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北元、瓦剌、韃靼、俺答汗和漠南蒙古分別是怎麼回事?

2021-01-18 香茗史館

要理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元朝滅亡之後,蒙古草原的形勢變化說起。隨著元朝的滅亡,以及北元殘餘勢力被明朝的徹底擊潰,黃金家族最終喪失了對蒙古草原的統治,終明一朝雖然也曾短暫鄭和,但大部分時間均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直到被後金徹底兼併。

北元殘餘勢力被擊潰,蒙古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兩部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對明軍的大規模北伐,元朝已經無力抵抗,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於是率領元朝殘餘撤往上都,元朝作為中原王朝的時代就此結束。

明初北元情形

明軍雖然將元朝統治者趕出了中原,但由於元朝是主動撤離,因此依然保留著相當的實力,且與高麗、畏兀兒等勢力依然保持著相當的聯繫,甚至在明初曾多次侵擾明朝北疆。為了徹底消除北元對大明北疆的威脅,朱元璋曾數次派兵北伐打擊,同時通過收復雲南、遼東等地,使得北元勢力徹底退出中原,遷往漠北。

天元十年(1388年),藍玉率領十五萬大軍在捕魚兒海大敗脫古思帖木兒,北元殘餘主力遭遇慘敗,脫古思帖木兒只帶著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卻在土剌河一帶和兒子天保奴一起被部將速迭兒縊殺。

北元分裂為韃靼和瓦剌

捕魚兒海之戰不僅使得北元殘餘勢力遭到毀滅性打擊,更使得黃金家族徹底喪失了在蒙古人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此後大多數蒙古部落均宣布脫離統治,蒙古草原就此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兩部。其中韃靼名義上奉黃金家族後裔孛兒只斤·本雅失裡為汗,大權卻在太師阿魯臺手中。而瓦剌作為黃金家族曾經的姻親,則統治者蒙古草原西部地區,且與東部的韃靼爭鬥不休。

明永樂八年(1409年),太師阿魯臺殺明朝使節郭驥,公開表明與明朝斷交,明成祖朱棣派大將丘福率軍10萬北徵,結果因輕敵冒進而全軍覆沒。於是,從次年開始,明成祖朱棣先後五次率軍親徵蒙古,其中四次的北伐目標都是韃靼,只在第二次時對趁機崛起的瓦剌進行了打擊。

明成祖持續的北伐,導致蒙古東部的韃靼實力大損,但明成祖的多次用兵,也使得明朝自身損耗極大,因而在明仁宗、明宣宗的十餘年間,明朝開始戰略收縮,而瓦剌則趁機奉孛兒只斤·脫脫不花為汗,開始強勢崛起。

瓦剌先勝後衰,蒙古曾短暫統一

瓦剌雖趁勢崛起,但由於沒有顯赫歷史,無法像黃金家族那樣擁有威望和號召力,只能通過武力徵服蒙古各部。為了獲得威望,瓦剌便想黃金家族後裔察合臺汗國發動進攻,擊敗並強娶了衛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通過這次政治聯姻,使得瓦剌人有了足以號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統。

瓦剌一度極為強盛

崛起後的瓦剌開始不斷襲擾明朝邊境,並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製造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俘虜明朝皇帝朱祁鎮,卻又在北京保衛戰中戰敗。

明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襲殺孛兒只斤·脫脫不花後自稱「大元天聖大可汗」,建年號「天元」,並與明朝議和,宣布為明朝的屬臣。此舉遭至黃金家族的不滿和反抗,原本已經臣服於他的各黃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國又重新自立。

明景泰六年(1455年),也先被暗殺,其子阿馬桑赤臺吉繼繼承汗位,再度進攻並戰敗察合臺汗國,然而前方取勝卻後院起火,皇后哈尼木的兒子亦不刺忻和也裡牙思發動叛亂,瓦剌就此實力大損。

達延汗統治時期

瓦剌由盛轉衰,黃金家族後裔則在內亂之中重新整合,成吉思汗第27代繼承人孛兒只斤·滿都魯在內戰中去世,僅剩的黃金家族後裔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在滿都魯的遺孀滿都海賽音可敦的支持下,於成化六年(1470年)繼承汗位,尊號達延汗。

達延汗率軍打敗瓦剌,將其徹底趕出蒙古東部地區,蒙古草原重新統一到黃金家族後裔手中。達延汗在位37年,不僅切斷了明朝和瓦剌的聯繫,同時鎮壓了右翼土默特人和兀良哈人的叛亂,使得蒙古短暫復興。

達延汗

然而,達延汗去世之後,雖然他的長支後裔順利繼承汗位,但蒙古各部實際上再度處於了半獨立狀態。

蒙古的徹底分裂,使得後金成功向蒙古滲透

明末時期,北方蒙古各部以大漠為中心,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其中大漠以西的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等被稱為漠西蒙古;大漠以北的車臣汗、土謝圖汗、三音諾顏、札薩克圖汗等部被稱為喀爾喀蒙古;大漠以南的科爾沁、札賚特、杜爾伯特、巴林、札嚕特、奈曼、喀爾喀、茂明安、烏拉特、喀喇沁、烏珠穆沁、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被稱為漠南蒙古。

途中左翼、右翼便是漠南蒙古

而早在達延汗時期,統一蒙古後的他曾建立左右兩翼六個萬戶,其中左翼三萬戶為察哈爾部萬戶、兀良哈部萬戶和喀爾喀部萬戶;右翼三萬戶為鄂爾多斯部萬戶、土默特部萬戶和永謝布部(哈喇慎、阿蘇特)萬戶。漠南蒙古,其實就是除喀爾喀之外的左右翼蒙古。

俺答汗乃是達延汗之孫,其部落本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帶遊牧,崛起之後逐成為右翼蒙古首領,即漠南蒙古首領。控制著東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臨長城的廣大地域。

俺答汗在位期間,雖然對蒙古草原各部掌控力有限,但卻使得漠南蒙古經濟得到了極大發展,不過為了謀求與大明的通商,雙方曾多次爆發戰爭,導致蒙明關係進一步惡化。這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後金崛起之後,雙方始終未曾真正聯手的局面。

林丹汗實力極為有限

後金崛起後,一面反抗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另一方面則通過聯姻和戰爭積極向蒙古草原發展,由於蒙古各部分裂嚴重,林丹汗由於實力有限慘遭戰敗,漠南蒙古最終全部納入後金版圖,大蒙古國汗位至此斷絕,蒙古帝國就此徹底消失。

相關焦點

  • 血腥內訌的連鎖反應:「土木之變」後,瓦剌與韃靼的命運如何?
    經過達延汗的幾次武力徵討,「瓦剌為強,小王子(達延汗)次之」的格局被徹底顛覆,北元以來異姓領主(「賽特」,「大臣」之意)專權的局面也不復存在。蒙古大汗終於再度成為草原的真正主宰。諸部均須接受大汗的統一號令,稍有懈怠或不滿的行為,便會隨時遭到大汗的各種懲罰。鑑於這樣的威勢,大汗的直屬部眾因此被明朝方面稱為「大虜」。
  • 1368年後的蒙古帝國——漠北草原的北元政權
    有人認為這個政權仍保持「大元」、「大蒙古」稱號,汗統未變,故稱其為北元;還有人不同意「明代蒙古」的稱法,而稱之為14至17世紀的蒙古;另有人主張蒙古已取消了大元國號,稱「明代蒙古」更準確,等等,但是多數人都認為它是一個與明朝並存的政權。我們這裡把明人稱作韃靼的部分即大汗所統領的蒙古部落稱作北元,把在西面的瓦剌貴族政權稱作瓦剌。
  • 蒙古與韃靼到底有什麼區別,傻傻分不清楚,看完此文一目了然
    四十萬蒙古,是蒙古本部,韃靼是明朝對「四十萬蒙古」的稱謂。所以可以說韃靼人屬於蒙古人,但是不能說蒙古人屬於韃靼人。韃靼人只是蒙古人的主要一部分。自稱全蒙古為「都沁·都爾本」,意為「四十四萬蒙古」。又將自身分為兩大部分;蒙古本部,即東部蒙古稱為「都沁」,意為「四十萬蒙古」;西部蒙古稱為稱「都爾本」,意為「四萬衛拉特」。自元末惠宗妥歡帖睦爾至明末蒙古大汗林丹汗均稱蒙古本部為「四十萬蒙古」,包括明朝後期的土默特部領主俺答汗,後金太祖努爾哈赤等也如此稱之。
  • 明朝蒙古使者為何頻繁進京
    作者:陳峰韜明仇英《職貢圖卷》描繪了邊疆朝貢的情景,馬匹始終為進貢的重要物資蒙古的貿易剛需明朝建立後,洪武、永樂兩朝都對北逃蒙元殘餘勢力奉行軍事打擊政策,特別是明成祖五徵漠北,沉重打擊了北元,蒙古諸部分裂,整體實力大衰。但明軍畢竟無法徹底消滅蒙古諸部,雙方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勢力範圍。明朝於是轉而採取經濟封鎖政策,斷絕與蒙古諸部的經濟來往。
  • 為何在明朝前期,誰掌握了衛拉特人和永謝布人,誰就能主宰蒙古?
    色目衛軍在人數和戰鬥力上僅次於漢人軍隊,是元朝的主力之一。戰鬥力還算可以,沒有怯薛軍那麼菜。 而在元順帝北逃時的蒙古草原,還存在著衛拉特、科爾沁、兀良哈等等蒙古部落,這些部落大多是成吉思汗時期分封的諸王功臣的後裔。比如科爾沁草原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兒的封地,後來的孝莊太后就是出自科爾沁,所以孝莊算是哈撒兒的後裔,也算廣義的黃金家族。
  • 清朝可以通過與蒙古貴族聯姻拉攏分化蒙古部落,明朝為何不這麼做
    從明朝和蒙古的博弈來看,明朝前期主要以打擊為主,中後期則以戰略防禦和平衡牽制為主。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明朝多次出兵北伐北元,從而徹底瓦解了北元殘餘勢力,一定程度確保了北部邊疆穩定。而自仁宣年間開始戰略收縮後,明朝則主要依靠九邊重鎮進行戰略防禦,同時通過「貢市」貿易平衡牽制蒙古各部。
  • 衛拉特蒙古和格魯派的交融——點燈節的來源考究
    而在明代「斡亦剌惕「部改稱為瓦剌部,在北元勢微的局面下,大肆擴張勢力範圍,與蒙古大汗控制的韃靼部分庭抗禮。馬哈木為了打擊韃靼部的勢力,向明成祖朱棣臣服,被封為順寧王並幫助朱棣第一次北徵,共同打擊韃靼。隨後韃靼勢弱,瓦剌崛起,馬哈木在朱棣第二次北徵和阿魯臺的打擊下去世,傳位於其子脫歡。脫歡在飲馬河之役大捷,順勢統一瓦剌部。隨後在母納山之戰消滅阿魯臺部,立脫脫不花為蒙古大汗,掌握蒙古政治實權。
  • 成吉思汗死後,開創的蒙古帝國怎樣了?這一部分如今還存在世界上
    成吉思汗創造了神奇的蒙古帝國神話——戰神。原為鐵木真的成吉思汗,生於金朝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其父死後,部下散去。經過不懈努力,聯合札木合和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新組織乞顏,最後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
  • 我聽說,有人認為明朝沒有滅亡元朝?
    但有人卻認為,明朝實際上並沒有滅亡北元政權,因為明蒙戰爭貫穿了整個明朝的歷史,而黃金家族成員林丹汗的蒙古貴族政權直到崇禎年間才被後金政權消滅,所以北元政權應該和明朝是南北對立的政權(雖然我沒看到有人這麼說過,但是那些持「明朝沒有滅亡北元」論點的人,想表達的應該也就是這個意思,今天他們把宋朝踢出了正統王朝的行列,把北元迎了進來。)
  • 明朝時期,邊疆都分布著哪些少數民族?四個方位都有其他民族
    明朝時期,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活躍異常,東北、西北、西南、北方都有其他民族勢力,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明朝時期這些邊疆民族的分布。 女真 東北邊疆的女真族在明早期,主要聚居於鴨綠江流域、圖們江流域、黑龍江流域和庫頁島一帶。
  • 清朝為何能永久解決蒙古邊患
    明朝失去了剿滅北元的最佳時機,由此奠定了北元與明朝常態化對峙的格局,然而脆弱的遊牧經濟已無法支撐元朝仿照漢制建立起來的統一帝國。於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復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的諸部割據狀態。儘管蒙古諸部的分裂使其實力大為削弱,然而整個有明一代絕大多數時候都將蒙古作為第一大外患: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三犁虜庭。
  • 《大明風華》不會告訴你,朱瞻基和朱祁鎮的對手也先有多強
    瓦剌和準噶爾是它最著名的兩個稱呼,前者是因為也先,後者是因為清朝持續70年的清準戰爭。蒙古高原分布著無數個大大小小的部落,在成吉思汗崛起後,這些部落紛紛效忠鐵木真家族的韃靼部落,其中就包括瓦剌,那時候他們叫做衛拉特。此後衛拉特一直跟隨黃金家族作戰,蒙古大汗們也對他們不薄,世代以通婚進行籠絡。
  • 讓皇帝頭疼的「瓦剌」,現在變成了哪個民族?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鬼方戰敗後,大多數人都加入了其餘的遊牧民族,西周時期,又出現了蠻夷狄戎,春秋戰國時期,趙國邊境有胡人、秦國有匈奴,漢代依舊以匈奴為主,隋唐有鮮卑、契丹族、女真族也慢慢崛起。宋朝亡於外患,明朝是「天子守國民,君王死社稷」,提起明朝的外患,建立大清的女真一族常常被提起,其實除了女真,明朝還有一支名為瓦剌的敵人。
  • 明朝于謙被殺93年後,蒙古再次兵臨京城下,奸臣嚴嵩如何保衛北京
    而明朝自明英宗冤殺于謙之後93年,也遭遇了蒙古人的大局入侵,正所謂國家有難思忠臣,93年之後的嘉靖皇帝時代正是奸臣嚴嵩當道,那他是如何擊退蒙古人的入侵,保住北京城的呢?嘉靖皇帝之前的蒙古興衰瓦剌首領也先自己都可能沒有想到自己能夠如此輕易地擊敗明朝的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
  • 內蒙古和外蒙古是如何區分的?依據是什麼?
    蒙古國是處於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一個國家,在國內又被人們稱為「外蒙古」,以便於與內蒙古區分開來。從這兩個地區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們之間必然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淵源。地理對社會發展起重要的作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在很早之前,就已經被分成了三個部分,它們分別是漠西蒙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
  • 為何在元朝滅亡後,蒙古人不能再創造忽必烈時期的神話了
    向東也不行,當時朱元璋率領的明朝軍隊先消滅了競爭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等人,然後將元順帝趕回了草原老家。本來蒙古是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轉眼間就衰落成偏安草原一隅的實力。當時蒙古內部開始處於分裂狀態中,元順皇帝去世後,他的後裔遭到當地其他軍事貴族的襲擊,由於沒有了眾望所歸的成吉思汗後人的指揮,局勢繼續失控,只有拳頭才能決定誰能稱霸高原了。因此,在激烈的戰鬥之後,草原上也基本分裂成韃靼和瓦剌兩大勢力了,明成祖朱棣察覺到蒙古高原統一會對自己的政權造成威脅,於是主動出手,讓瓦剌和韃靼自相殘殺,使他們沒有聯合進攻中原的精力。