這裡便由此而得名公主墳。
清王朝聯姻的等級制度極為分明。清皇室公主的身份地位不同,額駙的等級則不同。如皇后所生之女,封號固倫公主,其夫婿則為固倫額駙;皇妃所生之女,封號和碩公主,其夫婿則為和碩額駙。另外,對個別誠孝淑嫻、造福一方的公主,也會破格晉封為固倫公主。
巴林郡王府
喀喇沁親王府
除了以上四位固倫公主,還有三位和碩公主,分別是和碩靜端公主、和碩溫格公主、和碩和婉公主。此外,下嫁的郡主數不勝數。
最浪漫的公主
康熙年間(1661——1722),康熙帝將叔伯妹郡主以公主身份下嫁喀喇沁部貴族萬丹偉徵之子額琳臣為妻,將御花園中一株郡主最喜歡的牡丹作為陪嫁禮物之一送給她。這株陪嫁牡丹歷經300餘年,至今仍然在赤峰大地上嫣然開放,已經成為了這裡一道靚麗的風景。
滿族與蒙古族聯姻,公主等女子們肩負清廷使命進入茫茫大漠和草原,給赤峰地區帶來了內地比較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農耕蕃殖、市肆殷闐」的景象。她們推動了滿、蒙古、漢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民族的了解和溝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團結。
參考文獻:《淺析清代滿蒙聯姻對赤峰的影響》(劉碩)
圖片來源於赤峰博物館
文字 / 編輯:杲凡力
來源:視覺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