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期一項研究指出,在過去的無數年裡,生命已經多次在銀河系中傳播,而地球是擴散的關鍵點之一。
在過去的46億年裡,當太陽在宇宙中隨機運行時,它已經幾次接近其它恆星,美國科羅拉多州公司PioneerAstronautics是美國科羅拉多州先鋒宇航公司的董事長,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羅伯特·祖布林(RobertZubrin)指出,在這場親密的相遇中,在銀河系外旅行的彗星可能會被撞出原始系統,並前往另一顆恆星。
祖布林發現這種「彗星交換」可能是地球上許多物種滅絕的原因,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該現象其實有可能為生命提供了一定協助,幫助它們跨越「太空之海」,從一座「小島」遷移到另一座「小島」上,「在過去的35億年裡,也許正是這個機制把生命送到了地球,把生命送到了宇宙的其他地方,」祖布林說:「通過簡單的推斷,假設這發生在每個行星系統中,生命可能在銀河系中相當普遍。」。
祖布林還假設其他行星系統也充滿彗星,比如太陽系中的奧爾特雲。奧爾特雲到底有多大尚不清楚,它離太陽的最遠距離估計在30,000到100,000天文單位之間(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大約1.5億公裡)。
祖布林採取了更保守的估計,給出奧爾特雲的半徑為4萬天文單位,然後利用這些數據來估計其他類型恆星的奧爾特雲半徑,例如,紅矮星外圍的彗星半徑約為2萬天文單位,奧爾特雲中有多少彗星尚不清楚,祖布林採用了一個經常被引用的估計:1萬億顆彗星,大約每1000立方天文單位有4顆彗星。
祖布林的計算表明,太陽的引力可以從距離不到10個天文單位的另一顆恆星捕捉奧爾特雲中的物體,因此,每當太陽與另一顆恆星緊密接觸時,大量彗星很可能被太陽捕獲,假設太陽從另一顆恆星來到不到20000個天文單位,太陽就會在該恆星的奧爾特雲中開鑿出一條寬約2萬天文單位的痕跡,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捕獲2.5萬個天體(前提是假設奧爾特雲密度的其他恆星都像太陽一樣,每1000立方天文單位4個物體也是如此)。
這些捕捉到的物體會被太陽的引力吸引,並飛入太陽系內部,太陽系奧爾特雲中的一些物體也被另一顆恆星捕獲並向相反的方向飛行,"這些奇異物體的衝擊無疑將主要落在氣態巨行星上。"「但是因為太陽一次捕捉如此多的物體,像地球這樣的行星也可能受到影響,」祖布林在6月的《國際天體生物學期刊》上寫道,恆星的大小不同,它們能捕捉的物體數量也不同,因為恆星的重力取決於它的質量,例如,紅矮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30%,它必須在三個天文單位內才能捕捉到其他恆星奧爾特雲中的物體。
除其他信息外,祖布林利用所有這些信息計算了恆星相遇的頻率及其後果。結果是驚人的,他發現在過去的460億年裡,每10億年就有大約47次恆星間的近距離接觸,其中大約一半涉及紅矮星參與,這相當於每2100萬年有一次恆星相遇。
最後一個數字非常接近地球的大規模滅絕周期,似乎每2000萬到4000萬年發生一次,科學家們此前曾提出彗星撞擊可能是這些物種死亡的原因,並提出了導致彗星定期撞擊地球的可能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