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AI藍媒匯(ID:lanmeih001),作者丨黑羊,製圖丨劉琪,編輯丨顧盼
16號下午2點,義烏市政府門口,司機馬桂明和一名領隊、一名司機共三人,開大巴車前往安徽淮北。
他此行的目的,是接19名員工返義復工。馬桂明17號凌晨1點到淮北,當天接上19名員工,18號一早回到義烏。
馬桂明覺得「很光榮,義不容辭」,但同時也感到「很辛苦」。「有些地方比較遠,空載的時候很累。」他告訴AI藍媒匯。
這趟路程也不短,跨浙江、江蘇、安徽三省。高速上每個收費站、多數服務區都要檢測體溫;遇到跨省卡口,還要檢查車前的線路牌以及義烏市開具的證明。
但總的來說,馬桂明是幸運的,沒碰上什麼坎。他的同事,另一輛車的司機去蘇州,到了目的地接上人後,花了近四個小時才上回程高速路,因為當地卡口太多,幾乎每到一處都要應對繁瑣的檢查。
馬桂明是義烏市恆風國際旅遊有限公司的員工,這家公司幾乎所有的大巴車都被義烏市政府徵用。車頭掛上標語:「我們來接你上班」或者「義烏企業員工返崗包車」。
在2月16日,全國各省市還在謹慎研究如何復工的政策;媒體上,一則蓋有9個章的西南地級市復工申請走紅。而此時,義烏市已經把免費接員工的大巴撒向全國各地,並開啟了教科書式的企業復工流程。
而比義烏市政府啟動復工還早的,是各地著急的企業。
01
雙童吸管廠董事長樓仲平,今年春節不得不提前結束在三亞的度假。
當他在酒店看到因疫情感染的人數呈爆發增長並蔓延全國時,很快就意識到一個棘手問題:回家過年的一線員工可能無法回來。
初二那天,他匆忙訂了高價機票,初三返回義烏。
在義烏,陝西人孟竹燕最終決定過年不回老家。她是雙童吸管廠今年春節留在本地的員工之一,這些員工加起來不到三十人。
作為生產了世界上90%吸管的頭部企業,2019年8月的數據,顯示了這家吸管制造企業的實力:雙童有500多名員工,年產量 7000 多噸,產值近 2 億元。眼下對於吸管行業來說,是旺季。
從春節前,孟竹燕就緊盯著媒體關於疫情的報導,她看著數字不斷增長,直到「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於是大年初一一早,她開始了抗疫自救,目標很明確——先保障留在廠裡近三十位員工的安全。
她做了出入登記表,連同口罩、消毒用具一起交給門衛。然後集合留廠員工召開會議,禁止人員出門,由食堂統一配發食品,廠區內商店負責為留廠員工購置生活必需品。
而樓仲平則接到市裡通知:2月3日(初十)前不允許復工。但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從初五開始,雙童就要迎來部分老員工的返回,時間非常緊迫。
樓仲平回來後的轉天,初四召開的會議,重點就是探討如何應對返廠員工——僅有的三十個人被組織起來。
由於缺乏幹部領導,這些一線員工成了臨時責任人,並建立起廠區的防疫中心指揮部。到了後來,又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五個小組。
每個人都有分工。第一小組做返廠人員的登記、防疫、體溫記錄;第二個小組負責隔離、配發生活物品、購物、心理疏導、溝通等,並為新到員工建立群組;第三組是消殺組,負責人整個廠區的消毒、物資配備;第四組則是人員的梳理與管控,資料的整理與編排;第五組是物資、採購、集中管控、分發。
其中有單獨作戰,也有整體的協作。比如要做員工資料時,幾百人的信息統計不可能兩個人完成,於是這項需要集中處理的事情,就成了一門集體「必修課」。
02
孟竹燕這時已經意識到「嚴重的高壓」。
她最擔心是一線員工防控意識不強,她負責打電話給要返廠的員工,要他們「儘量自駕來,這樣接觸人可能比較少。」除此之外,來了以後怎樣生活、如何自我隔離都必須示範。
她的高壓還在於,確保每個員工,一到廠門口就必須按照流程要求走,因此要「時刻警惕」;另外一點,雙童當時建立的員工檔案非常細緻,包括員工在不在疫區、當地處於一種什麼狀況、員工是否去了其他省市、和哪些人接觸、家庭成員有哪些,有沒有接觸到外部的人員等等。
每一個人都要檢查仔細,孟竹燕和留下來的員工們工作量巨大。
強大的前期工作,最終換來了回報。正月十六(2月9日),雙童把員工返廠標準寫進公司公號後,這篇文章一度被轉到國家標準司,成為疫情期間衡量企業員工返廠復工的重要參照標準。
而9號的時候,在全國範圍內,如果談復工的問題還為時尚早。
但殘酷的是,雖然標準硬核,一旦前期執行中哪怕有一點疏漏,比如若是因為一名員工「漏檢」而導致感染擴散,樓仲平說,其實結果也很簡單:別幹了。
初十(2月3日),樓仲平得到了好消息。那天中央明確表態,「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
對於樓仲平這個土生土長的義烏人來說,義烏即是他商業上的風水寶地,也是政治治理中的一條反應迅速且靈活的大魚。
而如今在疫情中復工方面,「義烏應該是全國最早反應過來的。」樓仲平說。
實際上,義烏這個曾經遭遇過貧困的浙江大山中的小地方,後來以貨通天下而聞名世界,任何一個到過義烏的人,都能被它釋放的濃厚的商業氣息所感染。就連義烏的相關數據也帶著金子的味道:2019年1月至11月,義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540.1億元,同比增長8.978%。
即便在疫情面前,義烏市政府也是「在商言商」。2月3號,結合中央的新精神,當地政府招集了包括雙童吸管廠在內十來家企業開會。
這對樓仲平這些義烏企業家很重要,「要想一想後面還經濟我們應該怎麼做、要怎麼做,應該做哪些準備工作?」
會上,樓仲平報名參與了義烏市準備復工企業。同時報名的企業有十幾家,而最終六家企業獲得審批通過。
03
義烏的復工意識實在太早了。
在普遍的媒體報導中,以2月12日的政治局常委會為分水嶺,抗疫已經從前期的「疫情防控」轉向「防控+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復工復產在此時成為重要內容。
其實為了復工,雙童吸管廠的準備從大年初一員工核實就已經開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2月8日)已經有200多位員工到崗並通過了疫情防控流程。
兩天以後的2月10日,「雙童」開始逐步復工。
復工並不意味著馬上開啟機器恢復生產。到了14日,雙童才讓設備轉起來。而在那之前,他們在反覆商議如何開啟生產線,並將疫情傳播的風險降到最低。
經過試驗,最終只有三分之一的設備開起來。現場,每個員工操作一臺生產機器,而相鄰的機器是關閉的。「保證了最低的生產效率同時,儘量讓每個員工保持在安全的距離範圍。」
現在,雙童吸管廠的員工還在從全國各地陸續返回。當下恰逢吸管行業的旺季,2月13日,雙童吸管廠發出了農曆新年,也是復工後的第一個貨櫃,目的地是寧波港,而開車的司機恰好是過年未返鄉的湖北武漢人——樓仲平形容從義烏到寧波這一路如「過五關斬六將」。
「我們跟寧波物流公司通力合作,光是證明就有這個司機小區證明、寧波物流方面證明、港口的證明、我們公司的證明、司機的老家證明,義烏防疫部門證明。在這種環境下,讓一個貨櫃到寧波的港口是非常不容易的。」樓仲平說。
雖然麻煩,但無疑這為雙童吸管廠的復工討了好彩頭。而除了員工「給力」之外,樓仲平一直感謝的是「老東家」義烏市政府。
這一點,孟竹燕深有同感。
她說市政府從大年初一就下防疫指令,到現在已經是第16個令,「你能感覺到政府是在想方設法用新的手段去提高防疫措施,給企業復工。」
孟竹燕舉例,一是政府包下數百輛大巴車免費去各省接回義烏上班的員工;二是政府租用了4萬張酒店床位,為外地返工人員提供上崗前14天隔離用。而所有這些人員吃住費用均由政府承擔。
然而這在今天看來已經並不稀奇。比這些令人側目的,是義烏市政府「求工心切」已經到了「不惜血本」的地步。
04
據界面新聞報導,截至目前(19日),義烏市千萬美元以上外貿企業、億元以上電商企業、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分別達89.6%、84%和83.7%;商城大道等38個重點工程已有序復工。
在2月16日,義烏市人社局和財政局聯合推出《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加強企業用工保障的意見》,其中做出了「關於讓外地員工返回義烏」的一些令人驚嘆的規定:
對2月22日前通過鐵路列車、客運汽車方式來義的企業員工,車票費用全額補貼;對2月23日至2月29日來義的企業員工,減半補貼。對於自駕返義員工,在2月22日前返回的,按照同地區乘坐鐵路列車標準給予補貼,確無鐵路列車的,參照客運汽車標準;2月23日至2月29日來義的,減半補貼。對老員工帶新員工來義的,經義烏企業確認,可同等享受上述補貼政策。
還有最後這條:初次來義求職人員可享受三天免費食宿。
甚至在雙童吸管廠的公眾號上,有一篇激勵員工返廠的文章裡寫:在員工入職方面,我們給出的鼓勵政策同樣誘人:凡介紹老員工/熟練工入職雙童,籤訂合同一年,給予獎勵2000元/人;介紹新員工入職,籤訂合同一年,給予獎勵1200元/人(自行入職的同樣享受)!
疫情之下,在企業紛紛被曝裁員、減薪、倒閉的背後,義烏好像只有兩個字在不斷重複:要人!要人!要人!要人!要人……
在網上搜索一下相關信息,這些字裡行間能體現義烏市政府的急切心態:
從2月9日開始,義烏主要快遞企業已陸續復工,目前義烏快遞日處理能力達到了800萬單,快遞處理能力接近正常水平。
截至2月17日,義烏35個電商園已復園開工,164個電商村有序開復工,累計備案復工的各類電商企業有5337家,復工億元以上電商企業74家,復工率90%。
義烏之心、吾悅廣場、萬達廣場等商業綜合體宣布2月18日起恢復營業。
經過20多天的「待機」,2月18日,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國際商貿城一區、二區率先開市。
樓仲平說,義烏市政府的很多做法,是其他地方很難想像的。比方說義烏首先打出「歡迎回家」的標語,呼籲在義烏創業的人趕緊回來。
在全國範圍內,不僅是義烏,杭州和廣東的復工做法同樣備受稱讚。杭州跟勞務輸出省主動聯繫,定製了一系列「務工人員返程專列」。而廣東省早在2月16日,東莞就包車從雲南昭通接員工返崗復工;此外佛山市長也公開承諾:絕不允許出現一家企業因為沒有口罩不能復工復產的事。只要企業缺乏防控物資,提前三天向屬地政府報告,我們政府就要幫你解決。
在鄭州,富士康工廠推出「防疫返崗激勵獎」,返崗返工的員工,符合條件每人可以獲得3000元;萬科物業升級「長江行動」,宣布提前啟動20000人的招聘計劃;有企業更是啟用包機,浙江省嘉善縣企業包機載154名員工返崗。而費用則由縣政府承擔三分之二,企業承擔三分之一。
當全國還在談論抗疫的時候。這些地方和企業正爭分奪秒、想盡辦法去奪回過去一個月失去的產能與利潤。
其實在經濟帳面前,阻止疫情的發展尤為重要,而更加重要的,是如何用多種思維去解決這些問題——畢竟不能只聽企業哀嚎,更應該多角度幫企業一起渡過接下來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