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作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也得出嫁。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這時候不講"夫為妻剛",要論君臣之道。因為公主是君,駙馬就只有乖乖做小男人的份。
到了夫家,自然要面對與公、婆的關係,古稱"舅姑之禮"。兩相見面,是公主給公、婆行禮,還是公、婆給公主行禮,這個平民百姓沒有的問題,在駙馬家裡卻是個大問題。
清代之前,這件事經常搖擺。強調皇權尊嚴一個樣,重視人倫教化時則是另一個樣。
唐朝就很混亂,大體上公主下嫁,王妃送婚,駙馬的父母要"降禮答拜"。
"舊例,皇姬下嫁,舅姑反拜而婦不答。"《舊唐書》
可見唐朝的公主大過公公婆婆,舅姑大抵是要向公主行禮的。到唐宣宗時,規定公主出降時行見舅姑之禮。
北宋初期,公主的地位極大提升,尚主後"駙馬升行",將駙馬在家族中的輩分提高一級,父子變成兄弟,這樣公主就避免了婆媳義務。
"柴宗慶,字天佑,大名人,祖禹錫,鎮寧軍節度使。父宗亮,太子中舍。宗慶尚太宗女魯國長公主,升其行為禹錫子。"《宋史》
這一制度在宋神宗時,又被廢止:以後公主都要行"舅姑之禮"。
從唐、宋時期,公主與公婆地位的交互升降可知,建國之初,大抵以皇權為重;國勢平穩後,則更強調人倫婦道。
明朝,對公主與公婆的關係進行了規範,更強調長幼秩序,同時也不忽視公主的地位。出降駙馬後:
"明日,見舅姑。舅姑坐於東,西向。公主立於西,東向,行四拜禮。舅姑答二拜。"《明史》
清朝,中央集權到了空前的程度,公主的地位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公婆、駙馬見到公主要下跪,公主有賞賜,還要磕頭。
"額駙及其父母見公主俱屈膝叩安,有齎賜必叩首"。《清史稿·禮志》
可見,清朝公主的地位是歷代中最高的。直到道光年間,額駙及其公公、婆婆的地位才有所提高:
"仁宗以為非禮所宜,稍更儀注,額駙見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舅、姑見公主正立致敬,公主亦如之。"《清實錄》
禮節體現了家庭地位,但並不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清朝公主看著光鮮的特權,其實受到很大制約,以致與額附相見都要申請。
公主出嫁,單賜府邸。額駙入住府中,卻是居住在外舍,非招不得入內。也就是說,駙馬要見妻子,需公主宣召。但公主也不能自主宣召,她得向從小服侍(也是變相管教)的保姆申請,必須要得到她的同意才行。保姆的這個權力,成為其索賄的工具,公主如果靦腆、弱勢一點,見額附就難了!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個故事:
道光帝的大女兒與符珍成親,一年了卻沒見過額附,因為每次試圖宣召都為保姆拒絕,甚至指責她不知羞恥。
一次回宮,見到父皇,故意詢問: "女兒嫁的是誰呀?"
道光帝疑惑地回道:"你不是嫁給符珍了嗎?"
公主輕輕地嘆息:"不知道符珍長什麼樣兒?女兒出嫁一年,還沒見過呢!"
道光帝問明原委,非常震驚: "為什麼不自己做主,你們夫妻的事兒保姆管不著"。
公主等的就是這句話,殺回府去,把保姆罵了個狗血噴頭。從此與駙馬過了上幸福的生活,孩子就生了八個。
首先聲明:這是個假故事。嫁給一等雄勇公符珍的是鹹豐的獨女,第一年結婚,第二年病故,不可能生8個孩子。
故事雖假,但公主們的身不由己卻是真的。頂著尊貴的光環,她們生活的大多很不幸。順治以後的31位公主中,大部分沒有後代,30歲前死亡的佔了一半。
所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本意也許應是:沒有人會為出嫁的公主費心考慮,她們自求多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