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可以通過與蒙古貴族聯姻拉攏分化蒙古部落,明朝為何不這麼做

2020-12-07 香茗史館

縱觀整個明朝,與蒙古之間一直是打打停停、糾纏不清,在花費了太多精力、財力之後,仍然無法確保北部邊疆穩定。而反觀清朝,卻通過聯姻拉攏的方式,與蒙古各部保持了較好的關係,除了平定準噶爾之外,雙方始終未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那麼,明朝為何不通過聯姻的方式,與蒙古搞好關係呢?

原因之一:明朝與蒙古天然敵對,清朝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元朝乃是蒙古建立的國家,而明朝則是推翻元朝後建立的王朝,這導致雙方從一開始便形成了敵對關係,而這種關係至少在明朝初期的一百年內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而清朝作為崛起於東北的民族,不論從生活習俗,還是從戰略態勢來講,關係並不緊張。

從明朝和蒙古的博弈來看,明朝前期主要以打擊為主,中後期則以戰略防禦和平衡牽制為主。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明朝多次出兵北伐北元,從而徹底瓦解了北元殘餘勢力,一定程度確保了北部邊疆穩定。而自仁宣年間開始戰略收縮後,明朝則主要依靠九邊重鎮進行戰略防禦,同時通過「貢市」貿易平衡牽制蒙古各部。

清朝則有所不同,清朝由於崛起較晚,初期實力相對較弱,為了尋求入關的機會,同樣也為了確保側翼和後方的安全,在沒有絕對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清朝(後金)自然不必與蒙古輕啟戰端。更何況,清朝崛起時蒙古已經是四分五裂,可汗對於蒙古各部統治力有限,因此清朝主要採取的便是通過聯姻拉攏蒙古部落,並對可汗勢力進行打擊的策略。

根源上的敵視和友好,再加上明朝和清朝不同的民族政策,以及蒙古諸部的現實情況,這是造成明朝和蒙古天然敵視,而清朝和蒙古則天然友好的主要原因。同時,由於庫圖克圖汗之子最終投降,黃金家族徹底失去了對草原的統治,再加上秦朝的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再也無力恢復往日榮光。

原因之二:國力強弱不同,明朝沒有必要採取和親政策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力強弱的不同,同樣會影響到國家的對外政策,明朝由於國力一直較為強盛,因此並沒有與蒙古和親的必要,而清朝則恰恰相反。

古代互市畫面

雖說明朝在與蒙古的戰爭中,也曾遭遇過「土木堡之變」這樣的慘敗,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在國力方面,始終要遠超蒙古。蒙古各部雖然時常南侵掠邊,但除了「庚戌之變」等少數幾次之外,卻始終難以深入明朝腹地,而明朝卻可以通過外貿一定程度掌控蒙古各部的經濟命脈,再加上所謂的「天朝上國」心裡作祟,明朝很難升起與蒙古各部和親的心思。

清朝則不同,後金雖然在「薩爾滸之戰」後已經逐步在遼東站穩腳跟,但剛剛崛起的後金實際上仍比較弱小,明朝依靠松錦防線仍然對後金保持著一定的戰略威懾力,再加上朝鮮和蒙古此時依舊比較偏向明朝,後金不論是為了崛起,還是為了將來攻入關內,解決蒙古和朝鮮保證側翼安全,都是重中之重,因此通過聯姻分化瓦解蒙古部落,自然不失為一條妙計。

正是由於明朝和清朝國力方面的差距,使得明朝和清朝對待蒙古的態度截然不同。事實上,即使在「薩爾滸之戰」戰敗,而蒙古部落中親近明朝的內喀爾喀和葉赫部又先後被擊敗的情況下,明朝拉攏林丹汗的方式仍然是通過賞賜銀錢來促使蒙古出兵,而並非所謂的聯姻

原因之三:明朝時期蒙古仍有退路,清朝時期蒙古退無可退

這一點則關係到了蒙古各部對明清兩朝不同的態度,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始終對遊牧民族無可奈何,一個主要原因便是其強大的機動能力,即使他們不敵中原王朝,也可退往漠北甚至更北方,等到恢復實力後再度南下。

明朝時期,雖然朱元璋時期明軍通過北伐擊潰了元朝殘餘勢力,從而導致蒙古分裂,明成祖朱棣更是先後五次北伐,然而除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取得一定戰果外,其餘三次北伐均難以找到韃靼主力,反而給瓦剌崛起提供了時機,而在瓦剌衰弱之後,韃靼便又迅速捲土重來。

而到了清朝,隨著俄羅斯在西伯利亞的瘋狂擴張,蒙古各部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向北發展,退路已經完全被斷絕。而在準噶爾部崛起後,又和沙俄沆瀣一氣,又從西北部對蒙古各部造成了壓力。北部和西北部的變化,導致蒙古各部只能選擇歸順更加友好的清朝,因此蒙古各部也需要通過聯姻,來加強與清朝之間的關係。

在明朝時期,蒙古的北方還沒有出現俄羅斯這樣的巨大威脅,他們的主要威脅仍然來自於南部的明朝,一旦不敵明廷,他們完全可以向北撤退,一直撤到明朝根本無法、無力打擊為止。而自從俄羅斯東擴之後,被夾在中間的蒙古各部面對壓力只能選擇投靠更加友好的清廷。

相關焦點

  • 明朝打了幾百年都打不過的蒙古,為何被清朝輕而易舉拿下?
    清朝初期我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國,實力仍然可以傲世天下。就好比明朝打了一個朝代沒能拿下的蒙古就被清朝輕而易舉擊敗了,那麼你知道這是為何嗎?政治聯姻很多人可能看過清朝的宮廷劇,那麼應該知道清朝的一些妃嬪裡經常有蒙古女子的身影。沒錯,在清朝有一個很出名的政治手段,聯姻。
  • 三分鐘帶你理清,清朝與蒙古百年恩怨的真相!
    當然不是的,兩個草原民族貌合神離,滿族想方設法打壓分化瓦解蒙古族,而部分蒙古貴族心懷曾經的榮耀也不願就此放棄草原雄鷹的稱號,時刻準備造反。縱觀清朝的整個歷史,蒙古與女真滿人的戰鬥就不曾停止。努爾哈赤時期努爾哈赤作為滿清的開國皇帝可以說歷經大戰無數。當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時候,他便組織了女真騎兵和蒙古軍的決戰,數次洗劫蒙古族的駐地。後來努爾哈赤意識到光憑武力並沒有辦法徵服蒙古,於是採用和親、聯姻的手段瓦解蒙古各族的實力,並將精銳的蒙古騎兵收為己用。
  • 清朝為何能永久解決蒙古邊患
    然而就是看似最弱的後金卻在明朝與蒙古的夾縫之間悄然壯大興起,當時的後金利用蒙古內部的分裂格局與科爾沁等部會盟、聯姻。1593年蒙古科爾沁部明安和喀爾喀部勞薩與努爾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諸貝勒通使不絕」。
  • 清朝為何能永久解決蒙古邊患?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後,蒙古就再也沒有統一起來,哪怕到了明朝末年,蒙古的力量依然無法再挺進中原,雖然時常滋擾邊界,但已不能與成吉思汗時代同日而語。清朝在蒙古地區所實行的政策,實際上還是中原王朝千年來的羈縻政策,只是這是一個加強版的,並且瓦解了本就不怎麼團結的明末時蒙古諸部的凝聚力。
  • 因為軍事徵服和各種政策的推行,清朝時的蒙古部落不再南下掠奪
    在明朝後期,蒙古人對明朝的侵略戰爭,隨著明朝火器的升級和普及,讓蒙古軍隊越來越飽受困擾,很難繼續取得較大的勝利,所以到後來只要明朝願意開放互市,不再派兵主動獵殺蒙古牧民,那麼蒙古各部落就很樂意與明朝達成和平。等到俺答封貢之後,蒙古各部也就逐漸沉寂下來,不再向明朝發動大規模的邊境戰爭,結束了明、蒙之間持續了將近兩百多年戰爭。
  • 為何科爾沁部落,寧可歸順努爾哈赤的後金,也不願意投靠黃金家族
    也就是說,他們寧可向明朝投降,也不願意臣服於韃靼或者瓦剌。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時期,兀良哈就多次投降過明朝,被冊封為兀良哈三衛也就是俗稱的朵顏三衛。這麼一來,我們就能理解,為啥明末清初的時候,蒙古草原上的各大部落,寧可向滿清靠攏,也不願意投降黃金家族的後裔林丹汗了。一、啥是黃金家族呢?為啥他們在蒙古草原最尊貴。
  • 公主嫁到蒙古為何都難以生育?只因蒙古有一習俗,讓人很難接受
    特別是在婚姻上,公主的婚姻被皇帝當成制衡權力的工具,會被政治聯姻,有的會被嫁給大臣,制約朝臣權利,有的時候會嫁到其他國,保證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往來。比如說在清朝的時候,公主聯姻還是比較普遍的,當時蒙古部落非常的強大,清朝皇帝為了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就會將公主嫁到蒙古,通過聯姻的方式,加強兩國的聯繫。清朝大多數公主都嫁到了蒙古。
  • 清朝的科爾沁大草原是現在內蒙古的什麼地方?蒙古部落是怎樣劃分的?
    蒙古,是室韋人的一支,它是成吉思汗家族所屬蒙古部的直系祖先。這些蒙兀室韋部落被當時的突厥人稱呼為"塔塔爾"(漢籍為達怛,韃靼)人。所以,可以稱他們為室韋一韃靼人。他們是原蒙古人,他們的語言保持著東胡後裔語言和方言的特點,這種語言和方言,應當叫做原蒙古語。這種原蒙古語與後來經過突厥化的古蒙古語有很大差別。據波斯人所著《史集》,"蒙古"是"質樸無力"的意思。"
  • 蒙古曾向清朝進貢的異獸「齊赫特」,究竟是什麼動物?
    在這種形勢下,倒向後金政權的蒙古部落越來越多,一些原來持觀望態度的蒙古部落紛紛遣使來到盛京(瀋陽),或歸降或稱臣,皇太極忙得不可開交,幾乎要接待不過來了。就這樣,後金與蒙古的聯盟關係基本形成。在滿蒙聯盟中,後金(清)是帶頭大哥,蒙古一方相對弱勢,處於從屬地位。
  • 清朝制服蒙古真因藏傳佛教?
    在他統御蒙古部落的時候,先是通過驅逐兀良哈部,成了右翼蒙古首領,管轄東起宣化、大同,西至青海、河套,北抵戈壁,南臨長城的草原區域。在這樣的實力加持下,俺答汗野心不小,甚至在嘉靖二十九年兵臨北京城,策動了「庚戌之變」。
  • 清初五代帝王,歷時百餘年的「恩威並施」,最終解決了蒙古問題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清朝與蒙古各部之間還是爆發了多場大規模的戰爭,而清朝對於蒙古部落的控制也更多的還是武力徵服,只不過這其中絕大多數的戰亂與紛爭,都是由蒙古諸部率先挑起的。早在努爾哈赤統治時期,後金政權便通過政治聯姻,與漠南蒙古的科爾沁部落建立了同盟關係。皇太極登基成為後金大汗後,除了繼續與漠南蒙古中的其他部落進行聯盟外,還不遺餘力的對由「黃金家族」後裔林丹汗所領導的察哈爾部進行打壓,並最終在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徹底收服了察哈爾部。至此,漠南蒙古諸部全部歸順於後金政權。
  • 明朝蒙古使者為何頻繁進京
    中亞方面地理隔絕,東方的女真被明朝完全控制,高麗也改旗易幟倒向明朝,韃靼以往嚴重依賴貿易輸入的糧食、布匹、鐵器、藥品等生活物資,以及絲織品、瓷器等貴族所需奢侈品,都斷絕了來源。蒙古人並沒有製造這些物品的技術能力,甚至做飯用的鐵鍋都需要購買。明成祖朱棣也看到了韃靼部的困難,採取經濟誘惑加政治分化的手段,企圖挑起東西兩部蒙古內戰。
  • 蒙古為何分內蒙古和外蒙古?成吉思汗屬於哪個地方?
    實際上,蒙古人建立了元朝,那個時候蒙古是在中國的勢力範圍之內的。不過,之後朝代變更,蒙古也不再是中國的勢力範圍。其實蒙古是分為好多部落的,明末清初時期,蒙古主要有科爾沁、察哈爾、土默特,喀爾喀等部落,在這些部落中,科爾沁、察哈爾、土默特位於蒙古的南部,也就是如今位於我國北方的內蒙古,而喀爾喀主要是在蒙古的北部,是今天的蒙古國。
  • 當年外蒙古是如何獨立出去的?誰才是丟掉外蒙古的千古罪人?
    之後,他的後代忽必烈建立元朝,其國土包括現在的中國大陸,蒙古高原,外東北等。 明朝時期,蒙古的殘餘勢力退回塞北,準備在北方維持自己的政權,來和明朝對抗。 後來,滿族的統治者和蒙古多個部落聯盟,建立大清王朝,並遷都中原,在其強橫的國力下,周邊的漠北、漠西蒙古部族也逐漸成為清朝的臣屬。
  • 為什麼公主嫁到蒙古後都無法生養?只因蒙古有個這樣的習俗!
    在當代的女性心中,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公主,有一個皇帝老爹寵愛自己,然後一個白馬王子風度翩翩,前來迎娶公主。這些女性的夢想,在歷史的真相面前,碎裂成好幾瓣。就以清朝公主為例,她們大部分都是滿蒙聯姻的犧牲品,嫁到蒙古去,卻幾乎沒有一個生下孩子。是這些清朝公主都不孕不育嗎?還是蒙古高原的氣候讓這些公主水土不服?
  • 那些蒙古部落為什麼投降後金也不投降「黃金家族」的林丹汗?
    可即便是如此,林丹汗依舊懷有著重現「大蒙古帝國」往日榮光的遠大抱負,於是他藉助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恢復期,以及努爾哈赤尚未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這段時間裡,不斷擴大其在漠南蒙古諸部的影響力,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其「共主」的地位得到了強化,對於其他部落的控制力也在不斷加強。
  • 蒙古族在北亞馳騁多年,為何最終選擇臣服在滿清腳下?
    草原的面積越大,可以供給的遊牧民族規模也就越龐大,遊牧民族的實力也就越強。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清朝以前,北亞的遊牧民族實力如此強勁,尤其是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和明朝時期的瓦剌。後金對蒙古與明朝的聯盟表示不滿,對蒙古的多次拉攏也成效甚微,於是雙方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蒙古當時分為多個部落,雖然有大汗的領導,但是實際上卻是各自為政。這一點被後金髮現,並且被加以利用。大明天啟六年,後金開始進攻蒙古部落,同年四月,後金進攻明朝的軍事重鎮寧遠。
  • 明朝時期,北元、瓦剌、韃靼、俺答汗和漠南蒙古分別是怎麼回事?
    明成祖持續的北伐,導致蒙古東部的韃靼實力大損,但明成祖的多次用兵,也使得明朝自身損耗極大,因而在明仁宗、明宣宗的十餘年間,明朝開始戰略收縮,而瓦剌則趁機奉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為汗,開始強勢崛起。瓦剌先勝後衰,蒙古曾短暫統一瓦剌雖趁勢崛起,但由於沒有顯赫歷史,無法像黃金家族那樣擁有威望和號召力,只能通過武力徵服蒙古各部。
  • 明軍的反擊——萬曆二十三年「湟中三捷」,掃平西北蒙古部落威脅
    「湟中三捷」的背景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從萬曆九年年底起,一度偃旗息鼓的蒙古各部落又重新活躍,邊關又重新燃起了戰火。原因是俺答汗、黃臺吉、丙兔等強有力的首領相繼去世,繼任的首領不復他們的統治力,蒙古各部落「各酋渙散」,由此開始不斷擾邊。
  • 大清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羅曼諾夫王朝與蒙古的淵源
    傳說中,蒙古騎兵戰無不勝、殺人如麻的形象,多半是蒙古人自己的宣傳策略,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儘可能減少直接作戰帶來的傷亡。一個地區臣服後,蒙古人會和當地人成為夥伴,結成同盟。他們不斷壯大蒙古人的隊伍,一開始的蒙古人主要指成吉思汗後代構成的「黃金家族」,也包括臣服於成吉思汗的各個草原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