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中華藥海》、《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和你聊聊,人們在對待中藥、學習中藥的時候,存在的誤區。
我研習中藥之初,曾經有一個疑問。這就是,對於某一中藥的功效,總想著要找到與其對應的藥理研究依據。比如說山楂,它是一味消食藥。我只有看到藥理研究,它有明確的助消化作用,比如對胃液的分泌有影響,比如對消化道平滑肌有影響,我這才能去理解。
所以說,對於那些在藥理研究上沒有相應結果的中藥功效,我就很難理解,並覺得匪夷所思了。
後來,我把我的不解說給老師聽。
我的老師聽完,沉默了許久,然後才慢悠悠跟我講:「你知道現在的人,對中藥的誤解,源於哪裡嗎?就源於用西醫的思維來看待中藥。你現在也是這個問題」。
接著,我老師給我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雖然現在已經廣為流傳,但是還是值得一說。
我國首屆國醫大師裡面,有一位老前輩,山東的,姓張。張老先生年輕的時候學習中醫,認為浮小麥,也就是那些癟麥子,是殘次品,成分以及營養價值是不完整的,是無用的。所以,他在用經方、古方的時候,遇到浮小麥就刪掉。結果怎麼樣呢?這樣做,有很多方子開出去,無效。這引起了他的注意。後來,他嘗試在裡面加入浮小麥,效果就特別明顯。
張老先生非常吃驚,從此確立了對古典中醫藥學說的堅定信念。
這說明什麼呢?我們用現在的思維去認識中藥,有可能讓我們誤解中藥。
我們現在是什麼思維?就是西化的思維,對待任何事物都要追問其本質,也就是「三個W」,是什麼(what)、在哪裡(where)、為什麼(why)。比如說對中藥,它到底為什麼能起這樣作用?什麼是它的有效成分?有效成分又在哪裡?這是現代藥理學主要研究的問題。這樣的研究,雖然有它積極正確的一面,對我們認識中藥,提高對中藥的合理應用起著促進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卻容易把我們引入一個誤區——如果我們分析不出來它的有效成分,就難以理解,甚至會否認其業已存在的功效。
比如說浮小麥,就有效成分和營養價值而言,它一定是殘次品。但是現實臨床中,你離開了這個「殘次品」,方子就不好使。有了它,就好使。
由此可見,我們看待中藥,不能完全以成分分析的視角來認識。中藥對人體的治療、保健功效,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不是以其有效成分作為根據的,而是以其四氣五味來作為根據的。它是通過中藥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這是一種有別於現代西方思維的另一種認識方式。不把這個事兒搞明白,只是用西化的思維去理解中藥,最後問題一定越來越多。甚至可以說,只用西方思維看待中藥,是對中藥的不尊重,是一種侮辱。
在這方面,還有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中藥桑葉。它有一個功效,就是治療盜汗。用中醫思維來看,這和它善於清熱、滋陰的作用分不開,對陰虛盜汗有益。但是你從現代有效成分角度來看,就很難理解。因為桑葉的主要成分是芸香苷。桑葉藥理作用已經明確的是降血糖、降血脂、抗菌、抗炎、抗衰老、抗氧化、抗腫瘤、抗疲勞、降壓等等,和盜汗似乎沒什麼關係啊。你要是這麼去考慮,桑葉治療盜汗,就無法理解了。
總之,我們中國人,對國醫國術的真正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科普中醫,為了將祖國傳統醫學文化發揚光大,我也將不斷奔走吶喊,至死不渝。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