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太極拳:何謂松?

2020-12-27 騰訊網

何謂松(1)

談松之前,想先說點兒題外話。前幾天我拜讀了祝大彤先生的《太極內功解秘》和《自然太極拳》兩本著作。說實話,此前我對祝先生不甚了解。書是我的學生薦送的;讀後感受頗深。在《自然太極拳》的前言裡,祝先生有這樣一段論述:「普及傳統太極拳內功,不是很難的事。有人會問,你說獲得內功不難,為什麼有許多習練傳統太極拳的朋友練拳十年二十載不得內功要領,甚至資深的拳家內功修持不能深入呢?恕筆者直言,這些朋友對太極拳認識尚膚淺,對拳理不甚理解,說白了,他們不懂太極拳。太極拳家不懂太極拳嗎?有一位已故資深兄弟拳種的拳家對一位太極拳練家說,有些太極拳名家不懂拳。人家能出此坦言也是難能可貴的,說的比較客觀,旁觀者清嘛。」祝先生此番表述,可謂精闢;一針見血地把太極拳界存在的無知、誤識,且自以為是的某些「大師」、「名家」其實不懂拳的真實寫照揭示無遺。本人即贊同先生的論述,又欽佩先生的率真。太極拳界,以至當今中華武術界,所缺失的正是這種實事求是、敢言求真的精神。

言歸正傳,開始談松。關於松,我之所言可能與祝大彤先生在上述兩部著作中的觀點相左。我做為一名無名之太極拳道的愛好者,還請先生賜教。

(一)太極無松

很多太極拳練者主張練太極拳要大松大柔。太極名家李雅軒亦云:「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有人把松稱之為太極拳的靈魂;或者說內功就是松功。許多資深的練家畢生追求松功,可是松功也沒有上身。究其原因:走錯了路,追錯了物。太極拳修為所求之根本,絕非求松,而是求中。

太極拳修煉中,對與錯,不在我說你雲,亦不在「大師」之言,標準僅有一個:太極拳道之本,「一陰一陽之謂道」。拳論所云:「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拳譜所述: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非陰非陽、亦陰亦陽。此乃是太極拳道中衡量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在太極拳修煉中,不論松與緊,不論剛與柔,不論開與合,都必須遵此道而修。否則,即使資深,仍不懂拳。

太極拳所言之「松」是與「緊」密不可分的。松中有緊,緊中有松,鬆緊相濟,鬆緊同體,就如同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松與緊誰也離不了誰。離開松,沒有緊;離開緊,何談松。如果非要讓松與緊分家單過,讓松獨立門戶,那就好比把太極圖中的陰陽魚硬性分割開來,獨立出陰魚和陽魚,進而去修煉孤陰或孤陽。試想,這符合太極陰陽論之根本屬性嗎?違背太極陰陽論的理論是錯誤的理論;違背太極陰陽論的追求是荒謬的追求。難怪有些資深練家松功不能上身,因為太極拳不可能有離緊之松。

(二)太極有松

太極拳所言之松與緊,不是後天修煉所得,而是先天自然而有。老子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離開母體,降生人世,不用人教松,也沒有人講緊,而嬰兒卻能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從同樣高度摔落,嬰兒少有受傷,而成人卻少有不傷。但是,在人們後來的成長過程中,產生了懼怕,出現了驚恐,從而失去了原有的先天自然之鬆緊。尤其是過去三千多年來人類社會男權文化的屬性,造成了人們緊有餘而松不足;松少緊多而不平;緊過松缺而失中。正是針對於這樣的情形,太極拳崇尚松,強調松。正如太極拳大師吳圖南先生指出:凡練太極拳者,皆知松為太極拳之主要條件。但是,請注意吳大師在此把松定為主要條件,而不是太極拳的目的,更不是太極拳的靈魂。

我認為,太極拳所言之松,應該是能使緊而不僵的那部分元素。在此我想有必要澄清一個錯誤的概念:有些人緊與僵不分;甚至有人認為緊就是僵。其實,緊不是僵,僵也不是緊;在太極拳道中僵是病,緊不是病。因為僵乃直挺挺而不靈活也;緊乃密切合攏,靠得極近也。太極拳練者常說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由此可見,松不是懈,緊不是僵。太極拳要求的是不懈之松與不僵之緊。但是,不少修煉者,練來練去,依然非懈即僵。原因何在?答案是:不知懈是不緊,僵是不松;松中少緊必懈,緊中缺松必僵;懈之病因——少緊,僵之病根——缺松。因此,欲避僵懈之病,須知鬆緊:松不離緊、緊不離松;松即是緊,緊即是松;鬆緊相濟而中。此時,太極拳所崇尚之真松有矣。如此,就能真切感悟到太極拳的松中緊與緊中松那妙不可言之滋味;並由此派生出了太極拳道修為所得之粘、沉、韌、整。正如《十三勢歌》云:腹內松靜氣騰然。李亦畬大師《撒放秘訣》所論:「鬆開我勁勿使屈」。這其中松靜而氣騰然與鬆開而勿使屈,均是鬆緊適中的具體顯現。

師亦云:「太極拳之鬆緊有如撥動之琴弦:過松則無律,過緊則繃斷;鬆緊適中則可彈奏出美妙的音聲。」可以這樣說:太極內功所展現的無窮魅力與藝術神韻,就在這一松一緊之中。

綜上而言,松之真義已明:何謂松,緊而不僵也;何謂緊,松而不懈也。那些把松與緊割裂開,專去求松,進而把松目的化、神秘化,這有悖於太極拳道與拳理,是當前太極拳修煉中的一個嚴重誤區。其實,松與緊就如同鹹與淡,無非是那麼一種滋味,嘗到了,不過如此。修煉太極拳實際就是在恢復人們原本就有的鬆緊而中的狀態。鬆緊求中,乃是返璞歸真,復命歸根,遵道而行,實則不難。

如上所談,只言鬆緊之道。至於鬆緊求中之具體方法,將在心法與功法中另述。

何謂松(2)

大凡練過太極拳的人都知道,學習太極拳首先就是要學會放鬆;「放鬆」二字就成了老師教授學生悟練太極拳時離不開的口頭禪。當然,放鬆並非太極拳專有,其他拳種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放鬆;每個人均希望每天都能輕鬆愉快地學習、工作和生活。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在大多數情況下,現實總是背離希望!學習的困難、工作的壓力與生活的煩惱等等給人們帶來的不僅不是輕鬆與愉悅,而是相反:緊張與緊迫。因此,尋找輕鬆就成為了人們的追求;學會放鬆自己的身心,鬆緊適中與勞逸結合,就成了人們生命中的重要課程。而太極拳正是用特有的心法和功法,使練拳的人遵道而修,真正學會調整自我、放鬆身心;使自己能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著鬆緊適中、陰陽持衡的良態佳境。

但是,對於太極拳的「放鬆」又不能等同於百姓生活之中所理解的放鬆;她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師云:「太極拳之放鬆者,松由放而得也;『放』是太極拳道中得松之關竅。」松如何放得?以下幾點是本人隨師修悟的膚淺認識。

(一)放入

眾多太極拳修煉者經常思考:太極拳是什麼?師云:「熔爐也」。太極拳實則是上天賜與太極臣民的一座太極拳道大熔爐。許多朋友終日孜孜不倦地盤練拳架,且自豪地說:我練拳。然而,拳之先天特性決定了:吾練拳一場空,拳煉吾功自生。這吾練與煉吾的差別,道破了太極拳道修為的天機。松是不可能在我練中求得。只有把自我放入太極拳道這座大熔爐裡,用拳義與拳理之烈火熔煉自己,大火煮、小火燉,猛火燒、文火燜,歷經數年之熔煉,直至把自己有形之身與無形之心均熔於拳中,使原本之我變成了太極之「鋼」;再將這「鋼」放入太極錘機之下,反覆錘鍛。經過如此之脫胎換骨的煉造,松始會有得;因此,此時的我才真正成為了可以精雕成太極作品的有用材料。

放入的另一層重要的含義,就是把自己放入大自然之中。如果有朋友問:松到底在哪裡?我會回答:松就在這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在人們終日於緊張與緊迫的壓力之下奔波勞碌時,唯有這大自然依然是花開花謝、風和細雨、藍天白雲、蟲鳴鳥唱,好一派輕鬆安逸、和諧舒適的景象。把自我放入這大自然中,讓自己的身心與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相融相和。因為,這草與木、這蟲與鳥,松也自然、緊也自然,哪有僵?何有懈?其實,太極拳之松,就在這大自然之活活潑潑、生生不已之中。這才是:有心練松松不生,無心求松松自得。正如師云:「能自然便能放鬆。」

(二)放下

關於放鬆,師亦云:「放下才能松」。自己在幾十年的太極拳修煉中,深深地體會到「放下」二字值得我們反覆揣摩、認真求索。大家都知道練太極拳是要從按規矩站樁開始。站一段時間以後,身型要求知道了,拳的規矩熟悉了,但身心依然松不下來。這時老師大多都會提醒學生:要放鬆,再放鬆。可是,老師讓放鬆,而學生卻不知道怎麼是放鬆,依然一頭霧水、不知所措。而作為師父的父親,每當此時,當年他對我不是喊「放鬆」,而是喊「放下!放下!」父親對我說,徐岱山師爺隨少侯師祖練拳時,如果有人松不下來,少侯師祖總是走上去,踹他一腳,斥到:「不把你那臭架子放下,能松嗎?」因此,父親在教徒弟放鬆時,也是不讓你端著,而是放下。我的體會是:心放平、身放下,此乃松也。

放下的更深一層的含義是:放下包袱。何謂包袱?拿起來而不能放下的就是包袱。有些太極拳修煉者終身求松而不能松。究其原因,就是把松看得過重、過難,松反而成了沉重的包袱。這是違背了「有意無意是真意」的原則,犯了意大而過之忌。「無過無不及」是太極拳修煉的不二法則。意過則滯;滯則不松而僵。只有放下求松的包袱,身心才能真正的放鬆。

修煉太極拳就必須把拿起來的那些欲求般般放下,真正做到:心中無欲、目中無人;在太極拳的汪洋大海之中瀟瀟灑灑、輕輕鬆鬆、自自然然地隨波逐流,與大海共起伏。這才是:不放而放,不松而松;能得拿起拳中竅,自然鬆緊互為根。

(三)放棄

太極拳修煉的過程就是改變自我的過程;改變自我就必須學會放棄:放棄自己原有的觀念、放棄原有的思維方式、放棄多年形成的習慣……,即《老子》云:「為道日損」。放棄是減法;建立是加法;改變即結果。太極拳的修煉,就是放棄舊有,使之不斷減少;建立新有,使之不斷增加;其結果才是把自我改變成太極新我。

「放棄」這個法則貫穿於太極拳修為的始終,即《老子》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師亦云:「拳無終點,層層可分」,即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才是太極拳修煉的真義。有朋友問:松到極點為何物?答曰:松極而轉緊。又問:緊到極點為何物?答曰:緊極而歸松。此乃:一層鬆緊一層通,松鬆緊緊永無終。

何謂松(3)

修煉太極拳的過程,就是用太極拳道的陰陽學說改變自我、改造自我,使自我由生活中的常人轉變成為太極人的過程。改變自我首先是改變原有的認識方式和思維觀念。如果不能改變,即使每日盤拳數遍,終將仍是徘徊在太極門外,摹練太極體操。

關於松,通常人們認為:有松就沒有緊;松與緊是誓不兩立的兩個不同性質的個體。太極拳道則認為:松是松,緊也是松;緊是緊,松也是緊;松與緊是相生相剋、相互依存、相互變轉的同一個體的兩種表象。

有朋友問:你不厭其煩地說松即緊、緊即松,那太極拳所言之鬆開、鬆散、鬆柔、松靜與松沉等等到底是松還是緊?就此問題我想僅舉鬆開、鬆散和鬆柔為例,談些膚淺愚見。

(一)鬆開與鬆散(4)

有些太極拳名家言松必談鬆開與鬆散,他們把鬆開與鬆散都歸入松的範疇。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松僅是開與散的前提條件;鬆開本質在開;鬆散實則是散。或許有朋友會問:既便如此,鬆開與鬆散還是與松有關,緊又在何處?我的回答 是鬆開也好、鬆散也罷,如果只是一味地開、盡情地散,則必懈無疑。要松而開,且開中有難開之念;松入散,且散時含難散之意。這難開之念即為合,難散之意即為聚。此時,開中有合、散時含聚,則松而開且緊入合,松入散且緊於聚。至此,太極拳所言鬆開與鬆散之真義才能由松而得。正如太極拳大家鄭曼青先生所說:「太極拳是一種時松時緊而有規律的運動。」就鬆開與鬆散師亦云:「 如放飛之風箏:脫開繩線,風箏如脫韁之馬失控而去;握住繩線時松時緊,人從風力、風隨人意,則風箏放飛自如。」誠然,太極拳特性決定了松長而緊短、松顯而緊隱、松外而緊內;這一長一短、一顯一隱、一外一內,即拳譜所云:「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關於鬆開,楊澄浦先生在《楊式太極拳練習談》中提出:「習練運行時,周身關節均須自然鬆開。」太極拳要求修練者,頸、脊、肩、肘、腕、腰、胯、膝與踝,這周身九大關節均要節節鬆開;節節鬆開才能節節貫穿;節節貫穿則內氣與內勁暢通無礙。可見,太極拳所言之鬆開,主要是指人身關節的鬆開。何謂開?開即是自一點向兩端分而有隙。由此可知,鬆開是有上下、左右與前後之方向的。如何才能使關節松而開呢?如果把人身比做太極球,則鬆開即是沿球之直徑向兩端對拉拔長,即在沉肩垂肘與松腰落胯的同時必須提頂豎項,否則沉墜而無向上提豎則關節向下堆積,人身就會整個懈掉。因此,太極拳之鬆開,就是向下沉墜必有上提之意;向上懸提定含下墜之意。此乃意上寓下、意左寓右;松中有緊,緊中含松;「對拉拔長橫豎找,提頂吊襠心中懸。」

關於鬆散,太極拳修煉者由鬆開而進入鬆散,即由表入裡、由外入內,由筋骨皮為主進入以神意氣為主的修煉階段。太極拳一般把由內向外稱為散;把由外向內稱為聚。在太極拳道中,散不離聚,聚不離散;散聚實則不二。太極拳的鬆散與聚合分為許多層次;不同層次有不同的內容。比如,內氣的鬆散與聚合;再高一個層次,還有內勁的鬆散與聚合。不但有面上的鬆散與聚合,太極內功修煉到一定階段,其鬆散與聚合完全是在點上見分曉;再到更高級的階段,點也沒有了,而是散聚於心;直至無散無聚。總之,氣之聚散、勁之聚散與心之聚散,體之聚散、面之聚散與點之聚散,其不同層次的變化之境界,實難用語言來表達。現在我們只能淺談一點兒氣之聚散。 仍然把人看做一個太極球體,則下丹田為發生內氣之氣機;氣機發動以後,「腹內松淨氣騰然」,如楊家老譜所云:「發於中,形於外,達於四圍。」此時,內氣向身體的四面八方鬆散,氣宜鼓蕩而四梢,使人身成為一個內氣騰然的太極球體。這時才能真正感悟到「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此刻,由於內氣的鬆散與聚合,「以氣催形」,身形隨氣之鼓蕩而膨騰欲動。太極拳到了這個階段,便開始了「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內」的內功之修煉。

(二)鬆柔

如果說鬆開與鬆散只是太極拳修練中兩步由表及裡、由外入內的重要階梯,那麼由松入柔就是太極拳所要達到的境地之一。當然,鬆柔所言之松,毫無疑問是太極拳之松;而柔也是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之柔有著本質的區別。常人所說之柔,就如同雜技表演之柔術,表演者的身體可以隨意彎曲、柔弱無骨。然此柔絕非太極拳之柔。太極拳的鬆柔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緊入於剛,剛復歸柔。

太極拳崇尚鬆柔,是因為鬆柔是太極拳的根本屬性。老子關於「柔弱勝剛強」之說,是太極拳道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為什麼柔能克剛呢?因為所克之剛不是太極拳由松入柔、積柔成剛的那個剛;此剛實為用拙力與本力而使周身產生的僵硬之剛。以柔克剛之柔,也決不是柔術表演所顯示的柔弱無力。太極拳的柔是由松入柔、催僵化柔而生成的一種陰柔之內勁。太極拳的剛則是「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的剛,是剛柔同體、積柔成剛而產生的一種陽剛之內勁。

我們說鬆柔是太極拳修煉中積柔成剛的前提條件。為什麼積柔成剛必須以鬆柔為條件呢?原因就是太極拳鬆柔之松是松中有緊;這松是自然之松,而這緊則是松到一定程度自然地由松轉而成緊。松入於緊,松積而轉緊則柔中入緊;此有緊之柔則積柔可以成剛。因此,太極拳之緊是由松轉生;太極拳之剛是由柔積成。所以,松即是緊,緊即是松,柔即是剛,剛即是柔;松鬆緊緊,柔柔剛剛,鬆緊變轉,剛柔相濟,這才是太極拳道所言鬆柔之真義。

相關焦點

  • 從收胯到松胯| 練習太極拳「松胯」的兩個步驟
    從收胯到松胯| 練習太極拳「松胯」的兩個步驟 2020-11-25 08:26  陳氏太極拳學習者
  • 太極拳「松」的真正含義,與上擂臺很快下來的原因
    太極拳的特點就是要求全身松沉綿柔,但初學階段是很難做到的,起初動作會僵硬、斷續。不過這是很正常的。等到動作熟了自然能夠放鬆。因此不能麻木的追求「松」;它需要兩個過程。一、做到心靜才能從容不迫,自然放鬆。(所以「松」先學會心靜)二、動作套路越是熟練越能夠達到放鬆的程度,因為熟能生巧。
  • 練的是真太極拳還是假太極拳,要用這幾個標準來衡量
    於是乎,關於什麼是真太極拳,什麼是假太極拳的討論在各種媒體上展開,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編者也曾習太極拳多年,只是先學習的外家拳流派,之後改習楊式太極拳,八十年代初師從楊振鐸老師(一代宗師楊澄甫之三子),學習楊式八十五式老架,雖不敢說自己這麼多年來的練習有多大的成就,但從經年不輟的練習感悟中,還是有一定收穫的。
  • 從一套最美太極拳表演說起!
    吳:對這樣的太極拳你如何認識?何謂最美? 陳:剛看到您留言,也看了您轉發的視頻,說她是「最美的一套太極拳,看著賞心悅目」,從視頻的選題界定,也不為過。若說是最美太極拳有些牽強,畢竟競賽表演與真正的太極拳是不能劃等號的。其實,無論是競賽套路還是傳統套路,只要按太極拳的理論要求去打就是正宗的太極拳,反之,就不是正宗的太極拳,只能叫太極操。 吳:我不認可視頻表演的是太極拳。
  • 太極拳運動的特點與精髓
    7、輕靈:輕靈是太極拳的靈魂,如荷葉承露,有傾即瀉,不受絲毫之力。 盤架子時要中正圓滿,穩靜安舒,緩慢均勻,不急不躁,尤要放鬆中定,節節貫串,動如抽絲掛線,身如行雲流水。8、陰陽相濟:太極拳以分清虛實為第一要義。例如重心在右腳則右腳重如山嶽,左腳則輕如鴻毛。全身每個部位均須分清陰陽虛實。注意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陰陽同時不同位。陰動陽應,陰要松沉,陽要輕靈。
  • 練太極拳切忌
    忌鬆散無力 松是太極拳之門,是太極拳練者入門的第一關,松是使關、節、椎鬆開,使肌、腱、膚擴張,讓氣血直達梢端。絕不是鬆散、松亂、鬆懈。 忌僵硬練力 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剛,松是太極之門,僵硬是太極之絆,用氣滯氣,用力傷氣,是太極拳之大忌。
  • 太極拳愛好者 如何入手學習太極拳
    作為一個太極拳業餘愛好者來說,如何入手學習太極拳呢?總的來說要多聽,多看,多思,多動手。咱們就拿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舉例來說下。首先,找到二十四式太極拳套路視頻,先看套路演練,多欣賞觀看,慢慢揣摩其中的動作,韻味。
  • 太極拳申遺成功,你想習練嗎?
    看來我們還要繼續修煉,修到太極拳的真諦,修出太極精華。你想習練太極拳嗎?如果想,請看下面太極拳習練10大禁忌,保證不會走彎路或半途而廢! 1、忌串門走戶 太極拳是內家拳,重點要內外雙修,如參雜外家拳的招式修煉就很難登堂入室。
  • 太極拳中的整勁是如何練出來的?
    太極拳以鬆柔為主要練法特點,在松的同時又有沉勁,而在柔的同時又含有剛勁,其勁法特點為剛柔相濟,內外兼修,行拳中動靜相間,快慢相合,以內催外,以身帶手,上下協調,如行雲流水。以鬆柔為主的太極拳何以能夠獨步武林四百餘年,並且其推廣也在隨時間的推移而在擴大呢?
  • 簡化24式太極拳
    簡化24式太極拳。儘管它只有24個動作,但相比傳統的太極拳套路來講,其內容更顯精練,動作更顯規範,並且也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 不要小瞧了太極拳中「身法」,因為它是太極拳中走架打手的靈魂
    《說文》解道:「肋,脅骨也。」此處當指胸腔兩側的軟肋,較為脆弱的部位。護肫的含義:一是兩脅收斂,下收前合地自我保護;二要與「松肩」「沉肘」相結合.上護頭.下護肋.守中門.護中線。肫,常被誤讀為「tun」。致使有人以為「護臀」。試想。正面對博。守中用中,護住臀部為哪般?涵胸,亦寫作」含胸」。
  • 被遺忘的神秘古城廣府是中國太極拳之鄉,獨享太極拳執大旗地位
    說的就是一個叫楊露禪的人,下功夫學太極拳終有所成的故事。楊露禪在夜裡潛伏於牆頭上,偷偷看師傅教其他師兄弟們練太極拳的畫面至今還清晰地印在腦海裡。如今,楊露禪故居還在廣府古城完好地保存著。楊露禪的故居就坐落在廣府鎮一條南北街上,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佔地總面積3000平方米的灰磚青瓦庭院,坐東面西,分為兩段院落。
  • 內外三合與太極拳拳架的關係
    以陳氏傳統太極拳的放鬆為例。首先是心靜下來,什麼雜念都沒有,只想太極拳,這是心的放鬆;心一放鬆,意隨其心指揮全身放鬆:松肩沉肘,圓襠開胯,眼平視正前,頭虛虛向上,五趾抓地,腳底湧泉穴虛空,呼氣下沉丹田,慢慢進入無極狀態。 陳氏太極拳傳人馬虹先生在講放鬆時,說放鬆有「松沉、松活、松展、松靜」四層意思。
  • 在太極拳練習中,絕不可忽視的兩個方面「空」與「通」
    每天打開電腦或手機,都能發現不少有關太極拳練習方面的視頻和文章,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能夠健康養生,卻病延年的太極拳關注度越來越高,對太極拳越來越認可;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太極拳已日益走向大眾化,正逐步地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地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但由於視頻和文章太多而雜,又由於發布者練功層次的不同
  • 太極拳,讓心靈回到身體!
    如果丹田吸足了來自地心的地氣,我們就會覺得身心穩定,能掌握現在,充滿威力,腳踏實地,準備在這個物質星球上全心投入生活,也因此我們能享受當下,無憂無懼地充分感受到自己活在這個肉身軀體之中,所有說,丹田不僅是實現靈性渴望的動力之源,本身也是物質世界的樞紐。
  • 洪式太極拳「右轉身搗碓」的新變化及學習
    洪均生先生按陳發科先生「怎麼用就怎麼練」的原則,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創編了《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1956年再次去北京拜訪陳發科現在,得到首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與演變,形成風格獨特、理法嚴謹、包容性強的拳法,被後世人稱為洪式太極拳。2015年正式命名為洪式太極拳。
  • 體育運動太極拳,這24個招式,你喜歡哪一式?
    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很受世界人民所喜愛,太極拳的發源地在河南。而陳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母體,很多太極拳都是在陳氏太極拳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氏一族是從山西遷到河南,陳氏開始繁衍生息,習文練武。帶你走進太極拳的故鄉,陳家溝!
  • 松腰看似簡單,實際不然,附上值得一看的松腰方法!
    又如捋勁,雖然「捋在掌中」,但主要靠松腰轉胯順勢將對方引至自己下盤一側,化解和防禦對方攻勢。又如擠勁,雖然「擠在手背」,但主要靠腰椎後弓之勁,手腳並進,合力向前擠擊。再如按勁,明確指出了「按在腰攻」,靠腰勁帶動全身整勁,用雙手向前按擊對方。有位太極前輩說:太極拳練習的「體」是腰腿功夫,「用」更要腰腿功夫。我認為此言不虛。
  • 太極真諦: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太極真諦: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原標題:太極真諦:發勁如「甩鞭」, 松腰如「砍樹」
  • 太極拳第二十三講 從太極拳推手到太極拳散手
    上一篇文章引起了一些爭議,有網友說:「我寫的一些拳理不切實際,太極拳應用應該有太極拳的特色,如後發先至、捨己從人,以柔克剛等等」。雖然觀點可笑,卻也代表了大部分學者對太極拳的認知。卻不知道上訴拳理都是前輩對太極拳推手訓練的總結,而不是對太極拳散手應用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