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預設」實現真正人機溝通——從影片《機器猛犬》看仿生機器...

2020-12-22 機經網

  大部分科幻電影,多以宏大敘事場景和文明史詩級主題受到熱捧。而一部於2008年在美國上映的科幻電影《機器猛犬》則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科幻電影清新、活潑的一面。該片講述了男主人公邁爾斯與一隻軍用機器狗A.X.L.偶然相遇,建立感情,從而共同對抗敵人的精彩冒險故事。

  《機器猛犬》裡的機器狗身體器官雖然都是機械製造的,但它卻有一顆真狗的心臟,在外形、行為和動作等方面非常接近於真狗。男主角和機器狗的第一次相遇即發生了正面衝突,看似強大的機器狗在追逐過程中撞壞了身體的零部件動彈不得,在男主巧妙的溝通下,原本已經開啟自毀程序的機器狗在最後一刻放下警惕把修復程序發到了他的手機上。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人能否與機器人實現如電影中那樣的溝通呢?

  如果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應用了AI技術的機器人已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兒童陪伴機器人、智慧導覽機器人、自動送貨機器人等多種類型的機器人已並不罕見。但是客觀來看,目前大多數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並不高,與真正實現與人類無障礙溝通還有一段差距。

  現有技術下,智慧機器人與人類的交流往往通過預設來完成,應用場所會決定交流的內容,比如,車站的智慧機器人能夠回答車次、路線、時間等與交通相關的內容,但如果向它提問如何炒一盤魚香肉絲,顯然不在它的預設範圍,也就無法回答了。

  由於受到技術處理能力的限制,智慧機器人在語義分析、場景匹配、上下文關聯、情感交互等方面的障礙在短時間內仍然難以突破。

  影片中,機器狗通過與男主角眼神的交流,便感受到他的情感,領悟其想法並給予回應。也許在未來一段時間裡,這樣的情景仍然只能出現在科幻故事裡。

  隨著影片的推進,男女主角通過機器狗在塗鴉牆投射的一段視頻,了解到這隻「狗」原本是一條應該在戰爭中使用的仿生機器戰犬。「仿生」這一關鍵的技術名詞也成為整部電影十分重要的科學亮點。

  仿生學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工程技術與生物科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試圖在技術方面模仿動物和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功。仿生機器人就是仿生技術的重要應用。目前,常見的仿生機器人主要包括地面仿生機器人、水下仿生機器人和空中仿生機器人三大類。其中,地面仿生機器人的研製相對最為成熟,包括四足、兩足類人形、蛇形等多種形態,它們已經在戰場偵察、探索未知天體、惡劣環境作業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影片中的機器狗就屬於這個類別。水下仿生機器人主要是仿生機器魚,簡單來說,就是參照魚類遊動的原理利用機械電子元器件或智能材料實現水下推進的一種仿生機器人。而空中仿生機器人也就是能飛的仿生機器人,它們的種類繁多,模仿的動物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機器蝙蝠、機器蜻蜓、機器海鷗。

  影片中的機器狗跑、跳、翻、滾樣樣精通,在男主一次次的闖關冒險中提供了重要幫助。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仿生機器人呢?由我國科學家發明的一種被稱為「幾何機器人」的仿生機器人與影片中的機器狗可謂異曲同工。這種特殊的機器人的外形具有典型的幾何特徵,比如,三角形、四邊形或者立方體等,奇特之處在於,它們的形狀可以發生改變,以實現滾動、步行、爬行等多種移動模式。幾何作為幾何機器人的基部元素,衍生出了複雜的邏輯,不同形狀組成的機械裝置實現了各種形態的自由切換,並且在切換過程中完成了移動。因其具有強大變形與越障能力,預期用於現有機器人難以通過的極端複雜障礙環境,包括民用搶險救援嚴重破壞路面、軍事野外作戰動態變化地形,以及星球深度探測未知複雜表面。

  冰冷的機械,有序的程序,情感互通的狗,三者的意外相遇,碰撞出了《機器猛犬》這部青少年科幻電影。電影內外,機器人都是現在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熱門話題。在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已經進入快速軌道的今天,我們是否需要重新思考:未來社會,人類與機器人到底應該如何共處?

相關焦點

  • ...預設」實現真正人機溝通——從影片《機器猛犬》看仿生機器人技術
    而一部於2008年在美國上映的科幻電影《機器猛犬》則從另一個角度,展示了科幻電影清新、活潑的一面。該片講述了男主人公邁爾斯與一隻軍用機器狗A.X.L.偶然相遇,建立感情,從而共同對抗敵人的精彩冒險故事。 《機器猛犬》裡的機器狗身體器官雖然都是機械製造的,但它卻有一顆真狗的心臟,在外形、行為和動作等方面非常接近於真狗。
  • 機器猛犬:這部瘋狂致敬的好萊塢「科技猛獸」新片,還真不簡單
    日本有家喻戶曉的動漫一哥機器貓哆啦a夢,最近好萊塢也出了一隻狂拽酷炫的科技猛獸「機器猛犬A-X-L」,它是美國最新科幻片《機器猛犬》的主角。近日該片終於放出首支預告,為我們展示了一支裝備齊全、超級拉風的美式「機器狗」。
  • 人機協作新突破!日本公司OMRON SINIC X研發機器手臂扯鈴
    網絡流傳不少扯鈴入門的影片,很多人都表示扯鈴是一門技術,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2020年末尾到了,科技發展得如此飛快,那麼機器人會扯鈴嗎?還真的會! 如下圖所示:兩條機器手臂正在扯鈴。
  • 德國逆天的仿生機械,這才是真正的黑科技!
    德國Festo公司,以各種惟妙惟肖的機器動物聞名於世。最近又研發出機器蝙蝠,難分真假。它的原型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狐蝠,關節與翼膜與真狐蝠的身體構造一模一樣。機器蝙蝠兩翼展開寬度228 釐米,體長 87 釐米,非常大。在運動追蹤系統的輔助下,可以規劃飛行軌跡,在特定空間內自由飛行。
  • 張立華:突破全息直覺理論,打造機器智能引擎
    異構計算技術上的突破和三維物理仿真引擎晶片的產業化經歷,讓張立華體驗到將一個新的科技創新實現成果轉化,最終實現產業化,才是科研人最終的歸宿。「後來,當我有了新的技術或新的想法,我就會想如何將它產業化,變成一個生產生活中真正可以創造價值的東西。如果只是在學校純粹做理論研究,就無法產生這樣的激情。」
  • 四足仿生機器狗外形相當科幻,美軍帶其保衛基地
    文/白夜如今的軍事發展體系已經逐步邁向現代化發展,優秀的武器裝備優於其他裝備的原因就是其具備現代先進科技的支持,能將最新的科技發展融入到武器中,才能實現突破性的發展。此外,美軍此次還展示了一款四足仿生機器狗,主要用於軍事基地和機場的防衛任務。據了解,這種仿生機器狗由美國幽靈機器人公司製造,它的專業名稱應該是四足無人地面載具。此次參與演示的機器狗屬於「Vision 60」型,它的設計功能十分廣泛,主要用於執行檢查、情報偵察、監視、測試、分布式通訊和持續警戒等任務。根據幽靈機器公司的說法,這種機器狗的幾乎是「無所不能」的。
  • 機器人的華麗轉身:從機器管家到情感伴侶
    》,裡面介紹了一個關於機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做安德魯的機器人,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機器管家到人的角色轉變,這樣的轉變是隨著其思維、情感的變化逐步完成的,確實很神奇。還是以《機器管家》裡的安德魯為例,他的成長主要通過主人馬丁一家對於他的態度來實現的,起初安德魯由於損壞了二小姐的玻璃馬而開始閱讀有關雕塑方面的書籍進而培養出對於藝術的興趣和熱愛,這類似於技術領域經常提到的自學習功能,通過不斷地吸收外部信息而對自身性能和模式做不斷地調整和優化,安德魯最終通過閱讀了解了人類的歷史和對於自由地追求,慢慢形成了獨立的人格和人性化轉變
  • 採用3D列印製造出仿生的類人機器手指
    尤其是,展示了精確仿造骨骼形狀、韌帶結構 、粘彈性肌腱的仿生手指。這一手指是採用多材料3D列印的辦法製作出來的一個單一部分。這一製造辦法排除了早先的工程製造中剛性骨架結構以及彈性肌腱系統 中的界面問題。這一人造的肌肉在使用時需要具有驅動功能的手指的肌腱也可以採用列印實現。同時採用一個測試平臺來比較模擬和列印的原型之間的結果。
  • 中國式機器換人的最佳實踐是什麼?
    機器換人可促進新就業及用工結構調整,機器換人替換的多數是勞動強度大、簡單重複、安全風險高、作業環境差等崗位,可解決職業健康和安全難題,改善我國安全生產形勢。機器換人雖然緩解「用工荒」同時又帶來了「技工荒」問題。同時也對在崗工人的技術能力、知識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技術人才需求增大,可促進企業用工結構調整。
  • 《機器之血》意猶未盡 「龍豬組合」為影片增色不少
    《機器之血》是繼《英倫對決》之後,在歲末年初之際,成龍奉獻給觀眾的賀歲大片。作者: 劉昌宇隨著影片在全球的公映,雪梨歌劇院的秀美風光定會吸引到越來越多的遊人,這恐怕也是影片帶給人們的最大驚喜。影片的另一個吸睛點,是來自小豬羅志祥的詼諧表演。
  • 機器仿生狗,萌!六覺機器人,帥
    能擬態小狗的仿生四足機器人庫卡機器人現場,來自國內外300多家優質企業參展,其中不乏細分機器人領域、佛山機器人板塊的「頭部企業」,而展會中還有一批科技「新物種」亮相。值得關注的是,依託「會展+」,佛山三龍灣正推動機器人產業生態的打造,為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賦能。
  • 美軍帶著仿生機器狗執行安保任務,可多方面應用
    根據環球網援引美國The Drive網站9月7日報導,美國空軍此前在內斯利基地進行「先進戰鬥管理系統」(ABMS)演示期間,就首次使用了四足仿生機器狗執行安保任務。從研發歷史來說,美軍在「機器狗」方面的探索由來已久。早在2008年,波士頓動力公司就研發出了一款綽號「大狗」的LS3機器狗。
  • Atman 劉昌芳:醫學機器翻譯與機器寫作
    我們為醫學領域用戶提供機器翻譯、機器寫作、知識圖譜和大數據人工智慧產品,致力於成為醫學領域的語言智能專家。目前,Atman 已為跨國藥企提供機器翻譯、機器寫作產品,2017、2018 年還被評為人工智慧 50 強企業。我們雖然是一家初創企業,但是大部分人成員都是行業裡的老人。
  • 機器翻譯革命強勢來襲 人類翻譯將無路可走?
    (新華社記者張端攝)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記者楊駿)安徽黃山不少計程車司機經常拉「老外」,不會外文也能交流無礙;去年北京的全球機器智能峰會上,各國大咖扎堆演講,現場卻不見同聲傳譯者;更多中國人海外遊,面對東京的日文菜單不再一頭霧水,漫步在巴黎街頭也不再因不懂法語而慌張。這一切都源於一項近年來不斷取得突破的技術——機器翻譯。
  • 仿生手「漢尼斯」實現突破 可恢復90%手部功能
    「漢尼斯」手具有仿生特性,與人手非常相似,可覆蓋手部和腕部,能實現精確的類似人手的抓握行為,還可恢復上肢截肢患者恢復90%以上的功能。除主動握持以外,它還能遞送物體,當把易拉罐的底部遞給「漢尼斯」,它可以輕鬆握住瓶底,並在對方試圖拿走時鬆開手。
  • 由《機械戰警》談人與機器的共同進化
    而人類真正成為人類的時刻,是那一個類人猿開始揀選那些能夠製造出石斧的石塊的時刻:在那個時刻,人類學會了如何使用工具製造工具;而製造工具的工具,它有一個通稱:機器。所有的機器,都指向一個終極的方向:人自己。人本身就是最終極的工具。機器人是人類製造機器的終極目標。
  • 百度領銜舉辦首次機器同傳講習班 詳解機器同聲傳譯技術演進
    從翻譯模式看,相比傳統的文本翻譯,同聲傳譯對翻譯時延和準確率要求極高,這使得翻譯模型總是需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進行翻譯,因而較之傳統機器翻譯,同聲傳譯難度又翻倍;從譯員角度看,同傳專業性極強、難度極大、耗腦又耗嗓,對同傳譯員要求極高,除了深厚的語言能力外,還需要極強的反應能力,邊說邊聽,精力高度集中,對譯員的腦力和體力都是極高的挑戰。因此往往一場會需要兩個甚至多個譯員共同完成同傳。
  • 人機對抗智能技術
    作為人工智慧研究的前沿方向, 人機對抗技術一直是國內外人工智慧研究的熱點, 以人機對抗為主要形式的人工智慧研究為探尋機器智能的內在生長機制和關鍵技術原理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試驗環境和驗證途徑. 基於人類現有的知識和智能水平, 通過研究和實現新型的智能學習算法, 使得機器智能在可控的範圍內不斷接近、達到甚至超過人類的智能水平.
  • AI機器寵物,治癒孤獨的良藥還是情感疏離的幫兇?
    最有趣的是,AIBO會像真正的寵物狗一樣不聽話,比如剛到主人家裡時,它會假裝在家裡撒尿,主人批評幾次後,它才會知道自己不能這麼做。隨著相處次數和時間增加,AIBO能和主人的互動中學習更多經驗,變得越來越聽話。這樣的擬真反應讓AIBO大受歡迎。對許多消費者而言,AIBO並不是一個沒有生命、死氣沉沉的家用電器,而是更像一名真正的家庭成員。
  • AI領域再突破!OPPO榮獲全國機器翻譯大賽多項第一名
    2020年全國機器翻譯大會評選結果或許能給出答案。 OPPO繼去年參賽並獲得了兩條賽道的冠亞軍後,在今年繼續突破了自己——參加了全部6條翻譯賽道,獲得5個賽道的第一名,1個賽道的第二名;同時參與了語料過濾賽道,獲得了該賽道子任務(5億詞規模)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